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源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在高質量發展中煥發勃勃生機
■學生進行實訓操作
■東源衛校校園一角
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譚明光,是廣東省東源衛生職業技術學校(下稱東源衛校)2004屆社區醫學專業畢業生。從中專到大專再到本科,如今,他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術,成為全市醫療急救領域的佼佼者。
近幾十年來,東源衛校畢業生們奔赴各醫療戰線,大部分畢業生就業于我市各縣鎮醫療戰線,也有一批畢業生被市人民醫院、深河人民醫院等三甲醫院錄用,就業于珠三角等一線城市醫療機構的人數增多,不少學生還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技術骨干。
如今,東源衛校正日漸成為衛生專業人才成長的平臺、“白衣天使”成長的搖籃。
1
以服務師生為根本
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65年彈指一揮間,六十五載舊貌換新顏。東源衛校從1959年借地辦學起步,到如今,教室、實驗室、實訓室、學生公寓、餐廳、操場等教輔設施一應俱全。
2023年10月9日,東源衛校(北校區)投入使用,來自全國各地的2519名學子,滿懷憧憬與希望走進新校園。煥然一新的產學研一體化實驗、實訓環境,一批批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數字化、網絡化教學儀器設備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硬件設施、提升了教學條件。
“今年學校搬入了新校區,我們新招聘了50多名教師來充實教師隊伍。在現有專業的基礎上,我們還新增了嬰幼兒托育、口腔修復工藝兩個專業,形成以護理專業為主導,其他專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東源衛校教務處副主任何愷韻介紹。目前,該校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實訓樓2棟、學生宿舍3棟、食堂等,全校共有100名教職工和2519名學生(其中新生1097人)。
自創辦之初僅開設醫學培訓班,東源衛校現已發展成為涵蓋護理、藥劑、康復技術、嬰幼兒托育、口腔修復工藝五個專業的綜合性衛生類中職學校,在校學生從最初的100名左右增長至2600名左右,招生規模擴大了26倍,成為廣東省唯一一所縣級衛生類中職學校。
今年,東源衛校迎來了建校65周年華誕。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學校將堅持黨建引領,以“懸壺濟世、精醫重道”為辦學宗旨,以“不忘初心,勤學苦練,爭當紅心學子;牢記使命,救死扶傷,成就白衣天使”為校訓,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衛生健康類職業學校,為學生鋪就成才之路。
2
以需求為導向 培養專業人才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社會衡量學校優劣的重要標準。東源衛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和學生專業技能培訓,創建了23間現代化高標準專業實訓室,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該校護理、康復技術和藥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遵循《職業教育專業簡介》精神,課程設置落實專業教學標準和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開足開齊語文、數學、英語、體育、思政、歷史、信息技術、音樂、美術等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著重上好護理學基礎、外科護理、兒科護理、康復醫學理論、天然藥物學基礎等專業課程,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實踐教學對接崗位實際應用,課時設置合理,基本達到“公共基礎課夯實文化知識、專業核心課對接崗位應用”的教學目標。
在實習階段,該校遵循做強特色專業、發揚特色精神、創立特色專業、建設特色學校、提高服務能力、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軌跡,逐步走出了一條適應學校發展、具有特色的發展之路。
該校與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等多家醫療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教學合作關系,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人才合作培養模式,努力培養一批醫德醫風良好、業務技術全面、理論知識豐富、臨床實踐過硬的公共衛生優秀青年人才,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得到真正落實,實現了學生技能與臨床應用零對接。
同時,該校成立校級實習實訓工作領導小組,規范流程,加強實習管理,探索走出一條規范、科學的實習管理道路,即“實習前動員、實習中雙向管理、實習后雙向考核”制度,利用“線上線下、學校企業、老師學生”雙向機制進行信息化、個性化、全面化管理,構建校企(學校醫院)共同評價體系。
3
以質量求發展 提高服務水平
加快為基層醫療機構培育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醫護人員成為時代最強音。近年來,東源衛校不斷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把職業技能融入教學體系,做到專業與行業、課程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深度融合與廣泛對接。
現如今,該校護理專業以“院校合作、分段實施、全程共育”為目標,推行“2+1”護理人才培養模式;藥劑專業以行業引領、崗位對接的高端技能型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不斷深化逐層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康復技術專業建立了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臨床實踐能力全程培養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崗位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據統計,近3年來,東源衛校畢業生呈現出職業行業特點明顯、基礎知識扎實,就業綜合評價較好的特點,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
東源衛校校長賴萬和表示,建校65年來,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面向基層的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衛生健康類專業技術人才。該校將始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學校教育事業提質增效,不斷提升學校的社會認可度、吸引力和競爭力,把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把服務學生成才成長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立足點,全心全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文:本報記者 朱曉穎
■圖:本報記者 歐陽柳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