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以天下為己任”的赤子初心
——讀長篇小說《范仲淹》
郭寶平1980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碩士攻讀“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生態和政府運作規則。他的碩士導師韋慶遠是明史專家。郭寶平受韋先生影響至深,他認為研究歷史需要扎實的證據,不能揣測和推理,歷史也許給我們今天的線索不夠多,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對于沒有證據的歷史,必須以無解的方式懸擱,不能倉促下結論,更不能妄加揣測。
近年來,郭寶平將對歷史研究的興趣投諸文學創作,將他在歷史研究中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放在文學的宏闊想象中去延展。他的歷史小說創作,注重扎實的歷史細節、厚重的歷史場景、穩健的歷史敘事。他在中國政治制度研究方面的扎實功底,讓他在歷史文學寫作時得心應手。讀他的小說,如同行走在歲月的長廊中,午后的陽光收獲了人間的靈氣,正準備滑向天邊,道路兩側是蔥郁的水草,群鳥低飛、野獸奔突。郭寶平仿佛書場里的說書人,引領讀者穿越歷史的迷宮,讀者又隨著他的想象,同他一道拓展歷史的疆域。郭寶平的歷史小說,嚴格地說,是“歷史在場文學”,無一字無來歷,厚重的歷史感彌散在字里行間,奔涌的想象充溢于歷史的枝枝蔓蔓。他的小說中,作者與讀者相互溫暖、相互指引、相互發酵,不可或缺。
他的新作《范仲淹》(鳳凰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寫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但人們所了解的范仲淹,是儒家樹立的一個標桿人物,累加了很多光環,讓人有臉譜化、符號化之感。在這部作品中,郭寶平在廣泛案頭工作、扎實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全方位描述了范仲淹自強不息的一生。他深入范仲淹的內心世界,透過獨特的人文風情,揭示個人命運與政治生態、時代變換的交互作用,精心塑造了散發著歷史溫度和質感的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范仲淹,以及與范仲淹相關的歐陽修、呂夷簡、晏殊、富弼、韓琦、梅堯臣等人。這些酣暢淋漓、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有著鮮明時代特色,從而使得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比如,范仲淹在經略西事時,因為擅自與西夏元昊通書受貶,一氣之下跑到長安“治病”,上疏朝廷說他衰病交加,難以承擔繁重工作了,請求安排一個閑散職位。可是半個月后當朝廷命他經略環慶路時,他就立即精神抖擻上任、全力以赴履職了,仿佛受長輩責備后賭氣、撒嬌的孩童。
范仲淹大半生都在做凡人不愿做或沒勇氣做的事,作為文學家他爛漫真誠、率性而為,他懷抱著赤子初心,不計進退得失,安然自適、坦蕩從容。他在《靈烏賦》中喊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誓言。他在《上資政晏侍郎書》中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這是他的真實寫照,恰恰是這些品質,成就了他的偉大。
郭寶平用文學的浪漫與真實寫出了具有非凡品質的范仲淹。這部作品描述了范仲淹的傳奇身世、人生抉擇、出將入相、經略西事、推行慶歷新政的曲折歷程。那些雍容得體的鋪陳、從容節制的敘述,安靜地潛伏在靜靜散發墨香的書卷里。在他的筆下,一個給因襲萎靡、積弊叢生的大宋王朝帶來清明剛健新風的奇士形象躍然紙上。在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中,范仲淹堅持“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于世”,以忠誠、干凈、擔當的品質,臨危受命、銳志匡時,肩大任而不撓、行遠路而不懈。
重要的是,小說反映的時代,是中國歷史的拐點,也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范仲淹出生時,五代十國最后一個政權北漢滅亡已10年。經過唐末五代百年戰亂,庠序失教,官學無存。宋仁宗之治,向來為后人稱道,但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時代。宋朝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穩定至上,是朝廷長期追求的政治目標,因此,“因循”“不生事”成了朝堂的長期指導思想。至仁宗朝,宋立國已有幾十載,長期因循之下,積弊頗深。宋夏戰爭的爆發,更是給宋廷帶來了沉重的軍事和財政壓力。
正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宋仁宗起用了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主持新政。仁宗將新政大任托付給范仲淹,與范仲淹的政治操守、政治聲譽和行政能力密切相關,也是與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國之共識相關。這是郭寶平創作《范仲淹》的大歷史背景。他始終堅持,歷史小說的真實性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背離歷史精神。范仲淹所在的北宋中期,強敵環伺,國際環境惡劣,宋朝士大夫最看重的是“正朔”。只要宋朝的“正朔”地位不動搖,其他的都好商量。如果非要把范仲淹描寫成豪氣干云、以開疆拓土為職志,就違背了歷史精神,是不真實的。這樣的文學理想、歷史洞察,讓郭寶平的小說具有較好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誠如宋史專家虞云國所言:“以小說筆法寫歷史,摹繪形神影,兼具信達雅,《范仲淹》庶幾無愧。”
郭寶平全方位再現北宋的轉型時代,不惜筆墨還原歷史事實,描繪北宋中期政治生態的逼真畫卷,挖掘權力場中彌足珍貴的人性光輝,致力傳達的是真誠、真實、真切的歷史訴求,更是忠誠、干凈、擔當的文化理想。郭寶平曾經說:“致敬、追懷什么樣的人,從一個側面襯托出的是一個國家的品格。”
在他的小說中,歷史照亮的不是過去,是現在,更是未來。郭寶平用數年時間耕耘《范仲淹》。他擱筆之時,那些早已倶為塵土的人物,卻宛然有了呼吸,他們的身影若隱若現,他們的故事回蕩耳畔。那段猶暗乍明、朦朧躁動時期的喧囂早已沉寂,余音卻仿佛還在縈繞。郭寶平感慨:“歷史如此沉重,卻又滿眼風景。我們擺脫不了歷史,就要學會欣賞風景。最好的景致是什么?那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的一縷浩然正氣。有浩然正氣存,則我中華千秋萬代生生不息。”誠哉斯言!真誠銘記那些漫漫長夜里閃爍過的一絲曙光,真誠致敬那些不計毀譽、披荊斬棘引領中華號航船駛出泥淖的先賢——這是郭寶平的初心,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始終?
(作者:李舫,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