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醫院開展我市首例胃腸鏡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
○本報訊 記者 彭沖 通訊員 關昊 近期,市中醫院開展河源地區首例胃腸鏡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這項技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該院脾胃病科在治療腸道疾病方面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患者今年64歲,源城區源南鎮人。近段時間,他經常大便不順暢,在喝水或進食后,肚子疼痛得厲害,人也越來越消瘦。就醫后確診為胃潰瘍,但治療效果不佳,且逐漸無法正常進食,肛門甚至停止排氣排便,遂來到市中醫院就診。
患者在門診就醫時,結合臨床表現和腹部CT 結果,診斷其為腸梗阻,并安排其住進了脾胃病科。“患者原來的潰瘍創面僅為0.5厘米,后經浸泡、摩擦,發展為2厘米。經過胃腸減壓、灌腸等治療,癥狀無緩解,且胃腔有大量胃液。”市中醫院脾胃病科學科帶頭人、主任趙明翀介紹,腸梗阻是脾胃病科的常見病,通常會出現腹部絞痛、惡心嘔吐、腹脹、排氣排便不暢等癥狀,常見治療方案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種。為減輕患者痛苦,該脾胃病科決定先行內鏡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以盡快緩解患者病情,同時為進一步的診治贏取時間。
記者了解到,假如把人體的消化管道比做下水管道,管道堵塞后,需要清理堵塞物,才能使下水道通暢。胃腸鏡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有別于常規的手術治療,腸梗阻減壓導管可用于術前各種梗阻、術后粘連梗阻、晚期癌癥梗阻等,通過胃腸鏡把導管放入人體并引入腸管,導管前段的水球囊會起到重錘牽引作用,不斷吸收梗阻內容物,持續對梗阻部位進行減壓,對部分患者還可以打通梗阻部位,具有痛苦小、風險少、迅速緩解病情等優勢。
經患者家屬同意,趙明翀帶領手術團隊為患者實施了胃腸鏡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術后當天,患者就能正常排便,腹痛、腹脹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術后第2天、第3天分別兩次復查腹部X線,一次顯示腸管擴張緩解,癥狀減輕,一次顯示梗阻消失。術后第4天,患者順利出院。看到患者輕松的表情,其家屬喜出望外,送錦旗并對治療團隊連連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