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用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引擎
逐“新”攀“高”創未來
■本報記者 朱惠思 通訊員 黃強
95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370家;“華航香銀針”產量達每畝723.5公斤,創造了河源市水稻高產新紀錄和廣東絲苗米百畝連片產量紀錄……近日,市科技局2024年度總結表彰大會透露出的一組逐“新”攀“高”的數據,詮釋了我市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奮勇前行的堅實步伐。
去年以來,我市科技部門緊緊圍繞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聚焦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全市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新進展。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
塑造發展新動能
我市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抓好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工作,構建以高企重新認定企業為主體、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后備軍的梯次培育體系。去年共組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9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370家。市科技局積極推進企業研發平臺提質增效,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去年我市新增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市重點實驗室3家,全面覆蓋各行各業;全市規上企業建有研發機構占比達42%以上,5億元以上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為應用基礎研究和人才引進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積極推動校地共建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以成效為導向進行績效評價,引導激勵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持續發揮“窗口”“橋梁”作用。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集聚科技創新人才
去年,我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成果——“華航香銀針”開展百畝示范方測產驗收,實測產量達每畝723.5公斤。這一成績不僅創造了河源市水稻高產新紀錄和廣東絲苗米百畝連片產量紀錄,更為我市農業增量提質注入科技新動力。
市科技局積極搭建平臺,突破“卡脖子”技術,助企紓困解難,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智匯+”平臺通過多場成果對接活動,促成近100項成果落地,解決12項企業技術難題,帶動企業新增年產值超3億元;同時,“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構建省、市、縣、鎮四級聯動科技服務體系,“項目化”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累計新增產值超9億元,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村科技特派員發展新路。
此外,市科技局加速集聚科技創新人才,深入實施科技高層次人才引育行動,打造河源人才活動品牌,持續舉辦“院士杰青河源行”“院士校長圓桌會議”等活動,圍繞不同主題舉辦各類人才交流活動,共商發展大計,大力引入院士、杰青、優秀學術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為河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的有力支撐。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加速科技創新步伐
為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市科技局積極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有效發揮科技信貸效能,在河源國家高新區、東源縣開展試點工作,累計為101家企業提供208筆科技信貸,累計貸款總額10.62億元,去年新增貸款金額1.37億元。同時,扎實推進科普工作,舉辦全國科技活動周河源市活動、科普講解大賽等,全方位宣貫《廣東省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等科技法律法規和政策。
一場場主題活動豐富多彩,一個個難題陸續攻克,一個個項目落地增收,一家家科創企業脫穎而出,各項亮眼成績的取得,加速了我市科技創新的步伐,助力我市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