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品茶”與“飲酒”
——讀李維炎《美畫麗文一樣芬芳》有感
■劉生發
李維炎的《美畫麗文一樣芬芳》中,開篇提到“一件好的作品,畫中有文,文中有畫。我們可從畫中賞文,文中讀畫”;接著又來上“嗅覺也好,聽覺、視覺也罷,皆讓你從畫中品出詩情。畫畫如此,寫文章和欣賞文章亦如此。可以從一篇文章中,一段文字中,乃至一個詞語中,品嘗到文字的芬芳,感覺到畫面的亮麗”這么一段精辟的論述。他實際上從欣賞文章和寫文章兩個不同方面談及他所謂的“品茶”“飲酒”的話題。
細讀該文章,我為作者廣博而又深透的力度所折服。現僅就作者對《紅樓夢》中“笑”的品讀為例,與大家分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中令人嘆為觀止的寫‘笑’場面:
眾人先還發怔,上上下下都咯咯笑起來。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噴了出來。
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哎喲!’
寶玉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著摟著直叫‘心肝!’
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
薛姨媽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惜春離了座位,拉著她的奶母叫揉揉腸子。
地下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她姐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掌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這里寫了一大群人的歡笑,卻一筆不亂。空間上,由離劉姥姥最近的湘云等寫起;時間上,以湘云的一觸即發而開始。由此及彼,虛實相間,相反相成。或繪其聲,或繪其色。這笑的畫面真是小場景見大手筆。”
作者就是這樣引領讀者“品茶”“飲酒”般地欣賞著古今中外的諸多文學作品,堪稱一份膾炙人口的精神大餐。
至于文中說到“畫中有文,文中有畫”,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號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王維和他的名篇《山居秋暝》來。這是一首流傳千古的不朽佳作。但是,面對這短短的四十個字,無論何人,都必須“品茶”與“飲酒”一番后才能進入它精妙絕倫的畫境:空山雨后的秋涼,觸覺;松間明月的光照,視覺;石上清泉的聲音,聽覺;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亦聽覺;還有漁船通過荷花叢中的動畫鏡頭……好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讓你賞心悅目!
不過,話又說回來,“品茶”與“飲酒”并不如人們一般想象的那么清閑優雅,而是得下好一番功夫不可的。“韋編三絕”講的是孔子勤讀《易經》的故事。我可以斗膽地說,老夫子為了品嘗到《易經》的真滋實味,也有“品酒”“飲茶”這么一個過程,只是他真較勁了,致使編聯竹簡的熟牛皮多次脫斷了。更有甚者,東漢的孫敬和秦朝的蘇秦“懸梁刺股”,就更讓人震驚了!記住:讀書也好,賞畫也罷,我們都得有這種精神和毅力。
上面,說的僅僅是欣賞文章。
下面,我想再從寫文章的角度來說說“品茶”與“飲酒”。
先從我撰寫《雨中登龜峰塔》(此文發表于2019年8月15日的《河源日報》)的經歷講起:是年5月29日,我攜老伴登龜峰塔。那天,下著毛毛小雨,游人不多,整個景區陰沉沉的,一片空寂。我倆由底座一張只能容一人通過的小門進入登塔的唯一通道。這通道全由古磚砌成,每個臺階四塊磚高,兩塊磚寬,我們小心翼翼地攀上十四個臺階進入了寶塔的第二層。沒有子女陪同,通道中也沒有其他游客,我們兩個七十六、七的古稀老人在昏暗、陡峭、狹窄的通道中難免孤寂,甚至有時膽戰心驚,生怕有一絲一毫的閃失。每層塔檐懸掛著風鈴,由微風吹動,本當清脆的響聲也提不起我們的精神。但是,“既來之,則安之”“不到長城非好漢”。爬啊爬……誰知,半個多小時后,我們終于到了塔頂。 正如品茶,也如飲酒。我回過神,定睛一望,下方近旁高大寬敞的市博物館和市恐龍博物館竟像微縮景觀盡收眼底,正前方的東江像一條黃色飄帶不舍晝夜滾滾西去,遠處的高層建筑在雨中仍依稀可辨,群山更似披著面紗的少女給游人以朦朧之美感。這時,也只有這時,“叮當,叮當”的風鈴聲顯得特別悅耳,似乎在為來自汨羅江畔的我們獻上迎賓曲。這樣,我文章的腹稿頓時敲定了。
個人認為,作者的撰寫肯定也下過“品茶”“飲酒”的一番功夫。要不,怎么會如此完美無缺呢?
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卷圖一本書,不乏“美畫”“麗文”的存在。只是,凡事,我們都要有“品茶”“飲酒”那樣堅韌的耐性,賞美畫,讀麗文;同時,要以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美,以飽滿的熱情去謳歌美——實際也是謳歌我們這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