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蘇區鎮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
紅色土地躍動“綠色音符”
■本報記者 彭沖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通訊員 葉盛槐
谷雨過后,走進紫金縣蘇區鎮,一路層巒疊嶂,滿目蒼翠。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歷經炮火洗禮,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守護家園,留下了周恩來、彭湃、徐向前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如今,蘇區鎮鄉村已發生巨變。不變的是,一代代蘇區人守好綠水青山的初心。
近年來,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蘇區鎮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以“森林提質、綠色賦能、全民參與”為主線,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積極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繪就革命老區綠美新畫卷。
【森林提質】
森林生態系統愈加穩定
“回到老家,簡單的一個深呼吸,就能給肺部來一次‘療養’,讓人心曠神怡。”每逢周末,家住紫金縣城的鐘偉都會帶孩子回蘇區鎮永光村。
這背后,是蘇區鎮乘綠美東風,實現華麗轉身的持續發力。去年以來,該鎮堅持科學規劃、精準施策,大力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開展低效林林分優化提升、科學優化樹種林種、景觀節點綠化美化等行動,改造3328畝林地,完成681.9畝新造林撫育,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與此同時,積極推進人居環境改善,按照“一條綠化景觀路、一處鄉村休閑綠地、一個庭院綠化示范點、一片生態景觀林”的標準,打造“四小園”83個,建成美麗庭院328戶,宛如粒粒明珠,串起了蘇區的綠美景觀。
更讓蘇區人驕傲的是,該鎮林木覆蓋率達86.22%,成功入選廣東省森林城鎮。如今的蘇區鎮,隨處可見蔥蘢樹木、潺潺流水,還有干凈整潔的道路,因地制宜打造的小公園、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藍圖,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正變成實景。
【綠色賦能】
鄉村發展動力愈加強勁
青山含黛,綠水如眸,歷經炮火洗禮的紅色土地,如今已披上綠裝。在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遠眺群山環繞,近看林木層疊,陽光與紅屋、松柏交相輝映。
“今年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人來紅屋參觀,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瞻仰、悼念先烈。”蘇區鎮宣傳統戰委員葉盛槐介紹,在蘇區,紅色是文化底色,綠色是發展亮色。過去,鎮上的人都想著去城里趕集,現在是城里人到農村來“森”呼吸、研學,蘇區成了旅游熱門地。
綠水青山間,金山銀山逐步顯現。搭乘綠美“快車”,蘇區鎮大力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走出了一條紅綠交融的發展道路。2024年,炮子村憑借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成功獲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同時,該鎮還創新推出“紅色蘇區革命傳承探索之旅”研學產品,將紅色教育、生態科普與農事體驗深度融合,成功獲評廣東省特色研學旅游產品。
蘇區生態產業發展的勢頭同樣強勁。2024年,該鎮完成860畝油茶種植,打造“油茶+林下經濟”產業鏈,培育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三產融合創新發展,持續放大綜合效益。
【全民參與】
植綠護綠氛圍愈加濃厚
順著蘇區河流經方向,從“百千萬工程”主題公園到綠美生態小公園,小橋、綠樹、紅花、碧水、魚鱗壩相映成趣,高低遠近,處處是景。
“蘇區的綠美,不僅僅是一種生態特色,更是全民參與、合力共建的成果。”蘇區鎮相關負責人稱,沿河一側村民屋旁種植的花花草草,就是村民們自發開展綠化美化行動的成果,植綠護綠、人人參與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據介紹,去年該鎮建成“林長林”“代表林”“支部林”等主題林26個,植綠面積152.5畝,發動群眾種植樟樹、紫薇、黃皮等苗木1.1萬余株。今年以來,持續在村莊道路兩旁、村口、池塘邊深入開展鄉村綠化工作,不斷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完善義務植樹網絡平臺,拓寬“認種、認養、認捐”渠道,組織645名黨員干部群眾參與義務植樹活動30場,以“五帶頭”行動激發全民參與熱情。截至目前,該鎮已新栽苗木10165株,種植面積109畝,革命熱土上紅更艷、綠更濃。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