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文學頻道

為年輕一代鑿開一條通往故鄉的道路

——論巫麗香《楊梅渡》故鄉情結的意義

2023-07-13 15:55:13 來源:

■藍秀靜

每當看到老家的孩子們在日常交談中總是使用普通話,我心里就有些奇怪的感覺,仿佛他們并不是本地人,而是外地來這里的。在我小時候,周圍的人幾乎都用家鄉方言說話,說普通話的人極少,只有在課堂上才會聽得到。長大了出門闖蕩,和外面世界接觸越來越多,認識了一些不同地方的朋友,發現原來有那么多的人說著不同的方言。當我自報家門,熟悉地理的人就會說:“哦,你是客家人!”那時我才醒悟,原來我是個客家人,這才慢慢有了客家故鄉的概念。

當年紀漸長,聽到越來越多不同的方言,我學會了用對方的口音去判斷他的家鄉,也開始探索起客家人的起源來。我這才知道,原來客家人的歷史,亦是一部萬里遷徙史。千年以前,自五胡亂華,朝綱傾裂,戰禍頻仍。生靈涂炭,顛沛游離,“人慌慌而游走,風颯颯以南遷”,到清朝,歷經五次大遷徙。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客家文化也在一代代客家人的萬里遷徙中,孕育、扎根、綿延……

到今天,客鄉早已變成了故鄉。

但現在的孩子呢,他們有自己的方言,卻已經不會使用,而只能說普通話了。這些現象讓我暗暗擔心,擔心有朝一日年輕一輩最終會忘記方言,進而忘記故鄉。如果這一天最終來臨,那故鄉對他又意味著什么呢?

他們丟掉的不僅僅是故鄉的方言,還有許多故鄉的風土人情,他們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這讓我也越來越困惑,在充滿鋼筋水泥的城市里,熱鬧繁華當然令人神往。但是,我們的故鄉呢?那個和天空白云、青草樹木,和大自然最接近的地方,是怎樣哺育著我們的祖先?關于我們的祖先最初落基的地方,曾經發生過什么?我們的婚喪嫁娶和別人有什么不同?客家的菜肴為什么以咸、香為特色?所有這些風土人情一起構成的客家文化到底是怎樣的?

直到有一天,無意間在本地作家巫麗香的文集《楊梅渡》讀到一首兒歌,我才突然在字里行間觸摸到了那根叫“故鄉”的弦。順著這根弦,我也一點點地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厚感情。

那首兒歌是這樣的:

月光光,照四方。

四方矮,照老蟹。

老蟹黃,跌落塘。

塘中心,一枚針。

塘腳下,一匹馬。

騎啊上騎啊下,騎到阿公門墩下。

在《楊梅渡》自序中,巫麗香寫道,她的故鄉在龍川縣一座叫阿髻嶂的山腳下。自25歲之后,因為工作原因,她遠離了村莊。與老家的聯結僅限于一年來回幾次的省親。但她從不認為城市是可以稱為故鄉的地方,和先生結婚那年,她執意把婚禮放在阿髻嶂下的小山村舉辦。在熱鬧的婚禮現場,仍舊生活在偏遠故鄉的一幫叔伯,舉著頎長的竹竿,上面的紅紙貼滿了錢幣,如旗子一樣招搖,從村口迤邐而來,旗子舉到哪兒鞭炮便響到哪兒,直到一路的硝煙和紅紙屑涌進她的家。巫麗香說:“我從來沒見過如此大陣仗而又直接的賀禮,在目瞪口呆中,心底涌起暖流,感激難以言表。我還記得婚禮后回城那天,出門時,母親將我的手交給父親,一只寬大結滿厚繭的手包圍過來。母親的話隱隱擦過耳邊,走過這個門,你就是夫家的人了。父親的大手傳遞著一種粗糙的溫暖,我卻永遠地記住了那刻淚流滿面的感傷。”自此,她改變了以往的態度,而以一種恭敬之心對待家鄉所有的傳統。

在這樣的感情驅動下,充滿故鄉情結的合集《楊梅渡》應運而生,《楊梅渡》由15篇散文和10篇中短篇小說組成。以龍川為起點,作者“走遍了和它一樣的其他客家村莊,尋找湮沒的前塵過往”,從家鄉的小村出來,又進入更廣闊的客家農村,一種深愛,從她的文字中流溢而出。她以河源客家鄉土為創作背景,徐徐描摹出一幅風情萬種又古樸自然的客家風情畫卷。這本書仿佛開啟了一扇門,里面是一個我從未真正了解的世界,它滿足了我對客家鄉土文化的好奇心。

這本文集,我最喜歡的是作者通過小說的形式,把客家傳統文化揉進小說情節,刻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楊梅渡》中,小說描寫了一個祖輩生活在新豐江邊太平街的奇女子江秀蘭,名聲不太好,卻心直口快、疾惡如仇。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她和媽媽吃盡了苦頭,雖玩世不恭,但從不服輸。最后在一次暴雨后的水中救援里完成自我的救贖,并最終找到自己的幸福人生。為新豐江水庫的建造,江秀蘭和父輩當年付出了巨大犧牲,作者對主人公的遭遇充滿了同情,但并未沉湎其中,僅通過一些隱晦的敘述交代一二,而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了主人公的自我救贖中,委婉克制,哀而不傷。小說把一個客家女子善良、勤勞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小說《扛箕》講了一個現代客家女孩唐蕭蕭為探秘“扛箕”這種東江求神問卜民俗活動究竟,而拜“扛箕”傳人學藝的故事。在虛虛實實的描寫之間,小說把“扛箕”的歷史淵源和在過去時代所發揮的作用鋪展開來。大學畢業的唐蕭蕭,因為對現實生活的厭倦,轉而回鄉拜師學“扛箕”,以圖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卻發現“扛箕”只不過是“讓所有的人有了一個情緒的出口”。實際上,“扛箕”只不過是人們將自己的精神寄托投射于一種儀式中,和命運沒有多大關系,要想改變命運更多還是要靠自己。最終,唐蕭蕭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對“扛箕”這種民間活動,作者不盲目迷信,但對老百姓在面對生活中無法解決困擾時所寄托的期望,她還是抱有最大的諒解和同情。

這種對故土家園的眷戀和對客家傳統文化的包容,幾乎貫穿了整本書的始終。所以當我在《娘娘出游》中讀到這樣的文字:“宏大而熱鬧的場面,將三百多年的榮光又張羅了起來。雙輪推車上的娘娘終于被簇擁上祖祠,珠璣鳳冠下,一張臉顧盼生輝。轎夫圍繞在她身旁,一丑一美,如蝶戀花,又如鳳求凰。人們似乎又回到了過去娘娘出游的盛大日子。溫暖的早春陽光,緩緩地越過青瓦石墻,將熱鬧的李屋收攏成一幅動人的年畫。”我為這越過青瓦石墻的早春陽光而感動。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鄉,在異鄉打拼,許多人離開了就無法再回鄉;但也有許多人難忘故土,重返故鄉,尋根問祖。著名導演賈樟柯曾說:“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獲得故鄉。”也許,年輕的一代只有離開了故鄉,才會去尋找故鄉。不過,正如北宋詞人周邦彥所說:“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當他們要尋找故鄉時,是否還能找到來時的路呢?

也許,《楊梅渡》在某種程度上為他們找到了一條通往故鄉的道路。

    上一篇:世間有樂亦如是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