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親的較量
■鄧安慶
收拾東西的時候,有很多我都不愿意扔掉。
朋友說:“這些東西都多丑啊,你為什么不扔到垃圾桶里去?”我說:“明明還可以用啊!比如那個塑膠水桶,雖然側邊裂開了一點,但還是可以接水的,只要不漫過裂縫處就可以了;再比如那個餅干盒子,上面的圖案是土氣了一些,但里面可以放剪刀、膠布和螺絲刀;再比如那件毛衣,雖然肘部有點脫線,可是穿在里面,旁人也看不出來啊……”
我還要說下去,朋友打斷道:“你還老說你父親,你也跟你父親一樣啊!”
我忽然愣住了:“還真是如此!”母親總是埋怨家里雜物多,要扔掉一些才好,每次父親都阻攔不讓。那時候我還跟著母親笑話父親來著,現在自己不也一樣嗎?這個舍不得扔,那個感覺還能用。一切都不愿意放棄,哪怕很丑很臟很占地方。
另外一次,我跟朋友為生活瑣事起了小小的爭論,朋友說:“你啊,總是有一些無謂的堅持。你自己也知道那樣不好,可是你就不肯改。”他說完后,我腦海中立馬浮現的是我父親堅持要洗澡的事情。
那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他非要洗澡。母親勸阻他:“你是不是瘋了心?人都冷得發抖,你還要洗澡?你不感冒才怪!”
父親不聽。哥哥也去勸阻,父親還是不聽。他固執地找好衣服去了洗澡間,哆哆嗦嗦地洗了一個澡。果然如母親說的,他當天晚上就感冒發燒了。
母親跟我說起這件事時,我第一反應是:“他就是這樣的,想要做的事情,別人越阻攔,他就偏要去做。”而我不也是如此嗎?我就是要做某件事,你們勸阻我,就是想要控制我,我偏不要被控制。
我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行事,哪怕有不好的后果,那一刻我也要去做!這種“鉆牛角尖”的心理,我們父子是一樣的。
這幾年來,我越來越能理解我的父親。這種理解,不只是心理上,甚至可以說是生理上的,用一個流行詞來說就是“秒懂”。
看他如同看我自己。常常做著某件事,心里忽然亮了一下:父親在以前做了某件事,當時他原來是這樣想的啊!我還記得他當時的神態和動作,笑和哭,走和停,煩惱和喜悅,這些毫無意外地在我身上重演。
隨著理解帶來的是一種復雜的情緒:我理解他,同時也嫌惡他,如同嫌惡我自己。
我跟父親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讀過的書,見過的人,出過的國,做過的事情,每一樣都遠超過父親,但行為方式卻出奇一致。這常常讓我惱火,也讓我想要掙脫。
因為他很自我,甚至還有自私的一面,所以我在自己的生活中,會盡量多去體諒別人;因為他很固執,所以我在聽別人提意見時,我盡量做到放下自己的情緒,多聽別人說;因為他很毛躁,所以我自己做事,要沉得住氣……我力求讓自己走向他的反面。
但我自己真的做到了嗎?我曾經以為自己做到了,并為之沾沾自喜。我也相信我可以做得比父親好得多,也從容得多。但在旁人看來,我并未改變多少。
所以,我認為自己改變的,只是表皮,內里的思維方式依舊是不變的,對嗎?我不知道,同時有些沮喪。
不過我忍不住在想,或許有一點我們是不同的:我比父親多了自省的能力。
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我感覺到不舒服。當我與他人相處,就會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與父親的暗自“較量”,就是同自己“較量”。這個“較量”的過程,是一條確認自我的漫長征途。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