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跑出“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各縣區各部門亮出“路線圖”“施工圖”
■廣東供銷天潤(和平)糧食全程社會化服務中心的建成使用,不僅增加了和平區域內糧食收購倉容,提高糧食應急供應能力,同時也將提高和平農副產品附加值,從訂單種植、物資采購、運輸配送、人員招聘、倉儲銷售等多個方面促進就業增收,帶動和平農業產業的發展。
■江東新區城東街道河紫路社區,東江沿岸風貌煥然一新,一棟棟房屋換上“新衣”,繪就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
核心提示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在昨日召開的全市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上,各縣區、各部門圍繞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任務,紛紛亮出“路線圖”“施工圖”,誓要以實干擔當贏得主動、推動發展,全力以赴跑出“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聚焦“產業發展”
打響產業建設“大會戰”
“抓住產業這個根本,著力在縣域特色優勢產業培育上見成效。”針對產業發展,市發改局將制定出臺培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針對性政策措施,指導各縣區編制特色產業目錄,引導各縣結合全市兩個“1+3”產業布局,培育壯大1—2個特色優勢產業。此外,還將持續抓好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推動設立約10億元規模的產業轉移子基金,探索開展“以投代引”等招商新模式,吸引更多優質產業項目在我市落戶。
在各縣區,產業建設的鏘鏘戰鼓已經擂響。源城區提出,要大力開展“拓空間、大招商、優服務”系列行動,加快電子科技信息產業園、水主題產業園等“產業集群+特色園區”建設,推動更多企業加快向50億級、10億級企業進軍,力爭全年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8個以上。東源縣提出,強化產業支撐,打好產業建設“大會戰”,開展建鏈強鏈行動,積極探索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新業態,推動全年招引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超16個、竣工投產項目15個。
江東新區錨定全市兩個“1+3”產業布局,提出要大力實施產業發展“六個五”行動,做強“3+2”產業集群,力爭全年引進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7個、培育10億元以上企業2家;做優現代農業產業,加強農業產業招商和科技項目支持,壯大葡萄、荔枝、甲魚、巖茶、土雞等種植養殖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連平縣則提出,重點打造家具、玩具、花生加工3個特色專業園,力爭今年引進12家家具企業、3家玩具企業,吸納26家花生加工企業集約化、規模化、鏈條式發展,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聚焦“縣城建設”
打造現代化縣城示范樣板
在“百千萬工程”的藍圖中,縣城發展尤為重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百千萬工程”實施的重點。會上,相關部門和縣區提出了不少實在舉措。
“抓新城建設,打造現代化縣城示范樣板。”龍川縣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賦予龍川“干出一個像樣新城”的使命任務,提出要圍繞“四大發展定位”,扎實做好16個起步區首期項目建設和27個后續項目謀劃,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全力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功能平臺,做好佗城古城“保護”與“發展”兩篇文章,不斷煥發“秦漢嶺南第一古鎮”新活力。
紫金縣將狠抓典型示范,大力推進國家級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建設,統籌推進城南新區開發建設和舊城改造,進一步優化縣城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按“小城市”標準深入推進藍塘鎮省級城鄉融合改革試點,加快將藍塘鎮打造成為縣域副中心,全力推進縣鎮村加快建設。
作為職能部門,市住建局提出要抓穩縣域這個發力點,全覆蓋補齊縣城基礎設施短板。一方面,重點做好縣級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提檔升級,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統籌推進縣城道路、排水管網、燃氣管道更新改造,開工改造64個城鎮老舊小區,打造宜居、綠色、人文、韌性的縣城高品質生活空間。另一方面,指導首批新型城鎮化試點縣東源縣加快建立健全城鄉統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護運行機制,推動城鄉統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護運行機制實施方案和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盡快落地實施。
聚焦“風貌提升” 扮靚美麗鄉村顏值
風貌提升是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重要舉措。
東源縣將城鄉風貌“提品質”作為重點任務,用好“六個一點”資金籌措模式,發揮央企、縣屬國企助力作用,持續做好典型鎮村及高速高鐵、國道省道沿線城鄉風貌提升,通過“微改造”方式提升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的房屋風貌。同時,積極打造縣域“光伏+建筑”應用試點,全力推進柳城鎮和義合鎮下屯村等5個村的電氣化示范建設,推動4個農村住房集中建設示范點建設。在植綠增綠上,東源縣還將深入開展“河力綠美”縣鎮村綠化行動,確保全年種植苗木25萬株。
今年,連平縣將持續推動風貌提升,努力完成3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沿線鎮村外立面提升、“三線”整治、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整治任務,建立健全打造干凈整潔有序鎮街常態化工作機制。特別是在推動綠美提標上,連平縣以打造“綠美四張圖”為抓手,立體式、多層次、高密度縱深推進縣鎮村綠化,迅速掀起全民植樹造林新熱潮,精心打造“一鎮一條綠美特色路”,全域開展“鄉鎮榕樹林、鄉村榕樹園”綠美專項行動,讓城鄉美出新顏值。
和平縣則力爭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七個一”建設,高標準打造兩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光伏+建筑”應用示范點,常態化開展鎮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六大行動”,城鄉綠化計劃種植苗木19萬株以上,推動鎮村顏值大提升。
聚焦“要素支撐” 做好資源要素保障
地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聚焦破解制約縣鎮村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各地各相關部門打好要素保障組合拳,激發縣鎮村發展活力。
市自然資源局表示,去年以來,全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獲批實施方案6個,以整縣推動的方案獲批數量排名全省第一,批準用地160宗共10003畝,有力保障112個重點項目用地需求。今年,將繼續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力完成農用地整治31992畝、建設用地整理118畝,為城鄉高質量發展騰挪空間。同時,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建立“百千萬工程”項目用地清單,創新土地要素供給模式,鞏固拓展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成果,積極爭取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資格,為提速項目建設提供土地保障。
推動“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市政府辦公室(金融專班)表示,將著力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持續推動金融力量、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下沉到縣鎮村,打通金融服務“百千萬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與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常態化對接工作機制,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加大對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百千萬工程”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著力完善各級政府金融服務“百千萬工程”機制體制,撬動更多銀行機構加大對各類市場主體融資支持。
市財政局表示,將切實做好資金要素保障工作,繼續以“頭等保障”助力“百千萬工程”。一是搶抓收入,通過全力抓財政增收、加強稅源建設、加強資產經營管理和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等措施,夯實財力保障基礎。二是強化支撐,在兜牢兜實“三保”底線、優先保障“百千萬工程”項目資金需求等方面攻堅發力,不斷強化對縣鎮村重點項目的財力支持。三是深化改革,通過降本增效優化支出結構、探索專項資金“補改投”運作模式、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和財政監管等措施,不斷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聚焦“改革賦能” 推動關鍵領域改革落地落實
改革創新是“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各級各相關部門表示,將聚焦關鍵領域,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不斷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潛力與動能。
市發改局表示,將推動一批事關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改革事項落地,進一步激發縣域發展的動能。一是繼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力爭推動一批指標取得新突破。二是持續深化縣域多元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聚焦規范政府投資管理、激發社會投資活力、拓寬項目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優化項目審批流程、做好項目謀劃儲備、強化項目跟蹤調度等六個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切實提升縣域投融資能力。三是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重大項目集中集聚。四是持續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讓農業轉移人口愿進城、能進城,留得住、融得進。
市委政研室表示,將以“百千萬工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抓手,謀劃2025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研究制訂全市重點改革任務。結合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謀劃在典型縣、典型鎮、典型村開展重點改革攻堅,結合“開門問改革”成果,謀劃民生“微改革”,以“小切口”突破改善“大民生”。積極培育改革典型,鼓勵基層復制推廣先進地方典型做法、開展首創性改革探索,做好改革宣傳工作,努力以生動鮮活的改革實踐為全國、全省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
“我們將在全市開展政務服務‘就近好辦’改革,助推‘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任務。”市政數局表示,將努力補齊營商環境短板,推動政務效能提檔升級。一是開展政務服務“就近好辦”改革,通過推動縣域政務服務提檔升級、深化縣鎮“一門”“一窗”改革、推進高頻服務事項逐級下放、拓展多渠道智慧政務應用場景等措施,推進政務服務“一窗通辦”“一網通辦”“一證通辦”“一碼通辦”“一次通辦”“一地通辦”。二是打造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增強農村基層服務能力,讓群眾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務。三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一網統管”鄉鎮治理專題建設,增強“百千萬工程”信息綜合平臺實時調度能力,推動城鄉數字融合發展。
聚焦“農文旅體融合” 推動“好風景”變“好豐景”
農文旅體融合作為一種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是農業、農村、多元主體與文旅的融合,也是城鄉要素互動的橋梁和紐帶,是促消費、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各級各相關部門表示,將積極探索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市文廣旅體局表示,將進一步挖掘文旅消費潛力,豐富文旅產品供給,以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百千萬工程”高質量實施。一是做強旅游產業,豐富景區體驗式產品供給,創新打造“山水湖集·非遺在景區”及萬綠湖音樂、開漁、徒步等系列活動,讓河源“湖泊+”旅游“進灣出海”;推動非遺展演進景區、民俗活動向產業化轉型,持續強化旅游深度體驗,推動“工業+旅游”“研學+旅游”等業態發展,提升河源文旅知名度。二是做優文化產業,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效能,聯動開展“四季村晚”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歷史文物保護利用,舉辦非遺集市、非遺展演等主題宣傳展示活動,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創產品。三是做實體育事業,升級打造“河美籃球聯賽”,持續擦亮萬綠湖徒步、“河馬”、連平桃花節徒步、全民健身日等品牌,策劃連通“大灣區—萬綠湖—各縣區重要景點”的自駕線路和賽事。
發展河源特色農業產業前景廣闊。市農業農村局表示,將以“1+3”現代農業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絲苗米種植和加工,全面推行生態養殖、規模養殖,制定河源山茶油、河源蟬茶的種植、加工等標準體系,夯實農業基礎盤;推動1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擴容,重點支持產業園種養基地朝標準化、連片化改造提升;加快構建“市域+縣域區域品牌”農產品品牌體系,培優扶強“河源油茶”“河源蟬茶”“河源手信”等一批農業區域品牌,推動全市油茶、茶葉、手信等產業整合和抱團發展,提升河源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統籌:譚紹丁
■組稿:本報記者 方新苗 譚紹丁
■攝影:本報記者 歐陽柳 肖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