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黨(工)委書記新春暢談高質量發展
奮力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核心提示
昨日,市委、市政府在河源國家高新區召開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第一時間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按照市委“138”具體安排,聚焦產業科技、“百千萬工程”、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等高質量發展主題,動員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立即進入狀態、迅速行動起來。
各縣(區)黨(工)委書記紛紛表示,要撲下身子、敢于擔當,奮勇爭先務實干,把打造“三大樣板”的“施工圖”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景畫”,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成效,奮力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要錨定目標任務,主動作為、自我加壓,奮力沖刺一季度“開門紅”。
建設綠色崛起現代化樞紐城區
——訪源城區委書記曾憲旺
源城區委書記曾憲旺表示,源城錨定建設綠色崛起現代化樞紐城區這一目標,著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典范城區、工商并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典范城區、“綠富雙贏”典范城區,今年力爭實現GDP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
一是全力實施“三個大抓”行動。大抓產業空間保障,力爭全年整備產業空間2050畝,推動“項目等空間”向“空間等項目”轉變。大抓招商引資,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20個以上,引進投資超千萬元文旅、商貿項目10個以上。大抓營商環境優化,以“深圳能做到的源城也能做到”為目標,大力推動涉企服務提質提速提效,推動營商環境水平領先全市。
二是堅持以頭號工程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百千萬工程”一號攻堅任務,舉全區之力爭創最優成績。突出壓實“上中下”責任,突出提升鎮村發展能級,突出抓好典型培育,突出強化要素保障,突出做優做特“土特產”文章,一體推進強區促鎮帶村。堅持制造業當家,推動航嘉三期、華潤怡寶一期、特區建工盡快投產,力爭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
三是深入推進綠美源城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扎實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全面完成1.78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任務。抓好區鎮村綠化美化,高標準推進春沐源小鎮綜合型示范點建設,力爭全區增綠500畝以上、道路綠化美化30公里以上。廣泛動員社會參與愛綠植綠護綠,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推動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0%以上。
四是把今年確定為“作風提升年”和“攻堅落實年”,以思想再解放帶動作風再提升,建立健全“知事識人、序事辨材”干部考察識別機制,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風清氣正政治生態,以硬作風完成硬任務,為我市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當先鋒、做表率。(本報記者 李建華 特約記者 呂鵬)
爭當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生力軍
——訪和平縣委書記鄧卓文
和平縣委書記鄧卓文表示,和平縣將緊緊圍繞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支撐現代化建設,爭當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生力軍,力爭全年實現GDP增長5.5%。
鄧卓文表示,圍繞“今年實現GDP增長5%”的目標,和平縣將做到三個“持續發力、取得新突破”。一是在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上持續發力、取得新突破。推動百盛廣場、印象新天地等商圈提質升級,不斷提升縣城輻射帶動作用和要素集聚能力;深入開展“百鎮攻堅行動”,重點推進彭寨縣域副中心規劃建設;推動每個鎮每年至少打造1—2個典型村,確保3年30%、5年50%、10年80%以上的行政村打造成為美麗宜居宜業村莊。
二是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上持續發力、取得新突破。重點發展壯大“六個十億級”主導產業,力爭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家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大力支持引導長盛電機、和平藥業等11個項目開展技術改造,推動和平縣實體經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和平(深圳)制造業企業創新中心作用,全面落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力爭引進超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12個以上。
三是在推進綠美生態建設上持續發力、取得新突破。深入實施綠美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持續推進2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建設,努力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縣;重點抓好“以竹代塑”政策機遇,加快上陵鎮低產低效竹林改造,著力把小竹子做成大產業;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孵化發展和平生態文化產業,奮力打造綠美和平實景畫。
(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江逸倫 )
“四個走在全市前列”,力爭GDP增長5.5%
——訪紫金縣委書記黃春彭
紫金縣委書記黃春彭表示,將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著力推動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四個走在全市前列”,力爭全年GDP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
一是聚力產業發展,提升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實力。堅持產業興縣戰略不動搖,加快廣東紫金產業園擴容提質步伐,大力推進預制菜產業園、義容新材料產業園、水墩水產業園等平臺建設,推動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檔升級,加快推進2023年新簽約項目落地建設,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項目30個以上,打造新電子、新材料、新制造產業集群;大力推進產業科技創新,搶抓風口積極培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力爭全年新增2家高新技術企業、推動10家企業技術改造、5家企業數字化轉型。
二是聚力鄉村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層基礎。以“百千萬工程”、綠美紫金生態建設為牽引,以典型鎮村培育建設為突破口和切入點,熱火朝天推進典型鎮村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風貌打造以及“千塘萬渠”百日清淤等行動,聲勢浩大推進縣鎮村植樹造林、綠化美化工作,一體推進縣鎮村高質量發展。
三是聚力公共服務,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常態化實施“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城西九年一貫制學校、城西幼兒園、縣第三人民醫院、縣精衛中心、紫城衛生院、品質縣城等民生項目建設,不斷深化委托辦學、片區化辦學改革,推進醫聯體、醫共體建設。
四是聚力社會治理,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安全根基。全面推廣運用“禾坪說事”治理模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激發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積極性,打造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紫金樣板”。同時,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持之以恒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持續抓好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切實以高水平安全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 力爭引進超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20個以上
——訪江東新區黨委書記朱永生
江東新區黨委書記朱永生表示,江東新區將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力爭引進超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20個以上,GDP增長5%以上。
一是拼協調發展,強化科技賦能、產業支撐,加快推進“五個一批”項目建設。按照市委“133”工作法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年行動,上中下齊手、點線面發力、政企民聯動,從區、鎮、村三個層面推動“百千萬工程”取得新成效。
二是拼產業發展,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壯大五大產業(電子信息、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配件、食品健康產業),打造具有江東特色的百億級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以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改革開放、創新破局,支持企業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大力做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轉化和保護。發揮金融“活水”作用,充分整合金融資源,加大企業股改、上市扶持力度。充分發揮科技孵化器作用,推動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
三是拼發展空間,實施“平臺優化年”行動,全力推動五大平臺(城市起步區、高鐵新城、產業園區、臨江、古竹圩鎮)建設,力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大力推進產業園區東擴“一號工程”、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總部經濟區等產業平臺建設,謀劃推動江東新區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園規劃建設。
四是拼營商環境,實施“企業服務年”行動,完善線上線下服務機制,打造優質營商環境。開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行動,營造崇尚創新、支持實業的濃厚氛圍。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人才平臺建設、人才工程牽引和人才服務保障,加強粵港澳人才協作,創造優越條件,推動更多優質資源、重大項目、高端人才落戶江東。
五是拼綠色發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扎實推進綠美江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和“六千工程”,為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作出江東貢獻。
(本報記者 張平 特約記者 廖志良 通訊員 陳敏)
奮力在三個方面攻堅 當好河源綠色崛起的主力軍
——訪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
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表示,東源將圍繞縣委八屆六次全會確立的“1177”的具體安排,深入開展“七大行動”,聚力“七大攻堅突破”,奮力在三個方面攻堅,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依托產業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確保今年GDP增長5.5%以上。
一是奮力攻堅縣域經濟。聚焦市“1+3”產業集群,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發展富縣產業和富民產業,深入實施“制造業提質攻堅”行動,加強科創人才培育、科創平臺建設、科創主體培育、工業技術改造、銀企體系對接,持續抓好園區三期建設、閑置低效用地整治、“商改工”等工作,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確保全年引進超億元優質項目16個以上,先進材料產值突破百億元。
二是奮力攻堅“百千萬工程”。以“七大行動”為抓手,努力把油茶、絲苗米、茶葉、板栗等培育成綜合總產值超34億元,生態畜禽養殖培育成綜合產值超29億元的產業;深入推進美麗圩鎮建設,重點加快培育“1+3”典型鎮和“15+15”典型村,一體推進縣鎮村協調發展,以萬綠湖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牽引,謀劃構建東源A級景區陣營,真正把經濟堆頭做大、把發展質量做優、把城鄉人氣做旺,以熱火朝天的態勢做實典型縣。
三是奮力攻堅綠美東源生態建設。發動黨員干部和社會各界力量,深入開展“六大行動”,抓實縣鎮村綠化工作,持續優化林分、改善林相,建設“企業林”“鄉賢林”“巾幗林”“雙擁林”等亮點紛呈的主題林,確保全年完成林分優化7.55萬畝、撫育提升11.04萬畝、縣鎮村綠化苗木19萬株,打造“綠美東源樣板”,培育綠色產業,發展林下經濟、培育生態旅游康養產業、開發碳普惠項目,走好“綠富雙贏”之路,奮力當好河源綠色崛起的主力軍。(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奮力推動在河源綠色崛起中全面振興
——訪龍川縣委書記劉力
龍川縣委書記劉力表示,今年龍川將全面貫徹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錨定在河源綠色崛起中全面振興的使命任務,力爭GDP增長5%以上,在河源打造“三大樣板”中爭創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爭上游。
聚焦工業發展加力提速。堅持制造業當家,聚焦“4+1”主導產業,大力實施“產業興縣20條”措施,持續推進“3個1平方公里”計劃,扎實推進景旺三期、遠征、精智等制造業重點項目,做實“反向飛地”發展模式,推動高鐵新城產城融合發展,培育壯大一批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力爭全縣高企存量達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5家。
聚焦“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今年,龍川將持續加快推進幸福新城建設,疏解轉移老城區人口、產業和服務功能,打造容納10萬人以上的新中心區,干出一個像樣新城。做大強村公司、富民工坊,培育扶持萬千“創業達人”,培育壯大油茶、絲苗米、茶葉等特色產業,力爭油茶、絲苗米、茶葉綜合產值分別達到18億元、10.5億元、5.5億元。全力推進佗城典型鎮和13個典型村建設,如期完成行政村統籌農村住房集中建設工作,在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中爭創一流。
聚焦“綠富雙贏”加力提速。牢固樹立“綠了自然就美”理念,深入實施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突出抓好用地、苗木、資金保障,抓好縣鎮村綠化,每鎮打造1個以上綠化美化示范村;倡導開展“百萬人百萬樹”活動,加大碳普惠交易的推廣力度,繼續推進國儲林項目建設,在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中爭創一流。
(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 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訪連平縣委書記鄧小強
連平縣委書記鄧小強表示,連平縣將認真落實市委“138”具體安排和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聚焦縣委“168”目標任務,全民參與“百千萬工程”,熱火朝天抓項目,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一是在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中展現擔當作為。狠抓“當家產業”,做大做強國資、社會、園區、共建四大工業發展平臺,統籌推進生態工業園、城東產業園、隆街物流園建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綠色食品、醫藥制藥、礦產、家具等6個10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15個以上。
二是在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中展現擔當作為。實施國道105線縣城段東移、“三河六岸”景觀提升項目,完成體育公園、“三館一中心”“就業創業一條街”、縣第三小學、南山幼兒園等項目建設,加快引進五星級酒店和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不斷提升縣城綜合承載力、輻射帶動力。堅持“一鎮一策”推動五類鎮差異化發展,打造一批省市典型鎮村。認真做好花生、火蒜、鷹嘴蜜桃“連平三寶”等土特產文章。
三是在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中展現擔當作為。狠抓綠美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六大行動”,深入開展“四園四林”活動,示范帶動社會各界參與植綠護綠,完成林分優化4.79萬畝、森林撫育3.2萬畝和新造林2.46萬畝以上,加快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建設,爭創國家級森林縣城。推動“點綠成金”,加快推進國儲林項目建設,辦好“每月一主題”文旅消費活動,打響“三谷一緣”農林文旅品牌,加快打通“兩山”轉換通道。(本報記者 劉永菲 特約記者 黃新 通訊員 藍秋穎)
深入實施“四個年”行動
——訪河源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駱世文
河源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駱世文表示,河源國家高新區將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落實“百千萬工程”要求,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等“四個年”行動,縱深推進招商引資等“八大攻堅戰”,為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勇挑大梁和勇當標兵,預計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以上,力爭6%。
一是聚力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行動。加快推動西可、卓翼等龍頭企業轉型擴產及京泉華、禾望等能源電子項目滿產達產,推動紫泉、農夫山泉三期、白象加快建設投產及今麥郎等項目滿產達產,力爭全年電子信息、水飲料及食品、機械與模具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10%、10%以上。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爭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以上。
二是聚力產業空間拓展突破年行動。加快推進跨江融合發展,完成6號地塊征拆工作以及高壓線網遷改、首期土地整備,啟動污水處理廠規劃建設,四季度前提供1000畝工業用地,力爭愛康、鉅寶項目四季度動工。
三是聚力主平臺建設攻堅年行動。加強與源城、東源的產業園區合作,合力完成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0個以上。深化深河產業合作共建,加快4.94平方公里合作園區建設,打造升級版深河產業共建園區。
四是聚力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年行動。創新周一督辦會及落戶動工、聯合驗收、投產專班“一會三專班”運作模式、流程再造和提前介入工作模式、拿地拿證供地服務模式,力爭全年新動工、新投產項目均25個以上。強化“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服務機制,結合“政銀企”及“政校企+人力資源產業園”力量,全力服務解決企業穩崗留工和招用工需求,助企融資資金10億元以上。(本報記者 鄧燕琴 特約記者 聶燕民)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