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麗萍:
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讓農村老人“老有所依”
■本報記者 梁驅遠
“隨著‘銀發浪潮’的到來,如何讓老年人享有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成為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作為一名在農業領域奮斗多年的“新農人”,全國人大代表、和平縣瑞豐種養專業合作社經理劉麗萍把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今年兩會期間建言的重點。
劉麗萍對農村養老問題格外關注,源于她在履職過程的所見所聞。出身農村、扎根農村的她,在過去的一年中時常到基層走訪、調研,進村入戶面對面與老人交談,對農村養老所面臨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許多農村家庭經濟壓力較大,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很多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到經濟發達地區謀求發展,這也導致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無法得到更好的關懷和照顧。”劉麗萍說。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以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加快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銀發經濟的政策措施,為新發展階段我國養老服務進入高質量發展通道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但欠發達地區在物質基礎、發展平衡、服務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較為明顯。”劉麗萍認為,對比城市養老服務,農村地區養老服務起步晚、底子薄,養老基本保障制度相對滯后、服務設施和服務供給較少,留守老人可享受的養老服務還亟需完善。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如何讓更多農村老人就近健康養老,成為急需解決的難題。”劉麗萍說,在過去一年的調研中,她了解了不同地方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探索,同時獲得了不少啟發。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劉麗萍建議,增強養老服務支付保障能力,建立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基本養老服務經費的保障機制,對農村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予以適當的資金傾斜,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兜底性養老服務的保障力度。她還建議,通過加強以居家養老服務為重點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科學布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網點)、互助養老服務站(點),加快養老服務人才職業體系建設,健全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權益保障、職業培訓、考核定級、特殊崗位津貼等政策制度,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讓更多農村老人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紅利與便利。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