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斷加強深河兩地“硬聯通”和“軟銜接”建設
融灣融深步伐再提速
■長深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快速推進,為河源“融灣”“融深”構筑快速通道。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業緣相融,全域全面“融灣”“融深”,是河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2023年,河源積極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局,圍繞落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抓牢用好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內挖優勢、外抓機遇,扎實推進交通互聯、產業協同、要素互通,努力把“短板”變為“潛力板”,圍繞高質量發展奮起直追。
梅龍高鐵等“融灣”“融深”快速通道加速構建,“反向飛地”建設節節推進,營商環境“深圳模式”得到廣泛復制推廣……如今,放眼河源大地,全域全面“融灣”“融深”漸入佳境,“1+1>2”的聚合效應不斷顯現,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正以此為契機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文:本報記者 梁驅遠
■圖:本報記者 鄧宇權
“硬聯通”水平不斷提高 鋪筑“融灣”“融深”快車道
全域全面“融灣”“融深”,交通是先行官。河源路網建設對速度、對容量的追求,也映照著山區城市對高質量發展的渴求。
2021年12月,贛深高鐵建成通車,河源正式邁進“高鐵時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總投資166億元、正線全長95.6公里的梅龍高鐵項目目前正如火如荼建設中,預計今年建成通車;廣河高鐵被列入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機場段已開工建設……從單一通道到多通道交互演進,高速鐵路的建設正為河源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進一步把“融灣”“融深”落到實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軌道交通重新定義河源綠色崛起的脈絡時,公路、水路建設也“不甘示弱”,打牢了河源“融灣”“融深”的骨骼基礎。2023年,河源圍繞加快構建高效便捷的對外交通網絡、暢通“融灣”“融深”的“動脈血管”目標,在新改建改造國道、省道路面135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400公里的基礎上,不斷加快推進龍尋高速公路、長深高速公路改擴建等重點項目建設。目前,龍尋高速公路已正式進入瀝青路面攤鋪階段,項目土建工作已接近收尾;長深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各標段正緊鑼密鼓進行各項施工;河紫高速公路、東江航道擴能升級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項目建設“前線”捷報頻傳,河源邁向“雙區”的步伐更快。通過不斷完善路網建設,把自身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串點成線,強大的交通聯接正讓河源逐漸成為連接珠三角和大內陸的黃金通道,成為珠三角要素資源外溢與產業延伸發展的大腹地。
兩地“牽手”更加緊密 產業協同水平持續提升
當前,粵東西北各地正在“融灣”“融深”中“大顯身手”,呈現“你追我趕、競相發展”態勢。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要在“融灣”“融深”這條賽道上實現突圍爭先、錯位發展,就必須大膽破舊立新,以“思路破冰”引領“發展突圍”。在深度“融灣”“融深”大背景下,河源立足深河產業協同發展格局,集中力量推進兩地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建設,積極探索“反向飛地孵化基地”等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全市產業結構實現躍遷式的高質量發展。
產業園區是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依托新一輪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機制,河源加快推進深河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建設,其中深圳南山(連平)共建產業園、深圳南山河源國家高新區共建產業園目前正穩步運營。值得一提的是,由東源縣與深圳鹽田區聯合成立的河源東源(深圳鹽田)海洋經濟合作試驗基地,將依托鹽田區的港口、海洋優勢,堅持鹽田所需、東源所能,積極探索兩地生態發展區與沿海經濟帶“湖海”聯動,在東源打造“出口加工貿易基地”“湖海產品預制菜基地”“湖海特色旅游”等海洋經濟創新項目。
雙向奔赴,是“飛地經濟”的精髓所在。作為最早探索布局“反向飛地”建設的粵東西北城市之一,2023年河源各縣區先后在深圳建設“反向飛地孵化基地”項目,通過將本地優勢產業“送進城里去”,實現在異地培養本地發展的新動能。同時,河源大力構建“雙區研發—河源孵化—河源產業化”協同創新體系,持續開展河源科技企業“灣區高校行”系列科技成果對接活動,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活動16場次,256家企業參加對接活動,促成54項成果落地;面向大灣區成功舉辦第二屆河源市創新創業大賽,吸引253個項目參賽,成功吸引一批優質項目在河源落地。
招商引資是加速“融灣”“融深”的必要手段。通過建立深河兩地聯合招商機制,河源攜手深圳前往長三角、廣西等地開展聯合招商,以“深圳+河源”的模式吸引省外企業落戶;在深圳成功舉辦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鏈招商活動,共簽約項目58個、投資總額234.8億元;舉行深河農業合作招商推介會,現場簽約農業項目41個,有力推動河源優質農副產品“融灣”“融深”。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市場主體量質齊升
2023年,河源積極對標對表“融灣”“融深”,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做到精準服務、精細服務、高效服務,努力實現與“雙區”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軟聯通”,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再發力。
市場準入是展示地方營商環境的重要窗口。去年以來,河源先后成立市營商環境法治服務監督中心,開展政務服務事項對標優化,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四減”等措施,實現1112項政務服務事項“環節、時限、跑動、材料”四要素與深圳同標準辦理,辦事標準、流程、時效加快與珠三角地區接軌。
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環,也是河源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河源通過推出76個“一件事”服務,投放1468臺“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對1603項政務服務事項開展二次統籌等舉措,實現市域范圍內無差別受理、同標準審批。其中源城區政務服務中心更是獲評全省縣(區)級標桿政務服務中心。
河源還穩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省級試點工作,率先在全省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易地有償代保,成立全省首家農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推動要素配置更加優化。
“融灣”“融深”,不僅是歷史的回歸、是時代的命題,更是河源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必經之路。接下來,河源將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突出抓好重點領域改革,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持續深化深河對口幫扶協作,奮力推動“融灣”“融深”再提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