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情 大愛有聲
——讀雨果《悲慘世界》有感
法國大文豪雨果著的《悲慘世界》是一部宏篇巨著,多達128萬余字,穩居世界名著排行榜前十名。《悲慘世界》故事發生在1795年至1833年間的法國,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役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展開,其間展現了黑暗的監獄、陰暗的修道場、慘烈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等場景。冉阿讓只因偷了一塊面包被判處5年徒刑,服刑期間因多次逃跑刑期被加至19年。出獄后,一晚米里哀主教好心收留冉阿讓,冉阿讓為了生計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被警察抓住后,米里哀主教聲稱銀器是自己送給冉阿讓的,并且連銀燭臺也一同贈給了他。冉阿讓被主教的寬厚與愛心所感化,獲得了新生的勇氣,從此去惡從善……
斷斷續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讀完整部小說。閱讀這部小說確實需要足夠的耐心,這與作者的寫作風格有關。小說不時插入作者對某個話題長篇累牘的描寫或議論,而這些文字大多與小說的情節主線并不那么密切相關,將其刪去也基本不會影響對小說的閱讀。如第二部第一卷《滑鐵盧》,用51頁的篇幅描寫了滑鐵盧戰爭;第二部第七卷《題外的話》,用12頁的篇幅議論修道院;第五部第三卷,用16頁的篇幅講述巴黎的陰渠……這些篇章篇幅過長,沒有故事情節或是情節游離于主題之外,閱讀起來頗為費神,須凝神靜氣才能讀下去。因此,讀至這類篇章時,我會選擇停頓幾天,待恢復“元氣”后再繼續閱讀,從而拉長了閱讀整部作品的時間。
小說的第一主人公冉阿讓可以說是一個道德模范,比《芳華》里的劉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冉阿讓的理念與曹操剛好相反,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任何一人。他的心里只有愛,永遠沒有恨,甚至沒有討厭,在他看來,“最高的圣德便是為旁人著想”。他從來都是以德報怨,對一輩子緊追他不放的沙威,他在街壘沒有乘機報復,而是大度地放他離去;對誤解他并讓珂賽特疏遠他的馬呂斯,沒有表露絲毫的埋怨和不滿。他一度很富有,卻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冉阿讓是一個追求純粹的人,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在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后,他大可不必去糾結于自己曾經的苦役犯身份,但他執拗地認為“有的緘默等于撒謊”,最后還是將實情告訴馬呂斯,而他所做過的種種好事、對珂賽特的養育之恩、對馬呂斯的救命之恩,卻只字未提。也正因如此,馬呂斯慢慢地將其拒之門外。不能見到珂賽特,使他的身體狀況急轉而下。
除冉阿讓外,小說還塑造了其他很多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如迪涅主教米里哀,小說開篇用了整整一卷、14個小章節、60頁的篇幅對其進行描寫。米里哀好似一個圣人,“多少人在努力發掘黃金,他卻只努力發掘慈悲心腸。普天下的愁苦便是他的礦。遍地的苦痛隨時為他提供行善的機會”,正是米里哀沒有追究冉阿讓“順走”銀器,且還送其一對銀燭臺,最終使冉阿讓幡然醒悟。從此,米里哀成了冉阿讓的參照坐標和榜樣。
芳汀是一個悲慘的角色,被多羅米埃欺騙感情后生下了珂賽特,又不慎將珂賽特托付給了卑鄙無恥的德納第夫婦撫養,最后淪落成為妓女,甚至為了寄給珂賽特“治病”的40法郎而出賣自己的2顆門牙,最后在絕望中病逝。“走極端,不承認有例外”的偵察員沙威,“尊敬官府,仇視反叛”,是法律的奴隸,但到最后被冉內讓的精神所感動,才發現其一直以來遵守的信仰出現了問題,“法官只是凡人,法律也可能有錯,法庭可能錯判”,最終選擇了跳河自殺。珂賽特的性格平和溫順,甚至缺少一點主見和個性,不像德納第的大女兒愛潘妮,雖然在一個家風敗壞的家庭長大,但是敢愛敢為,不惜用手掌為馬呂斯堵住槍口,中彈死去。德納第夫婦則是一對徹頭徹尾的卑鄙小人,道德淪喪,盡干些偷雞摸狗、殺人越貨的勾當,且從不知悔改。
冉阿讓的結局還勉強能讓讀者接受,至少他是在馬呂斯、珂賽特的陪伴下欣慰、安詳地死去。這也讓我沉重的心稍稍好受了一點,不然我會糾結于怎么好人沒有好報——冉阿讓行善了大半輩子,苦了一輩子,從沒享受過幾天好日子,眼看著珂賽特找到了一個好歸宿,他卻因誤解被逐漸排擠出她的幸福世界,一度讓我為其憤憤不平。
雨果是一個思想巨人,在小說里,他對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刻的認識和獨特的個人見解,對共和制、革命、起義、戰爭、法律、死刑制度、宗教、真理、歷史、陰渠等都有鞭辟入里的論述,如“哲學是思想的顯微鏡”“進步的暴力便叫作革命”“指望前程遠大的人都圍繞著目前的顯貴奔走經營”……也正是這些,加深了作品的廣度和深度,使其顯得更為厚重。雨果追求真善美,弘揚人間大愛,放在今天也是值得大力推崇的正能量,這從其重筆濃墨刻畫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讓即可看出。
最著名的雨果傳記作者安德列·莫洛亞這樣寫道:“好幾十年過去了。時間可以淹沒小丘和山岡,但淹沒不了高峰,人類遺忘的大海淹沒了多少19世紀的作品,而雨果的作品像群島一樣,傲然挺立在大海之上,露出它們那千姿百態的尖頂。”我想,《悲慘世界》應是雨果的“群島”中聳立得最高最耀眼的那一個。(溫偉權)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