2024年全省多項工作部署為河源帶來政策紅利
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正當時
核心提示
風正好揚帆,奮楫再向前。昨日,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緊緊圍繞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全面總結了我省過去一年取得的新成就,明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并對今年作出十二個方面的具體工作安排。
燈塔盆地灌區近期工程建成通水、廣河高鐵機場段開工建設;高標準建設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推動跨區域產業共建、推動綠色水經濟蓬勃發展……記者梳理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分量十足、亮點紛呈,多項工作部署將為河源帶來政策紅利,為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注入強勁動力。
■本報特派記者 方新苗
【關鍵詞:協調發展】 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報告摘要:“要推動‘百千萬工程’建設加力提速,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走好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打造22個典型縣(市、區)”“建設110個典型鎮,打造一批工業重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農業大鎮”“堅持產城一體、城產融合,高標準建設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
【河源行動】
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村。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縣域為載體、產業為支撐,著力打通城鄉要素流通堵點、難點,實現了省級產業轉移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縣區全覆蓋,各縣區均已形成1—2個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態勢;“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三產融合發展蓬勃起勢,鎮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特別是去年,我市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東源縣及5個鎮、60個村成功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名單,縣鎮村發展全面提速。
前不久,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敢于深化改革,著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這是河源在新起點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的具體體現,是在全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作出河源示范的新使命。
接下來,河源將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做強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扶持一批10億元企業、建設一批億元級項目,提升縣域綜合實力;推動5類鎮差異化發展,持續抓好3個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建設,有效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促進縣鎮村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探索典型地區“微改革”,用好省對縣縱向支持、市際橫向幫扶協作、市域內幫扶協作機制,引導更多資本、人才、技術投入和服務鄉村,讓土地活起來,讓資金動起來,讓人才干起來。
【關鍵詞:制造業當家】 引導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
報告摘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支持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開展工業技改‘百企千項’示范行動,推動超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河源行動】
加快培育“1+3”產業集群
制造業是廣東深厚的“家當”,也是河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利器”。過去一年,我市大力推進制造業當家,針對“1+3”主導產業出臺了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我市工業“第一股”雅達電子在北交所上市,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區首期啟動區開工建設,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一期、新材料產業園基本建成,水經濟產業園孵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農夫山泉三期、華潤怡寶等項目落地建設,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等產業穩步發展,制造業家底進一步厚實。去年1月—11月,我市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9家、全年可超過70家,同時推動了101家企業技術改造、帶動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5.3%,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326家。
今年,我市將繼續聚焦“1+3”產業集群培育,深入實施制造業“五大提升行動”,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打造具有河源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上,推動龍頭企業穩產增產、優質項目加快建設,開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做優做強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培育壯大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產業。在平臺建設上,高質量推進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和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啟動區建設,穩步推進基礎、產業、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確保全年主平臺承接產業有序轉移項目50個以上。在擴大投資上,激活民間投資,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建立招商引資“自畫像”反饋、全鏈條跟進工作機制,持續辦好系列主題經貿活動,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25個以上。
【關鍵詞:綠色發展】 “推動綠色水經濟蓬勃發展”
報告摘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縣鎮村綠化水平,抓好綠美城市公園建設,優化生態廊道、綠道、碧道、古驛道”“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激勵政策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河源行動】
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
綠水青山是河源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過去一年,我市扎實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扎實推進,林分優化、新造林撫育、森林撫育完成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森林覆蓋面、森林蓄積量實現雙增長,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省前列。近年來,我市在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積極探索水飲料及食品、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綠色工業、碳匯交易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初步走出了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河源之路。
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探索各種新辦法、新路徑,著力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接下來,河源將扎實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大力推進林分優化、林相改善,大力開展“河力綠美”縣鎮村綠化活動,加快提升綠色通道品質,持續推進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建設,持續提升河源“含綠量”;加大森林督查和林業執法力度,加強古樹名木管護,落實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加強有害生物防控,守護好河源森林家底家當;強化生態保護,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確保我市生態環境始終處于優勢地位。特別是將深入挖掘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綜合效益,加快推動廣東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河源)建設,大力發展油茶、竹等林業產業,加快國家儲備林項目落地,打造森林旅游精品路線和重點品牌,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關鍵詞:民生福祉】 “大力促進共同富裕”
報告摘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計劃,推廣‘技培生’等制度”“完善創業和靈活就業保障制度”“推進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增加人口流入地、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公辦學位供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河源行動】
抓好辦好民生實事
過去一年,我市民生支出達260.7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七成,2023年市“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深化實施“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市、縣(區)兩級共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41萬宗、解決1.19萬宗。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65萬人,增加優質學位1.44萬個、三甲醫院1家,30家基層醫療機構達到國家推薦標準。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接下來,河源將抓好辦好民生實事,持續用心用情解決好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加快鄉鎮“三所學校”建設和農村小規模教學點優化提升,加快縣域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強化“一老一小”服務保障,加快補齊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短板。在解決民生難題方面,以“微改革”方式破解民生難題,深化實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加大學校、醫療機構、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項目建設投入,實施更多有溫度的舉措,努力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在推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上,落實“穩就業16條”,做好困難群體和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建設一批“就業驛站”,緊密對接產業鏈建設人才供應鏈,推動各地開展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培訓、學徒制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在做好社會保障上,鞏固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發展慈善等公益事業,穩步提高低收入群體保障水平,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扎實做好特殊困難群體幫扶救濟工作,兜住民生底線。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