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顆細膩的心感知四季的溫暖
——羅忠詩集《鄉村之戀》創作研討會發言摘要
鄒晉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鄉村之戀》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詩大都從小處入手,書寫平常事,在高處化出,化出高境界。如《鋤頭》,再小不過了,我從小種地就常用過鋤頭,但在羅忠先生的筆下,卻寫出了鋤頭的高尚與美麗。“一把樸素的鋤頭∕它動人的狀態∕時刻親吻著大地∕美麗的定義從田野開始”,鋤頭的高尚便躍然紙上;“在太陽的炙烤下∕它像一幅山水畫多美麗”,鋤頭的美麗便展現無遺。再如《秤砣》,也是農家很小的物件,客家人有句形容成年人膽子小的俗語,叫“洗三朝唔能放秤砣”,長大后膽子就小了。在羅忠的詩中,小小的秤砣,“那是歲月的記憶∕那是風沙的重量”“一桿秤秤了五千年∕中華文明,血淚鑄成”。這就不是一般的秤和秤砣了,它聯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長歷史、文明實質和精神圖騰。又如《比》,作者以網絡段子入詩,連續用了八個“比”,“比”出了局部差距,詮釋了“祖國真不容易”。“即便我是一棵小草∕也要給高山∕增加威儀”。如此結尾,大“比”與小草,便有了著力點,詩意也得到了無限的升華。
劉崇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我沒有見過羅忠,但是在他的詩集《鄉村之戀》的詩行之間,我讀到了他溫潤的詩心和對生活的熱愛,他用一顆細膩的心感知四季的溫暖,熱情謳歌祖國、謳歌時代。確實,乒乓球、血壓計、檔案袋、鋤頭、秤砣、陽臺上的杜鵑花、白石崗橄欖枝上的燕落、平凡的石頭、百合花、螞蟻、蜜蜂、菊普茶、稻穗、玉蘭樹、被泥巴干涸的魚、質量認證工地、獸醫觀測站……都是詩人寫詩的素材,信手拈來,娓娓成詩。詩人用心地寫他工作過的“白石崗”,用詩歌記錄詩人在此處工作奉獻的歲月,充滿真摯的感情。詩人筆下,“白石崗的時光/看那紅棉的枝桿就知道/橫斜天空,接吻陽光//白石崗所有的人/像紅棉花,年年開放/春天一樣的好心情//白石崗是一株高大的木棉樹呀/為新農村建設/不知疲倦地站崗//”(《白石崗的樹》)。“但它不僅在蕭瑟的秋季盛開/也能在三月噴香/我明白/那芳香是去年的落葉/那能量是落葉的期待/積蓄于一夏/吸收了汗水和土地的營養/噴發出白石崗人生命的光彩”(《桂花香》)。
羅忠熱愛自己的家鄉,寫鄉村的早晨,寫記憶中爺爺的牛車,父親的眼睛,母親釀的酒,鄉音不改、鄉情醉心的時刻,總會讓詩人充滿感激、久久地緘默。詩人這樣寫父親:“父親站在抱告山上/像棵百年的黃花梨/駿雄挺拔/雙手托舉我們長大成人”(《父親的身高》)。而詩人筆下的母愛,則深沉明亮,詩人的字里行間寫滿的不僅僅是懷念和感恩——“從老屋走向學校,是鄉村的牛車路/我一路走來,背后是母親弓背的模樣”(《歲月在書包里發酵》)。這些句子,讓讀者感到溫暖,讓我們的心一次次變得溫柔。
在閱讀這部詩集的過程中,我們時時能感受到羅忠先生的真誠、清醒、勤奮和自覺。但我們也看到,在個別詩歌中,詩人容易在捕捉詩意、記錄人物和場景的層面上停留,對一些詩歌意象沒有進行更深入、更集中的提煉;有的作品在表達手法方面還比較傳統、拘謹;有的寫實詩歌語言出現了過于直白空泛的情況,詩歌語言創新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羅洪安(龍川縣作家協會主席):
讀這本詩集,讓我的心靈得到猶如潺潺流水的一絲慰藉。在詩人的筆下,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都散發出極富魅力的靈性氣質。
詩集第一輯以在白石崗的經歷作為寫作主線,以極為人性化的情感體驗折射詩人對“白石崗”的深厚情感,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生活與工作的地方。這個神秘的白石崗,在《那片樹葉》中,詩人寫道:“那片樹葉,極像我/停靠在樹上,如我停靠在白石崗”。白石崗那樣的靠山,一下子吸引了我,到底是如何的白石崗,讓詩人做它的一片葉子,去為事業歡歌。細看白石崗之頁的詩句,“白石崗,我是一塊鋪路石/路在腳下,指向遠方。”(《山石》),在這些詩句中,可看到詩人在白石崗的豪情壯志,拳拳之心奮斗不止。“白石崗是一株高大的木棉樹呀/為新農村建設/不知疲倦地站崗。”(《時光》)從這些詩句里,可感受到白石崗人那盡職盡責的精神,詩歌是詩人主觀情感的產物,因此必然帶著詩人的個體痕跡。所以,白石崗如此,詩人自己何嘗不是自己?
人生經歷的旅途中,一路上有風景,每個地方都是風景,都有詩情畫意,讓人憧憬,讓人只把他鄉當作故鄉。第三輯河源之頁就是這樣沁人心脾,《到站了但不是終點》中,詩人寫道:“到站便下車,記憶將變得模糊/而我的靈魂/就在這里。雖然短暫的兩年/往返數次/河源站雖到/但遠不是終點”,寥寥幾句就足以體現出詩人對河源的愛之深。河源的萬綠湖,河源的特產特色,在詩人的筆下如此熟悉,就如深深扎根在河源大地的人兒一樣,對河源的一切如數家珍。東源香板栗,和平獼猴桃,紫金香九萃,和平萬家香,吃著河源的綠雅湖,絲苗米,成長為新河源人,這何嘗不是詩人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熱愛自己走過的每一片土地的體現啊?這首“故鄉的短笛”引起多少蕩氣回腸的思念和回憶,有著對鄉土無限的愛。
張湘濤(市作家協會會員):
羅忠是一位奔走在鄉村振興戰線上的戰士,也是善于描寫鄉村、抒發鄉村詩情畫意的詩人,作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曾多次深入嶺南的山村親自參與偉大的扶貧實踐,并于今年在省農科院河源分院掛職,對他來說,“鄉村振興過程中無數動人心魄的細節,是腦海里永遠抹不去的深刻記憶”。最終,他將這些經歷寫進了《鄉村之戀》,留下了這難得可貴的一份文學記憶。“鄉村的春節,除了有鞭炮聲,總能聽到牛車駛過的聲音。兩個轱轆印在鄉村的土地上,印出兩條永不交叉的牛車路。日復日,年復年,送霜雪,迎春燕,載回滿滿的金倉庫……這是他的夢,我的夢,圓鄉村的嫁妝。”( 《鄉村的嫁妝》)這首詩,作者以非常直白的筆法,通過昔日的牛車、如今無人駕駛的播種、收割等農用機械的使用,描寫了廣泛進入農村的科技扶貧。讓昔日農耕式的勞作,實現智慧農業和智能農機的創新研發,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裝備的深度融合。讓無人駕駛農機“開進”田間,美麗的鄉村在科技的力量下,實現真正的振興與發展。《可愛的人》描寫的是扶貧駐村干部的扶貧之舉,通過曾經發生的非洲豬瘟,生動地描述了駐村干部進村入戶幫扶,奔走于會場、實驗室、農舍牧場,始終堅守在沒有硝煙的戰場,為農村牲畜治病,為村民實現致富保駕護航,為山村的扶貧工作盡心盡力的場景和縮影。《手中的試管》《記老所長》《電工的白發》《芳香的汗水》《清潔工》等作品,都是基層扶貧干部、鄉親們之間的點點滴滴的凡人凡事,還有其中蘊含的閃閃發光的品質和光芒,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四季豆》《連心樹》《灶堂之綠》《菊普茶》《稻花》等,通過普通的農特產品,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描繪出一幅幅因為精準扶貧,讓山村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圖景。
《鄉村之戀》這部詩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雖然整部詩歌集的語言簡潔明了,詩意表達也較清晰。但是,正因為語言太直白、淺顯,導致口語化較明顯,在詩的韻味上有所欠缺;有些作品在結構的轉換上比較生硬,表達上還不到位,有欲言又止的地方;語言文字是人類最基本的符號系統,詩集在語法和修辭的使用上有些地方比較平淡、不夠豐富;另外,詩集中有些作品有標點符號,有些作品又沒有,在準確使用標點符號上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古錦標(市作家協會會員):
我從詩歌的字里行間可領悟到作者應該是“三農”戰線上的一名科研工作者。看得出,作者是一個具有時代大情懷的科技工作者,一位熱愛生活,心中有抱負,追求遠方有夢想的現代詩人。羅忠的作品時代感強、站位高,他的寫作技巧和表現手法都可以供人學習和借鑒。從其對一枝一葉的描述和抒情,可讀懂他熱愛農村,熱愛生活的“三農”工作者的情懷;從一石一樹的歌詠中,可見其奉獻精神。時代正需要這種充滿正能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時代需要這種為農村振興而奮斗、犧牲、奉獻的大情懷。我們不妨讀一讀這些詩句:“日子淡淡的過/像一點油鹽也沒有/如七月的樹上只有蟬鳴”,這短短的三行詩句記錄了農業科研人員在農村那種枯燥單一的生活,接著又寫道:“做一片葉子/為鳥洗滌眼睛/提防不要給果子留下害蟲/我是白石崗一片葉子/我為事業歡歌”(《那片樹葉》);在《山石》則寫道:“我是一塊山石/鋪在白石崗上/歲月過得艱辛/但一點也不彷徨/白石崗,我是一塊鋪路石/路在腳下,指向遠方”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為作者對農村振興的奉獻情懷和奮斗精神所激勵和感動。詩集里有很多這樣平淡而卻感人的詩句,正是這些平淡無奇的詩句,感動著我的靈魂,激勵著我的心靈。
陳迅明(市作家協會會員):
我印象較深的是《山村之戀》詩集的一首《記茶科所老所長廖森泰》,標題雖然平淡,而詩作的后半闕寫道“……困難催生智慧/智慧穿越困境/你用擔當破解貧困/你用茶枝書寫夢想/你將北江的水變成鮮紅/飄香廣東”。特別是詩作的結束句,讀似平淡,其擬意卻是異常的深刻。詩人描寫的是茶科所老所長廖森泰的心中理想,表面上是作者推崇老所長對工作的責任與擔當,實際上就是詩人要求自己也應該具有的責任擔當。
作者進入詩歌創作的深厚興趣和熱情,是作者鍥而不舍大量地閱讀古詩詞和現代名家作品的基礎上形成的。詩人傳統文化意識與詩性思維的迸發,給詩作增添了多彩靈光。記得有位作家說過:古代詩人在個人抱負與現實產生矛盾時,他們在詩作的宣泄往往與大多數人相同。詩人這種“回歸大眾”,為中國詩歌文化注入了活力與精神。古詩不知不覺的“憫農”情懷,已經形成了“人文傳統”。讀《山村之戀》,腦海里常常會浮現出《詩經》的某些片段。《落葉》中詩人以落葉比擬人生的演繹,讓人聯想到《詩經》中《終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表。顏如渥丹,其君也哉。”還有《山石》讓我聯想到《詩經》中《干旄》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兩首詩相隔三千年,演繹的事物雖然不同,但詩中表述的民族傳統精神卻是基本一致的。《山村之戀》里還有許多這樣“人文傳統”的演繹,如“鴻雁”“溫泉”“蘑菇”“螢火蟲”“鄉村的嫁妝”“小人書”“你是一條歲月河”“桂花”“拜碣四甲村”“桂花香”“雪吟”“心中的銀光”“粽子飄香”“陽臺上的杜鵑花”等篇目演繹的內容,與《詩經》的“關瞧”“卷耳”“燕燕”“終風”“凱風”“靜女”“二子乘舟”等篇目演繹的“人文傳統”有許多相同之處。
朱洛嬉(市作家協會會員):
在我讀過的詩集當中,有人歌詠自然,風花雪月、春秋纏綿;有人歌詠生命,刻骨銘心、旖旎動人;還有人歌詠國家,情懷大義,字字珠璣,卻很少很少看到,像羅忠那樣把自己的工作地方當作繆斯的居所,用80多首的篇幅,不舍棄任何一個角度,不放過每一次動心,虔誠地、盡情地釋放詩意。我在想,這位詩人是多么地熱愛自己的工作,與這份工作相處得多么融洽,他一定是在這份相處和關系里如魚得水的,因此才能夠如此忘情地享受在書寫、歌詠它的世界里。
“我是一塊山石/鋪在白石崗上/有風的欄桿,雨的墻/每一支紅棉,悄悄斜過頭頂/歲月過得艱辛,但一點也不彷徨/白石崗,我是一塊鋪路石/路在腳下,指向遠方”這首詩提供了答案,也透露了詩人是一個把自己和工作揉在一起的純粹的、高尚的人。
我覺得詩人眼光比較獨到,寫自己最熟悉的,最容易,最有細節,最動人,也最有價值。從這本詩集里,我讀到了美,讀到了真,還讀到了極致的善和純粹,收獲滿滿,啟發很大。如果一定要給建議,我建議讀一些經典作品,比如沃爾科特、史蒂文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可能會給創作帶來幫助。
康兆妮(市作家協會會員):
翻開《鄉村之戀》,日子像一幅展開的畫卷,順著時光隧道,在我們眼前慢慢鋪開。這畫卷古樸、簡單,也厚重、綿長,給人溫暖親切、向陽而行的感覺。羅忠用樸實的文字,記錄著平凡而又不凡的生活。他的文字,讓日子多了一份詩意,讓心底多了一份安寧,每一首詩,都似乎讓人看到一段時光的痕跡。
在作者眼中,每一份工作都沒有卑微,每一位勞動者都在為社會貢獻,每一次努力,都是在創造價值,每一次完成任務都是在中國夢的路上前進。所有的付出都應該得到贊美。一株野生水稻,記錄著一位大師拼搏的軌跡。電工的白發里飄動著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一位普通的清潔工奏響永不停息的勞動樂章。
從羅忠的文字中,我們可以讀到他健康積極的心態。透過桂花的枝干,我們看到:“無論你的姿態如何,都是伸向天空。”桂花的柔韌、堅定、自信,給讀者注入一股無懼無畏的力量。就算是生離死別,羅忠也可以在悲傷中找到慰藉。《地上地下——送余光中》中,我們正在為詩人的離去悲傷,他卻給人推開了一扇門:“地下驟然變得光輝,那是你帶去的鄉愁。”倏忽間,讓人豁然開朗,對故鄉的愛,穿越天地,穿越生死,變成永恒。
生活越來越厚重,文字在厚重中越現輕靈。作者用獨特的表達方式,用文字把一個個日子串聯,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高于現實、更為廣闊的世界。
羅志勇(市作家協會主席):
《鄉村之戀》具有三個基本特色:一是填補了我市文學創作題材上的空白;二是生活氣息濃郁,接地氣重民生;三是大眾化口語化語言入詩,語言靈動。
第一個特色主要體現在農業、動植物防疫方面的題材上,此外,還有體育(乒乓球題材)。在此以前,我市的作者基本上沒有涉及農業、動植物防疫方面的題材,乒乓球運動的題材也很少。作者羅忠在農科院工作數十年之久,對農業、動植物防疫工作非常熟悉,第一輯基本上是寫這一方面的,如《那片樹葉》《蘑菇》《消毒靈車間》《玉蘭樹》等作品,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寫乒乓球運動的作品也有不少,如《乒乓球》《混合雙打》《乒壇江湖》等等。這些題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感受到了另外一個領域、另外一種崗位所帶來的不同的生活體驗。
第二個特色是作品重民生,接地氣,生活氣息濃郁。白石崗是作者單位所在的地方,也是作者工作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作者因此以白石崗這個地域為圓心,將發生于其中的人和事作為自己抒寫的對象,寫的都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事情,都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事情,也正因為普通和平凡,隨時都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因而生活氣息相當濃厚,地氣感相當強烈。如《白石崗的樹》,作者從這普通平凡的白石崗的樹,感悟到了生活在白石崗這片土地上的人,想到了動植物防疫事業幾十年來的發展壯大。在這里人即是樹,樹即是人,人樹合一。這個人,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從事動植物防疫工作的人,是一個大的整體。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這首詩不僅接地氣,也是對民生的關注,對關注民生事業的禮贊。
第三個特色是大眾化口語化語言入詩,語言靈動。《鄉村之戀》的大部分作品,用的都是大眾化、口語化的語言,如《那片樹葉》,語言平淡如水,有如我們平常對話,但在這平淡的語言下面,我們能夠感受到,作為一名白石崗人,一名動植物防疫工作者的自豪與驕傲,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平凡中的偉大,更是作者對普通平凡的勞動者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