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市中小學校摒棄傳統書面作業模式
勞動教育走“新”又走“心”
■本報記者 鄒茹玉
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我市許多中小學校摒棄傳統書面作業模式,精心策劃開展了涵蓋低碳環保、美育、家庭責任、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特色勞動實踐作業活動。
在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當下,我市各校積極響應“雙減”政策,通過構建課程體系、創新評價機制、拓展實踐平臺等舉措,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教學,融入學生成長全過程,形成常態化育人新模式。
創意實踐
點亮節日勞動時光
近日,東源縣五小的師生們齊動手,將廢舊的輪胎“變身”為創意花盆,裝點了校園一角。該校組織“變廢為寶”創意制作活動,學生們將洗衣液空瓶、紙盒、舊布料等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收集起來,憑借奇思妙想和靈巧雙手,把它們變成了精致的花盆、實用的收納盒等手工作品。這一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更讓低碳環保理念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五一假期,我市的中小學校各類勞動實踐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市一小將家庭作為勞動教育的主陣地,設計了一套系統的家務勞動特色作業。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布置了差異化的烹飪任務:一、二年級學生學習制作 “美味的雞蛋”料理,三年級挑戰沙拉與炒青菜,四年級鉆研客家菜烹飪技藝,五年級嘗試制作甜點,六年級則學習涼拌菜的制作。學生們在廚房中忙碌,為家人精心準備美食,既提升了他們的生活技能,又在勞動中體悟到家庭責任與親情的溫暖。
市新河實驗學校不僅在假期前舉辦勞動技能大賽,為學生搭建展示勞動技能的舞臺;假期里,還鼓勵學生走進田間地頭、社區街道,參與農事勞作、社區服務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書本知識的局限,在真實的勞動場景中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與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刻領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內涵。
源城區太陽升小學開展了勞動教育周系列活動,各年級依據學生年齡特點,開設別開生面的勞動課、主題班會、勞動教育講座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技能。學校志愿者們還走進社區,參與義務勞動。
課程融入
培育日常勞動意識
除了節日的集中實踐,不少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課程體系。江東新區正德實驗小學以大隊部為引領,開展主題教研,挖掘勞動教育相關知識點與實驗項目,并在升旗儀式、班會活動課上向學生講述“工匠精神”等內容,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感悟勞動價值。該校還堅持把教室衛生清掃、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自我服務勞動納入常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紫金縣六小把勞動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構建“悅生活悅成長”勞動課程,校內設立“大觀園”“種植園”“非遺綜合實踐室”等多個勞動實踐基地,開設種植、養護、烹飪等校本課程與社團,還與非遺傳承人合作開展剪紙、蟬茶制作等特色課程,讓學生在系統學習中提升勞動素養。
深圳龍華紫金實驗學校將美食教育引入課堂,組織學生體驗采茶;市三小將樓頂改造成勞動實踐基地;源城區公園東小學則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體驗收割和播種。豐富多彩的勞動課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勞動意識。
家校聯動
促進勞動素養提升
勞動教育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合作。據了解,市一小通過家校社協同聯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勞動教育過程,讓學生在家務勞動中成長。市東華實驗學校常態化開展家校共育活動,邀請家長走進校園,與孩子共同參與種植、打掃等勞動活動,以及參與到社區環保、助老扶幼等公益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江東新區正德實驗小學結合家庭教育,利用衣、食、住、行等生活場景,強化孩子的勞動意識,鼓勵孩子每年掌握1至2項生活技能,并支持孩子利用節假日參與社會勞動,實現勞動教育從校內到校外的延伸。
從節日的特色實踐到日常課程的深度融入,再到家、校的緊密聯動,我市正逐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勞動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勞動中提升綜合素質,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少年。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