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約會
——《河源文學新狀態》第6期小評
■羅洪安
當我們靜靜立于天地間,享受陽光燦爛,在自然中舒展,美美地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每個生命饋贈的時候,想起這句唯美的詩句“我問青山何時老,青山問我幾時閑”,看了《河源文學新狀態》第6期后,覺得這是作者駱海娟與山水的一次對話,正如她在題記中寫的“一幅安靜的畫,永遠靜止在時光的變換中”。山水構筑了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相對于人生,它們的存在是永恒的,與山水相約,也許是世上最美的約會。
故鄉的山水,是每個人心中最美的風景。“如果故鄉永遠是記憶中的故鄉,那么它多么令人欣喜。如果故鄉永遠是桃李芬芳的故鄉,那么游子的心會多么安慰。”故鄉永遠是外嫁女心中的圣地,在這里,所有的委屈與挫折都將化為烏有,所有的成績與榮耀也都無足輕重。“那彎彎的上學路沒有變,路邊仍是青翠的竹子,仍是泥土路,我又仿佛看見了幼年的同伴。”“霍山仍然在可望處屹立著,這幅畫,過濾掉了所有的色彩,只剩下青黛。”那伴隨著整個童年的奔騰不息的韓江河,那村口等待所有游子歸來,大榕樹依然茂盛,保持著最初的模樣。
童年的美好時光,在與故鄉山水的相約中紛至沓來。在這里,我仿佛看到作者還是那個背著書包穿著塑膠鞋,在泥濘的土路上彳亍前行的小女孩。年少時期的勤奮讀書努力,都是為了往外走。而現在卻一天天地期待回到家鄉,與故鄉的山水親密相約,期待一年四季享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聽故鄉的蟬鳴蛙叫,吹著山谷微風,數星辰皓月。享受空氣中帶來的青草花香、泥土的氣息。趁著月色,為自己沏一壺茶,與友人一起聽著窗外樹木在微風中搖曳的沙沙聲。
在細雨蒙蒙的清晨,作者開啟了春天里的杏花之約,赴約途中,作者像個忐忑不安的少女:“如果它們還只是枯枝亂擺,花蕾被厚厚的外衣包裹,那么我會不會灰心喪氣?”就算是約會,作者也無法左右對方是否能如約而至。那是對自然的尊重,對生活的隨意,仿佛是人與人之間的兩情相悅,是“我喜歡你,你剛好喜歡我;我想見你,你剛好想見我”的默契與和諧。于是,作者用春雨為詩,春風為信使,欣然赴約,而杏花“欣欣然地盛開,潔白如雪,薄如蟬翼,紋路清晰可見,一重重的堆疊在一起”。杏花,它知不知道有人專為見它而來?知道吧,要不它如何能如約盛放?杏花激動嗎?激動吧,要不它怎么會在細雨中顫抖飄落?作者那滿溢的幸福飛翔在山間的小路,直到把它們融入滿紙的文字中,才漸漸地安靜下來。
為什么古人用錦繡來形容江山,是因為絲綢那天然的光澤恰恰如太陽光吧?在太陽下綿亙的山巒,波光粼粼的水里,只能用最美的絲織品來形容,而其中的花團錦簇則是絲帛中最美的圖案。那一片杏花,如優美的圖案鐫刻在故鄉錦繡的江山中,永恒地印入腦海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找個空閑,找點時間,與山水來個約會。與春雨相約,去欣賞一株楊柳一株桃,與夏風相約映日荷花別樣紅,與秋天相約秋水共長天一色,與冬相約獨釣寒江。學會跟鳥兒蟲兒對話,聽懂自然之音;跟溪水一起奔跑在山澗,聽風看雨,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與天地對話,做個不等閑的閑人,儲積能量,繼續前行,期待下一場最美的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