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龍川
龍川是塊紅色的土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龍川蘇區與贛南的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毛澤東、彭湃、彭德懷、古柏、古大存、王稼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到過龍川,對龍川蘇區的革命活動極為關切,留下光輝的足跡,給龍川蘇區以巨大的鼓舞。中央紅軍和贛南紅軍多次轉戰龍川。龍川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縣內多處地區建立起革命武裝斗爭組織,成立蘇維埃政府,建立紅色政權,發動和組織龍川縣內勞苦大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斗爭,革命政權染紅了龍川的大片江山。
老隆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居委會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坐東南向西北,為當時在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會會所。
1923年,彭湃兩駐福建會館,與當時退守東江的廣東軍閥陳炯明談判,借助陳炯明的影響并請他寫信給海豐縣長王作新釋放在海陸豐“七五”農潮中被捕的農會干部。1925年10月東征軍左路軍曾在福建會館設立指揮部,左路軍縱隊長程潛和黨代表林伯渠也隨軍住在這里。1941年香港文化大營救中,福建會館成為文化名人赴內地的中轉站指揮部。1949年6月1日龍川縣人民政府在會館成立。后為老隆鎮人民政府等機關單位使用。
龍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三印村上印寨。上印寨建于清代,坐東向西,原為客家方形圍屋,面積大約1000平方米。
1928年3月6日,龍川縣蘇維埃政府在上印寨成立。大會推選黃克、黃覺群等人為政府委員,黃克為政府主席。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積極領導群眾開展武裝斗爭,并將四甲、坪田及鶴市、通衢、登云和黃布等地革命武裝合編為“東江工農革命軍”。
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龍川縣回龍鎮大塘村大塘肚。192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五華、興寧和龍川三縣的“年關”工農武裝起義失敗后,三縣邊界山區成為革命力量進行開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區域。
1929年1月,中共龍川縣臨時工作委員會和龍川縣臨時革委會在大塘肚成立,葉卓任縣臨委書記,并組建東江游擊隊。
3月初,五華、興寧和龍川三縣工農代表大會在大塘肚召開,出席代表80多人。大會通過成立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
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是閩粵贛邊建立起來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以大塘肚為中心的五興龍蘇區正式形成。五興龍蘇區的創建,是毛澤東同志關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農村包圍城市,走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偉大實踐,是其后來形成閩粵贛蘇區并成為中央蘇區重要組成部分的基礎,在紅色斗爭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929年6月至1930年冬,敵人對五興龍縣蘇區機關駐地龍川大塘肚進行了反復“圍剿”,當地男女老少都參加了反“圍剿”。一年多時間里,大塘肚根據地經歷了大小戰斗24次。以致大塘肚蘇區十室九空,蘇維埃政府舊址多次被敵人放火焚燒。
葉卓故居位于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登云鎮東山村東蘇。建于清代,是一座雙圍龍客家民居。葉卓曾三次在該屋召開進步青年和黨員會議,并成立黨支部。土地革命時期該屋包括葉卓在內共有13人參加革命,8人壯烈犧牲。
葉卓(原名卓慶,1891~1930),龍川縣登云鎮東山村人,龍川縣早期的中共黨員、黨組織和革命的重要領導人,閩粵贛邊五(華)興(寧)龍(川)縣蘇維埃政府和蘇區的主要創建人。歷任廣州石行工會主席、龍川縣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共五興龍縣臨委書記、中共龍川縣臨委書記和中共龍川縣委組織部長等職。除在縣內開展革命工作外,曾參加中共領導的廣州起義和梅城起義。1930年7月,葉卓在革命工作中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12月被殺害。
小參村農民協會舊址即竹園圍,位于細坳鎮小參村。舊址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客家民居。大革命時期小參村農民協會在此成立。抗日戰爭期間為小參抗日救亡宣傳隊辦公場所。1949年人民解放軍東二支二團九營九連即“小參游擊連”在此組建。
粵贛蘇區食鹽儲運中轉站即儀象樓,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客家方形屋。1930-1932年間,李云山等組組織地下送鹽隊為安遠紅軍輸送食鹽,儀象樓就是當時的儲鹽處。
據不完全統計,龍川人民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后有251人犧牲。其中有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并殺害的有共青團兩廣區委書記、中共五興龍縣臨委書記、中共赤龍鐵區委書記、農協主席等122人;在江西中央蘇區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61人;在龍川大塘肚戰斗中犧牲的有10人;在興寧大坪、大龍田等戰斗中犧牲的有13人,在龍川南水戰斗中犧牲的有7人;在龍川茶活與敵作戰三晝夜,最后彈盡糧絕葬身火海有18人。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新中國,龍川這些革命先烈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