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中等職業教育提質擴容,對接河源產業
中職成為學生追夢起點
■本報記者 鄒茹玉
“我媽媽也是職業中專畢業的,她的成功經歷告訴我: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經過深思熟慮后,選擇將職業教育作為自己夢想的起點。”國慶假期結束,河源市黃崗職業技術學校2022級電商專業(3)班的學生楊子言滿懷期待地返回校園,她對自己接下來的學業與就業充滿信心。
今年,我市將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提質擴容列入2022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經過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積極作為,全市新增4200個以上學位,經過優化專業布局、加強校企合作等舉措,我市中職學校辦學水平大幅提升,職業教育提質擴容顯見成效。
多舉措擴容,
增加逾4200個中職學位
9月份,我市中等職業(技工)學校陸續迎來新生報到。和楊子言一樣選擇了讀中職實現追夢理想的學生,今年持續在增加。新開辦的市科貿職校和市黃崗職校兩所中職學校也如期開學。據統計,今年秋季全市13所中職學校入學人數13937人,3所技工學校入學人數3377人,合計17314人。
針對此前全市中職學位不足問題,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河源市增加中等職業學校學位供給行動方案》,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通過新建、遷建、擴建、聯建、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等方式,多措并舉,增加全市中職學位供給,提升中職學校辦學條件。
據了解,目前我市推動東源衛生職校遷建,河源理工學校、市衛生學校、河源技師學院進行了擴建擴容,河源理工學校與連平職校聯合辦學,新設2所民辦中職學校,于今年秋季增加了4200個以上學位,很大程度滿足了初中畢業生的升學需求。
調整專業布局,
對接我市產業結構
今秋開學,河源理工學校將25個專業精簡、整合成20個專業,從而讓專業設置更科學、合理、規范,更加貼近社會、企業用人需求。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地方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布局,指導中職學校優化專業結構,形成學校之間錯位發展格局,逐步降低區域內中職學校專業設置重復比例。
其中今年秋季學期,我市撤銷了6個專業,新設了14個專業,新開辦的2所中職學校也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開設了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中餐烹飪等16個與政策導向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以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全市中職學校開設有13個大類50個專業,這些專業主要聚焦河源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百億級水經濟產業、百億級先進材料產業、生態旅游產業、現代高效農業等“五大產業”,聚焦“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很好地對接了我市的產業結構。
此外,我市通過廣東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和中職教育“雙精準”示范專業建設等舉措,發揮示范引領,推動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首次將中職學校列入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工作,統一招生平臺,進一步規范了中職學校招生秩序。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市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大幅提升了中職學校的辦學水平。
加強校企合作,
深化產教融合
近日,河源技師學院西可教學點揭牌,同時西可冠名班正式開班。據悉,這是該校“校企攜手育匠人”的又一行動,擬通過校企合力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該班學生麥嘉穎認為能在企業這個大熔爐里接受鍛煉、經受考驗、增長才干,這是技能成才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我市職業院校按照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規劃,積極對接區域產業鏈、創新鏈,圍繞企業實際需求,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使學校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緊密對接,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在具體做法上,我市職業院校通過推進集團化辦學,與校企合作理事會成員企業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推行多元化辦學模式改革搭建了良好平臺。其次,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其中河源理工學校與500多家企業長期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市衛生學校先后與38家企業或醫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共同培養衛生類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