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參加分組討論
集智聚力獻良策謀發展 助推河源實現綠色崛起
○本報訊 記者 鄒茹玉 蘇勇軍 朱曉穎 梁昕 廖思弦 肖斌 實習生 江一舟 陳弈言 昨日,參加政協第八屆河源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的委員分組討論和審議政協第八屆河源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政協第八屆河源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八屆二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報告。分組討論中,委員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積極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為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貢獻智慧和力量。
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需要高科技的助力。委員李國強建議,我市可以出臺更多支持企業數字化與智能化發展的政策,推動企業將我市優質的生態環境與數字化、智能化相融合,鼓勵發展電子科技,帶動農業發展,起到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用。委員賀雪東建議,鄉村產業要走傳統化與田園化發展道路,用古樸的技藝和鄉村特有的煙火氣吸引游客,留住返鄉人員的腳步。
“‘百千萬工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委員吳興生認為,目前農村土地所有權的確權、流轉、開發等還不完善,每個鄉鎮各有特色,情況比較復雜、特殊,他建議對農村土地的開發、利用及報批等,可以允許部分鎮村做一些嘗試性的探索和突破,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策略。
以“僑”為“橋”
助力高質量發展
今年,我市充分發揮港澳地區委員“雙重積極作用”,加強與港澳地區委員的交流互動,探索在港澳地區建立委員聯絡服務站點,暢通駐外委員為家鄉建言獻策、貢獻力量的渠道。怎樣更好地以“僑”為“橋”,助力我市高質量發展?
委員鄧肇峰建議,河源要巧用地理位置優勢,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紅利:進一步深化粵港合作,充分發揮兩地綜合優勢,請游客“走進來”,送河源人“走出去”;以高質量旅游服務,吸引廣州、深圳、香港民眾來到河源,為河源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與香港合作創建人才聯合培養項目,提供機會讓河源人“走出去”到香港學習專業技能和發展經驗,為河源的高質量發展培育、儲備人才。
針對鄉賢參與家鄉建設積極性不強的現狀,委員林小娜建議,一要加強鄉賢管理工作,完善鄉賢信息庫;二要增強對鄉賢的吸引力,建立鄉賢工作品牌,開展鄉賢座談會,吸引鄉賢返鄉;三要增強尊賢意識,舉辦優秀鄉賢表彰活動,增強鄉賢歸屬感與榮譽感;四要用政策鼓勵鄉賢返鄉創業就業。
加強青少年體育
鍛煉場所建設
各討論組現場氣氛熱烈,委員們結合各自行業、各自領域的實際談感受、論發展,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強烈的使命擔當參政議政,現場頻現“金點子”。其中,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生活與文化、民生保障問題倍受委員關注。
“實現體育強國夢,需要全社會關注體育健康發展,尤其要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場所建設。”委員劉艷英建議,有關部門可以根據轄區居民的人口數量、小區分布等,逐步更新社區體育設施場地,特別是一些人口增長快速的城鄉接合部,可以新建公園、適當增加設施設備,以滿足廣大青少年就近運動的需求;深入推進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充分挖潛利用好城市“金邊銀角”,因地制宜增設各類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不能被忽略。”委員張俊秋表示,有一些問題需要社會攜手來解決,雖然婦聯、團委開展了一些交友活動,但一部分大齡青年不愿參加,如何推進這一工作,需要共同探討,集思廣益。委員廖輝彪認為,結婚日益看漲的彩禮問題也要關注。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