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冬藏
■錢永廣
假日回老家,見鄰居老奶奶家院子里,曬了一大片蘿卜干。遠遠望去,在陽光的照耀下,蘿卜干不時沁出一陣陣清香,讓人頓感口舌生津。
在農家,每年入冬后,許多人家紛紛把蘿卜洗凈,切成長條狀,在缸里腌制一下,再拿到外面太陽底下風曬,一缸蘿卜干,全家人能吃上一個冬天。奶奶在世時,特別喜歡腌制蘿卜干,那時我還小,我問奶奶,為什么要腌制那么多蘿卜干,奶奶說:“冬天到了,萬物開始蕭條,菜地里也沒什么菜了,只有在入冬時,多腌制一些蘿卜干,到寒冬臘月才不至于一日三餐吃飯時鬧荒。”
那時,家里特別貧窮,但再窮,除了蘿卜干,奶奶總要為全家在冬天吃什么做一些儲備。奶奶是一個典型的“冬藏家”,因為在奶奶看來,做好“冬藏”,是關乎著一家人吃飯的大事。
奶奶“冬藏”最多的,當是山芋。山芋皮特別細,到了冬天,最怕受凍,如果收藏不好,到了冬天就會腐壞。家里廚房灶臺下,是最暖和的地方,奶奶會挖一個“地窖”,里面鋪上細碎的草料,然后再把山芋埋入草料里,上面用稻草蓋好。這樣收藏的山芋,到了冬天,任冬天怎樣寒冷,山芋始終完好無損,即使在寒冬臘月,全家人也能吃上新鮮山芋。
在奶奶“冬藏”的菜肴中,我最愛吃的,當屬豇豆干和扁豆干。豇豆和扁豆,是農家秋天最普遍的菜肴。在我家屋后,有一塊菜地,每年秋天,奶奶就會提著鐵鍬去點豆子,豇豆和扁豆很快開花、結果,奶奶就會提著籃子去采摘。回家后,奶奶將豇豆和扁豆放進鐵鍋里,用開水燙一下,再從鍋里撈出,用冷水浸泡一會,再從水中撈起放入院中曬干,這時,做好的豇豆干和扁豆干,就可以裝進塑料袋里扎好收藏了。
做豇豆干和扁豆干這道菜,沒有油是不行的。那時,每年春天,母親總要從集鎮上買回一頭乳豬飼養。等到立冬豬肥,父親就會請來屠夫,把豬宰殺后腌入大缸。奶奶是一個腌肉的好手,在我家門口,只要有太陽,奶奶總會把一塊塊臘肉拿到外面曬,在陽光下,臘肉油亮清香,常常引得一群鳥雀來偷食。
有了臘肉,再做豇豆干和扁豆干這道菜,就好吃了。常常是母親用菜刀割上一塊,先放入油鍋中慢慢熬,等豬油從臘肉中吐出后,再放入豇豆干和扁豆干,配以蔥、蒜和生姜等佐料,等豇豆干和扁豆干煮爛,一道活色生香的咸肉燒豇豆干和扁豆干菜,就成了我們冬天最愛吃的菜肴。
奶奶擅長做“冬藏”,在那物資短缺的年代,才沒有讓全家人在冬天忍饑挨餓。后來,奶奶老了,直至去世,“冬藏”的習慣,慢慢傳給了母親。現在每年剛入冬,母親除了準備蘿卜干、豇豆干和扁豆干外,母親還會腌魚、腌肉,特別是母親腌制的臘腸,讓我家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人人愛吃的菜肴。
《荀子·王制》中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奶奶不懂得什么荀子,更沒有什么高深的學問,她只知道民以食為天,如果沒做好“冬藏”,當寒冬臘月來臨,萬物蕭條時,就會挨餓受凍。做好“冬藏”,這是過日子的需要。而我在回想奶奶的“冬藏”記憶時,不僅讓我對奶奶充滿了懷念,而且讓我懂得了奶奶是一個多么睿智的人。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