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干篤行謀突破 奮楫揚帆譜新篇
□本報記者 譚紹丁
編者按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河源人民在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一致、奮發圖強,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搶抓省委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大機遇,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加壓奮進新征程、攻堅克難求突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保持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
即日起,本報推出“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系列綜述報道,全景式展現新中國成立75年來河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源各項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2024年,新中國迎來75周年華誕。
75載風雨兼程,75載春華秋實。一代又一代的河源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敢為人先、踔厲奮發,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88年(河源建市時間)的16.7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348.22億元,增長約80倍;
全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從1988年的4.0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499.1022億元,增長超過120倍;
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88年的3.76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676.47億元,增長近180倍;
……
時間無言,實干有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搶抓省委實施“百千萬工程”重大機遇,在打造“1+3”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構建新發展格局上布局,在狠抓優質項目、增添新動能上“落子”,在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新活力上發力,聚力沖刺、實干決勝,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工業立市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本盤”
金秋時節,走進河源各大產業園區,映入眼簾的處處都是只爭朝夕、奮楫篤行的奮斗場景:項目建設工地上,工程車輛穿梭忙碌,建設者們緊盯目標搶工期、趕進度;企業生產車間內,各種智能化生產設備高效運轉,源源不斷產出的新產品,引領著全市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新中國成立初期,河源交通基礎設施十分落后,道路破破爛爛。1988年河源建市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源交通運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如今,河源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鐵路為主骨架,國省道為干線,農村公路為支線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市公路里程17675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721公里,高速鐵路運營里程200.6公里,普通鐵路運營里程228公里,加上擁有“黃金水道”之稱的東江航道,河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交通樞紐的底氣更足。
交通條件的改善,為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河源工業也從無到有快速發展,并逐步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多元發展的格局轉變。同時,河源還全力加快產業園區建設。截至目前,省級產業園區已實現五縣三區全覆蓋,為全市工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依托載體。
近年來,河源堅決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產業興市行動,重點打造“1+3”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以中興通訊、西可通信、卓翼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為“主力軍”,加快打造以智能終端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依托生態好水,吸引農夫山泉、今麥郎、華潤怡寶等企業集聚發展,打造水飲料及食品產業集群;加快完善先進材料產業布局,吸引晟源永磁、信昌盛、惠集、英吉瑞等一大批項目落戶,推動先進材料產業集企成鏈、聚鏈成群;以龍記、金三維、華益盛等模具龍頭企業為牽引,招引模具配件生產相關企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
握指成拳,合力致遠。通過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河源“1+3”產業集群正快速崛起:2023年,河源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在全省排名第九位,在粵東西北12個地級市中排名第一,機械與模具產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先進材料產業產值加速向百億級邁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出了堅實步伐。
“農”墨“種”彩
描繪高質量發展新“豐”景
秋意濃,豐收至。
走進紫金縣中壩鎮上石村“芭樂味”黃金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濃郁的“芭樂”香氣撲鼻而來。“芭樂味”黃金百香果被譽為百香果中的“愛馬仕”,零售價通常賣到每斤15-20元。自引種以來,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在河源,像上石村一樣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脫貧致富的鄉村比比皆是。這與新中國成立前河源人民普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形成鮮明對比。
新中國成立初期,河源農業生產基礎單薄,糧食產量極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實施,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河源糧食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截至2023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00.58萬畝,產量達81.46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8.12億元。
農業的發展,為解決貧困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20年,河源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截至2023年,河源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5元,農民持續增收勢頭良好,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河源聚焦糧油生產、重要農產品供應、高標準農田建設、鄉村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同時,著力發展“一糧二茶三佳果”,積極打造產值超100億元的生態畜禽及超50億元的絲苗米、油茶、茶葉等“1+3”農業龍頭產業,農村經濟出現了多業并舉、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截至目前,河源已培育創建1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80個“粵字號”農業品牌產品,實現了全市“一縣一園”“一縣多園”的發展布局;成功創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養殖場14個、省級30個,省級現代化美麗牧場8個,初步構建了綠色農業全產業鏈。
與此同時,河源還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豐富拓展農事體驗、觀光采摘、鄉村民宿、研學旅游等新業態。今年,河源還精心策劃了4條“樂游河源”主題線路和33條“戶外+農文旅”鄉村徒步(騎行)線路,受到廣大游客的高度好評。
如今,行走在河源的鄉村,一條條寬闊整潔的道路、一個個現代化科技感十足的農業產業園、一張張洋溢著豐收喜悅的笑臉……無不讓人感受到鄉村發展的無限可能。
百花齊放
奏響高質量發展“協同曲”
9月17日,河源市區堅基購物中心人氣爆棚,節假日抽獎福利多多,“滿減”活動誠意十足……商品持續暢銷,消費氛圍濃厚。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營獨家經營的封閉模式被打破,河源市場商品日漸豐富,消費市場日趨活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源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文化發展、商貿物流等綜合服務能力,推動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城市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此基礎上,河源積極招引知名商業龍頭企業,先后開發建設堅基、萬隆城、東源萬達廣場等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大型商業購物中心,有力填補了河源高端購物和商業服務空白,更好地促進消費提檔升級,提升城市整體品位,激發城市經濟活力。
“我一直想換輛新車,正好趕上市里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個人乘用車置換更新,我享受到了9000元的補貼。”汽車置換更新政策實施后,市民陳先生第一時間置換了一輛新車。
享受實惠的遠不止陳先生。近年來,河源用足用好政策,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比如:今年5月開展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直接拉動家電銷售額超過3760萬元,帶動汽車銷售額超過1.58億元;每月發放的工會商超消費券及各主要商圈的促銷活動,有力拉動了糧油食品、日用品等“吃、穿、用”基礎類消費。
近年來,河源還大力發展“河源手信”經濟,打造“萬綠河源+縣域公共品牌+產品品牌”品牌體系;積極探索市場化服務機制,優化金融、文創、培訓、咨詢等服務,發展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支持產品做大做強;進一步壯大“河源豬腳粉”“八刀湯米粉”等產業,做好“客家一桌菜”,推動河源美食享譽四方、風行天下。
……
數據顯示,2023年,我市地區生產總值1348.22億元,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占比分別為12.80%、37.03%、50.17%,第三產業已經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極度弱小成長為全市經濟的支柱和引擎,發展成績斐然。
使命在肩,催人奮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河源人民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擔當作為、攻堅克難,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河源實踐的嶄新篇章。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