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熱議民生保障
辦好民生實事 增進民生福祉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辦好民生實事,著力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圍繞交通、教育、醫療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事業建言獻策,進一步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破解停車難題 保障道路暢通安全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我市公共停車位緊張、停車難及交通擁堵等愈發明顯,交通整治成為群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市人大代表、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譚臺哲建議,要加快在智慧停車方面的布局,出臺相關的管理機制和配套政策,推動將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下屬專用及公共停車場泊位資源統籌納入全市統一的智慧停車綜合管理平臺;通過市場化手段,將全市范圍內的商業設施公共停車場、居住小區配建停車場及路外停車場、充電樁統籌接入到智慧停車綜合管理平臺。
同時,他建議通過價格杠桿、差異化停車收費政策等引導停車需求由路內逐步轉移到路外停車場,最終將逐步減少路內停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積極培育路外停車市場需求,增強社會資本投資公共停車場以及配建停車場對外開放共享的積極性,引導停車行業健康發展。
“有條件的機關單位、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可以將停車場對外開放,供群眾停車,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停車難、亂停、違停、交通擁堵難題。”市人大代表、連平縣公安局警務保障室民警張智寬建議,在實行過程中,要制定全面可行的方案,除了更好地管理停車場,還要做好宣傳工作,引導群眾規范有序停車,確保群眾人身安全和車輛安全,保證單位工作正常運行。
落實教育政策 提升教育質量
教育是民生之本,關乎千家萬戶,一直以來都是群眾關心的問題。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河源實際情況建言獻策。
市政協委員、紫金中學責任督學郭小川建議,加強對“雙減”政策的宣傳和學習,讓師生、家長乃至全社會在觀念上形成共識;努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區域、校際教育各方面的差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范圍,消除惡性競爭;成立“雙減”工作領導小組,對涉及“雙減”工作的各部門提出明確的要求,督促檢查,注重實效,建立獎懲機制;大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向課堂要效率;嚴肅查處教師課外有償補課問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大課外有償補課查處力度,切斷違規補課經濟鏈條。
針對目前存在的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這一現狀,市政協委員,紫金縣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紫金縣教育局黨組成員鄧洪練建議,加大九年一貫制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大力培養骨干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以集團化辦學和對口幫扶項目為契機,發揮優秀學校帶動輻射周邊薄弱學校辦學的作用,打造教育集團辦學模式;加大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推行片區化辦學。
市人大代表、連平縣大湖鎮天使樂幼兒園園長何彩群建議,參照各縣區中小學臨聘教師享受財政補貼的辦法,給予鄉鎮普惠性公辦、公辦性質及民辦有教師資格證的幼兒教師劃撥“臨聘補貼”,讓鄉鎮幼兒教師安居樂業。
針對中小學教師減負問題,市人大代表王朝暉、張奎、許園姣、張若詩等人建議,全面規范涉及學校的各類檢查、考試與評比活動,依據有利于學生成長、教師教學和學校發展的標準,能精簡的精簡、該整合的整合,及時清理重復性、低效性的各類表格、評比與考核活動,讓教師有時間、有精力安心教書育人。
織牢保護網 關愛未成年人
近年來,我市多措并舉保護未成年人,織密織牢未成年人保護網,切實做好正確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工作。
市人大代表、連平縣第四小學校長余春晴建議,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工作,預防并及時處理學生的心理危機,與學校、醫院、家長等形成合力,守護學生成長;各縣區遴選一到兩家醫院成立心理健康名醫工作室,邀請心理科專家定時坐診,可與轄區內各中小學校簽署心理衛生服務協議,通過定點服務、巡診服務等方式,為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高效便捷的診斷、治療“綠色通道”,確保學生及時獲得專業的服務;法院、檢察院與教育部門要加強合作,多制作一些法制教育題材的動畫片、短視頻等,引導學生知法懂法守法。
市人大代表、連平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周秀娟建議,加大社會管理排查力度,常態化開展未成年人進入特定場所的排查;督促家庭教育責任落實;社會工作者、醫護人員、律師、檢察官等專業人員組成兒童保護小組,定期開展家庭會議、家庭輔導等方面的交流;發揮群眾的監督合力,將未成年人侵權的監督納入基層群眾的監督體系中;加大對學生的教育保護力度,將基礎性教育和網絡安全教育納入學習,通過開展課堂教學、專家講座等豐富教育課程形式;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強校園周邊的治安管理。
市人大代表、連平縣教育局副局長林慧萍建議,公檢法部門要落實好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加大犯罪打擊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法治教育,依法從嚴從重審理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犯罪,保護未成年人。
引進優秀人才 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要實現醫療資源下沉,大病不出縣,醫療人才的引進和留住很關鍵。”市政協委員、龍川縣人民醫院骨一科主任熊含穎是該院引進的脊柱專科醫療人才,其所組建的脊柱外科,填補了當地的空白。他建議各縣區相互借鑒,在引進和激勵醫療人才方面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人才組建團隊、在技術上進行融合,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造福百姓。
作為基層醫務工作者,市政協委員、紫金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院感科主任藍春花發現當前很多群眾缺乏急救知識和技能。她建議,全面開展普及應急救治知識和技能的宣傳和培訓工作:通過媒體、微信公眾號、宣講活動、專題講座等向人民群眾宣傳急救知識;由政府牽頭,衛生部門組織實施,各縣區組建一支應急救治培訓團隊,深入到各單位、各社區,通過現場講解和演示,讓人人都能學到急救操作知識和技能,如心肺復蘇法、AED除顫儀的使用等,有效增強群眾自救互救能力。
“在過去的疫情中,中醫藥對醫療康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市人大代表、河源市健民醫院院長王偉東建議,建設粵東北南藥基地,做大做強五指毛桃、巴戟天、黃精等優質藥材,形成產業鏈,將“綠美”“綠富”相結合,推進中醫藥材有序種植;成立中醫藥博士站,提高我市中醫藥研發能力,成立河源中醫藥專家智庫,邀請全國特別是廣州中醫醫藥專家教授參與發展;重視中醫藥人才職業精神的培養,形成專業能力提升與職業精神培養同步的雙螺旋式教育結構;推動中醫藥文化走進校園,設立中醫藥文學大講堂,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感受中醫藥文化,為未來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等奠定堅實基礎。
■采寫:本報記者 陳星 譚紹丁 鄒茹玉 王亞嬌 廖司弦 ■統籌:陳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