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黨政負責同志新春暢談高質量發展
緊抓快干 加壓奮進 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昨日,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第一時間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聚焦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動員全市上下深入開展產業建設“大會戰”,齊心協力推進河源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各縣(區)黨政負責同志表示,將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按照市委“138”具體安排,振奮精神抓落實,把產業建設“大會戰”的“施工圖”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景畫”,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成效,奮力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源城區
扎實推進工商并舉的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源城區委書記曾憲旺表示,源城區將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產業建設“大會戰”為契機,扎實推進工商并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力爭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
一是抓工業厚家底。深入實施“拓空間”行動,高標準推進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全力推動產業園區爭創省級特色產業園。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建立健全主導產業全產業鏈引育機制,發揮華潤怡寶、特區建工等“鏈主”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建強和延伸主導產業鏈。強化企業梯度培育,推動更多企業加快向50億級、10億級企業進軍。
二是抓商貿添活力。鞏固發展傳統商貿業,扎實推進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大宗商品消費,力爭帶動消費突破30億元。加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力爭今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超10億元。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樓宇經濟、數字經濟,增加優質消費供給。
三是抓項目強投資。深入實施“大招商”行動,探索以商引商鏈條式招商等新措施,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22個以上。大力推動增資擴產,全力支持京東方精電等優質企業增資擴產,推動10家以上企業開展技術改造、10家以上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分級分類推動實現74個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53.3億元以上。
四是抓改革增動力。深入實施“優服務”行動,構建“企業點單、部門接單、督查跟單、辦結銷單”的企業訴求閉環管理體系。深化機構改革和放權賦能改革,優化事業單位布局,深入推進強鎮強街放權賦能改革,全方位提高黨政服務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龍川縣
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梁八柱”
龍川縣委副書記、縣長朱以威表示,龍川縣將扎實推進現代化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推進龍川新城建設。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賦予龍川“干出一個像樣新城”的重大使命任務,聚焦打造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粵東北新中心、大灣區工業(轉移)承接示范地、秦漢嶺南文化體驗目的地、區域現代貿易物流節點城市等“四大發展定位”,加快推進起步區首期16個項目建設,加強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全力以赴打造現代化縣城示范樣板。
奮力提速“百千萬工程”。加快推進典型鎮村創建,突出抓好“七個一”建設,發展強村公司、建設富民工坊,加快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以油茶、絲苗米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整縣推進實施“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工作為抓手,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做好農房風貌管控和改造提升,塑造別具一格的鄉村風貌,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城鄉環境;謀劃推進“古邑新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推動“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奮力打好制造業“大會戰”。深入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圍繞電子信息、現代輕工紡織、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景旺電子、丹尼玩具、中建二局等頭部企業,加快打造百億級、五十億級產業集群;做優做強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制造產業體系。
江東新區
奮力實現“綠色崛起示范區產城融合標桿”高質量發展目標
江東新區黨委書記朱永生表示,將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奮力實現“綠色崛起示范區產城融合標桿”高質量發展目標。
一是推動“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做強做優縣域產業,扎實提升城鄉風貌水平,不斷強化改革動能,持續匯聚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百千萬工程”,推動區、鎮、村高質量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二是推動“五大平臺”建設。大力實施“東擴、南拓、西優、北調”戰略,推動產業園區平臺繼續拓展空間、城市起步區平臺優化公共配套、高鐵新城平臺釋放發展潛力、臨江圩鎮平臺完善基礎設施、古竹發展平臺整體提升環境,把“五大平臺”打造成為產業強區的主引擎。
三是推動產業建設“大會戰”。扎實開展“產業建設‘大會戰’年”活動,加快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堅持需求和供給兩側同向發力,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堅持增收和節支并舉,全力增財力強保障。
四是推動綠美江東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六大行動”“六千工程”,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文旅體融合發展,大力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加快打造“綠富雙贏”江東樣板。
五是推動加快“融灣”“融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軟聯通”,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硬聯通”,加強與大灣區共聯共建,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塑造關鍵新優勢加速“融灣入珠”。
六是推動民生事業發展。加快推進鳳凰山學校、臨江中心幼兒園、十里東岸五期幼兒園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醫療硬件設施,健全養老、醫療和社會救助等民生制度體系,讓群眾幸福更有“質感”。
東源縣
堅持“五抓”建強“五鏈”
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表示,東源縣將在堅持“五抓”建強“五鏈”上下功夫,確保全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均增長5%以上,高質量完成年度經濟目標任務。
一是堅持抓聚焦,在補齊“產業鏈”上下功夫。大力發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以富馬等企業為“鏈主”,進一步延鏈補鏈、集群發展,確保全年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三大主導產業總產值達132億元。
二是堅持抓平臺,在補齊“創新鏈”上下功夫。建強“產業平臺”,抓好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實施“管委會+公司”模式,持續推進園區三期啟動區建設等,力爭今年完成場地平整1100畝以上;提質“創新平臺”,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力爭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以上,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75家以上。
三是堅持抓招商,在補齊“服務鏈”上下功夫。用好產業投資母基金,探索實施基金招商模式,打好資本招商、鏈式招商、鄉情招商等“組合拳”;落實“首席服務員”和“縣領導聯系服務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等制度,強化項目跟蹤問效。
四是堅持抓配套,在補齊“人才鏈”上下功夫。加快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強化園區與醫療機構合作聯動,破解園區職工子女教育問題;優化人才政策,深化招才引智行動,建立健全企業科技特派員機制,引進更多高層次人才。
五是堅持抓環境,在補齊“資金鏈”上下功夫。持續推進政務服務“就近好辦”改革,推行園區項目帶方案出讓及“標準地”出讓等新模式,破解企業用地等問題;落實市“金融十舉措”,推廣新型融資模式,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協助企業爭取上級專項資金,鼓勵引導企業加大在技術改造、擴大產能等方面的投入。
紫金縣
打好“五大攻堅戰”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紫金縣委書記黃春彭表示,紫金縣將堅定不移把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以“大會戰”的決心、力度,集中精力抓產業建設,著力打好平臺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企業培育、科技創新“五大攻堅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打好平臺建設攻堅戰。大力推進河源紫金產業園區及新材料產業園、水產業園等平臺建設,力促龍紫共建產業園、禾遠明德科創城年內建成運營。優化提升農業發展平臺,提前布局工業養魚等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檔升級。加快建設文旅融合發展平臺,系統謀劃區域協同、山水統籌、城鄉一體的旅游空間布局。
二是打好招商引資陣地戰。深入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深化“3+16+21”招商工作機制,堅持補鏈強鏈,縱深推進大招商行動,力爭引進更多大項目、好項目。
三是打好項目建設主動戰。堅持“項目為王、落地為要”,提前介入做好規劃選址、土地預審和能評、環評、安評、立項等工作,千方百計推進項目落地建設,確保形成有效投資。
四是打好企業培育持久戰。一手抓傳統產業、優勢產業的鞏固和優化,把產業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實,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和壯大,圍繞先進材料、新制造、新電子等產業集群,加強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培育,特別是發揮好金盛蘭優特鋼項目牽引帶動作用,引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企業,加快打造百億級先進材料產業集群。
五是打好科技創新突破戰。搶抓“雙百行動”機遇,大力推進紫金縣科技創新中心提檔升級,注重創新主體培育,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科技成果轉化領域。
河源國家高新區
以“六大攻堅突破”
打好產業建設“大會戰”
河源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駱世文表示,將緊密結合“百千萬工程”工作要求,在六大方面攻堅突破,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5家,推動企業技改20家以上,新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30個以上,新動工、新投產項目各25個以上。
一是推進產業集群能級提升攻堅突破,推動華勤(河源)項目、禾望電氣、京泉華等項目穩增長,力促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堆頭及龍頭項目雙增長,促進形成汽車注塑模產業規模堆頭。
二是推進產業項目招引提效攻堅突破,力爭2025年招引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30個以上,超5億元項目6個以上,超10億元項目3個以上,投資總額超60億元。
三是推進產業空間拓展攻堅突破,推動跨江融合發展轉入落戶項目建設期,加快完善“一線三區”食品飲料產業空間及配套建設、廠房空間建設使用和盤活產業用地空間等。
四是推進產業項目建管產提效攻堅突破,在簽約動工、聯合驗收,以及在建項目投產上規達產方面再提速,全面強化龍頭項目全程專班服務和卡殼項目處置盤活。
五是推進產業園區運營提質攻堅突破,協同推進主平臺建設發展,力爭2025年完成主平臺承接項目超50個。
六是推進產業環境優化提升攻堅突破,持續深化“一會三專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等制度體系,持續完善群眾生產生活服務功能配套,實施以2025河美共贏籃球聯賽高新區大區賽為牽引的系列聯企旺區行動,全力打好產業建設“大會戰”。
和平縣
壯大主導產業
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和平縣委書記鄧卓文表示,和平縣將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全力打好產業建設“大會戰”,加力提速推動“百千萬工程”,力爭全年GDP增長5.5%,以新業績為全省、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一是在產業發展上攻堅發力。發展壯大“三個六”主導產業,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一產接二連三,著力構建具有和平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標準推進北擴工程建設,實施工業用地“帶方案”“標準地”改革,儲備“工業凈地”不少于1000畝,力促產業轉移園等平臺提級賦能;全面開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力爭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
二是在項目建設上攻堅發力。加強項目謀劃儲備,積極爭取更多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扶持,緊盯27個省市重點項目,確保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狠抓項目落地建設,加快保特新材料、華勝塑料等18個項目開工建設,推動恒陽國利新能源、信禾食品等12個項目建成投產;完善土地、資金等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健全項目全流程服務機制,提高項目落地率、建設率、投產率。
三是在招商引資上攻堅發力。創新招商模式,完善縣綠色發展創業投資中心“以投代引”基金招商機制,以資本合作加快促進優質項目落戶;嚴格執行縣領導同志掛鉤聯系服務項目制度,進一步擦亮“項目代辦制”“首席服務官”等金字名片,全力打造更優質營商環境;搶抓“雙區”產業外溢機遇,加強以商引商、基金招商,力爭引進超億元先進制造業項目12個以上。
連平縣
五大舉措奮力跑出
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連平縣委書記鄧小強表示,將緊抓快干、加壓奮進,確保今年GDP增長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為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貢獻連平力量。
一是大抓產業集聚,做強產業“主引擎”。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醫藥、礦產、玩具、家具等“6個10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力爭主導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前瞻培育新型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上坪抽水蓄能項目納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二是大抓工業平臺,夯實產業“硬支撐”。做大做強園區、共建、國資、社會等四大工業發展平臺,投入5億元推動工業園區擴容提質。加快智能家具專業園、玩具特色專業園建設,推動城東園區打造綠色低碳產業園示范點。
三是大抓項目建設,牽緊產業“牛鼻子”。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5個以上,推動15個以上制造業項目落地建設、15個以上制造業項目建成投產、完成工業投資27億元以上,推動27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32億元以上。
四是大抓科技創新,激活產業“源動力”。加大企業培育升級力度,新增一批創新型企業、高新科技企業,力爭新上規企業4家以上,推動10家企業實施15個技術改造項目;推動連平(南山)產業共建創新中心高效運營,建設一批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研學合作基地、“人才飛地”。
五是大抓營商環境,構筑產業“磁力場”。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行動,完善項目幫辦代辦服務機制和“視頻辦”“兜底辦”“園內辦”等便企服務模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燈塔盆地農高區
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燈塔盆地農高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春慧表示,將聚焦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高地,加快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優化產業發展體系,培育更多現代化農業產業集群,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一是主攻重點抓項目。以擴規模、抓龍頭、全鏈條、增效益為“主方向”,圍繞我市農業“1+3”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推動產業升級,提升集聚水平;加大招引力度,確保今年簽約超億元產業項目5個以上;堅持鏈式發展,培育多個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打造一批10億級農業產業集群。
二是夯實基礎抓保障。夯實項目落地基礎,加快土地收儲進度,確保土地儲備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積極謀劃申報地方專項債券,爭取政策性資金支持,完善園區水、電、路、氣等配套設施;盤活國有資產,創新融資方式配套建設居住、商業、娛樂、休閑等設施,全面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
三是激發活力抓科創。扎實推進燈塔實驗室建設,建立以產業貢獻為導向的省實驗室投入機制,探索粵東粵西粵北欠發達地區省實驗室運營、利用新模式;集中優勢力量,推動肉牛綠色養殖、零亞硝酸鹽發酵菜技術實現產業化,增強“造血”功能;抓好“中試熟化”關鍵環節,依托生物農業中試平臺,爭取浮萍蛋白動物飼料產業化開發中試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省內農業科技成果在農高區中試轉化,打造嶺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統籌:譚紹丁
■采寫:本報記者 李建華 李成東 葉春雨 陳小玲 彭沖 劉永菲
朱曉穎 王亞嬌 譚紹丁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曾祥太
黃從高 甘建樓 歐陽健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