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康禾鎮做好“三篇文章”,推動黨建引領與鄉村振興相融互促、齊頭并進
黨建賦能鄉村振興底氣足
■位于康禾鎮曲龍村田坑民宿文旅村的網紅民宿——康匯·酒坊民宿。
■仙坑古村內的登云書院是清朝時期河源地區最知名的書院之一
■康禾鎮曲龍村的“紅色祠堂”——楊氏祠堂是原河源縣第一個農民組織和第一個黨組織的誕生地。
■康禾鎮仙坑古村蒙塵明珠再綻光輝。仙坑村先后獲評“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
核心提示
初夏時節,陽光燦爛,驅車進入東源縣康禾鎮,仿佛置身于一座童話森林小鎮:四周群山被茂密的森林覆蓋著,清澈的康禾河自南向北穿鎮而過,康禾溫泉國家森林公園別具特色。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近年來,康禾鎮全面貫徹落實縣委“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和“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格局要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以做好“夯基固本”“砥兵礪伍”“文旅融合”三篇文章為重點,以打造國家森林小鎮和溫泉康養基地為目標,推動黨建引領與鄉村振興相融互促、齊頭并進,通過黨建賦能,讓鄉村振興的底盤更穩、基礎更牢。
夯基固本砥兵礪伍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農村是鄉村振興的主戰場,農村基層組織是鄉村振興的領導者和根本保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任務,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固本之舉。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康禾鎮把加強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全力做好“夯基固本”“砥兵礪伍”兩篇文章,高質量完成村級換屆工作,村“兩委”干部實現5個顯著變化;規范開展黨組織活動,加強黨員干部培訓考核,強化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意識,突出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為引領,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為解決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的“班子不強、隊伍不優、年齡老化、水平偏低、觀念陳舊”等突出問題,去年以來,康禾鎮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采取“三早”(早計劃、早宣傳、早發動)“四抓”(抓責任、抓謀劃、抓紀律、抓排查)措施,著力打造“雙高雙強”(政治素質高、群眾威信高、干事創業能力強、致富帶富能力強)型的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
今年初,全鎮完成換屆調整的村(社區)“兩委”干部實現5個顯著變化:一是12名村黨支部書記調整8名,平均年齡45歲,比上一屆下降7歲;二是12名村黨支部書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共10名,占比達83%,與一屆相比占比增加50%;三是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5歲,比上一屆下降5歲;四是村“兩委”干部高中及以上學歷共38名,占比70%,同比增加29%;五是黨支部女書記1名,打破以往無女黨支部書記的記錄。
為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該鎮以理論學習為切入點,以培訓考核為發力點,倒逼黨建工作責任落實。該鎮推行基層黨組織書記雙向述職、黨組織書記和村(居)年度綜合考評制度,倒逼黨建責任落實,真正把黨的建設融入日常、抓在平時、嚴在經常。同時,該鎮以黨校建設為出發點,探索黨員教育新模式。在完善鎮委黨校建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仙坑村黨校分校點和曲龍第一支部舊址紅色資源,通過舉辦紅色研學講堂、革命現場傳統教育、黨員志愿服務等活動,引領黨員學習黨史堅定信念、服務群眾踐行承諾,不斷提高干部綜合素質,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做大“宜居宜游”文章
打造特色全域森林旅游小鎮
近年來,康禾鎮獲評“廣東省茶果專業鎮”“廣東森林小鎮”“康禾溫泉國家森林公園”等稱號,茶果、森林、溫泉是康禾鎮三張響亮的名片。
康禾鎮依托資源稟賦,按照構建“一軸、兩心、多節點”總體空間布局,以全域旅游規劃為引領,堅持高要求、全方位、多維度打造全域森林旅游小鎮,大力推動“旅游+”融合發展,整合特色資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內涵,豐富旅游業態,做大“宜居宜旅”文章,不斷提升全域旅游品質,做到留得住人、留得住銀、留得住印、留得住情。
以康禾鎮仙坑村為例,該村充分挖掘豐富的客家文化,依托四角樓、八角樓為代表的古建筑群、登云書院以及茶葉種植園等旅游景點,逐步形成生態產業與研學旅游相結合的鄉村旅游線路,成為康禾鎮“旅游小鎮”發展中的一大亮點。2020年,仙坑村接待旅客5萬人次,榮獲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等稱號。
同時,康禾鎮圍繞建設省級新農村示范片目標,以仙坑村為核心,全域持續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統籌推進康禾溫泉國家森林公園、康禾旅游度假中心、仙坑客家文化體驗區、黎順生態民俗美食區、康禾貢茶觀光休閑區、曲龍“紅色革命遺跡群”、曲龍田坑民宿文旅村、康禾河生態景觀建設等項目建設,形成生態休閑、紅色研學、田園宜居康泉旅游產業帶。
接下來,該鎮將從七個方面做大做好“宜居宜游”文章,打響康禾全域森林旅游小鎮品牌:一是以康禾河為軸線,加快推進康禾河碧道工程建設,結合本土文化打造亮點。二是充分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做好“熱水”文章,加快推進廣東康泉十八國際生態健康旅游城項目重組投資建設,打造東部生態溫泉旅游產業鏈的核心鎮。三是以仙坑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為契機,以客家古村落為主線,持續挖掘傳統文化,切實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旅游核心示范村。四是持續做好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統籌仙坑、黎順、大禾、若壩新農村連片建設,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的河源鄉村振興示范區。五是以“康禾鎮紅色革命遺址群”為引領,對曲龍“河源縣第一黨支部”紅色旅游景點再進行深度挖掘,結合田坑民宿文旅村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大力推廣紅色旅游精品路線,提升曲龍紅色村知名度。六是以建設康禾溫泉國家森林公園為契機,加快發展康禾森林生態旅游休閑產業,重點打造森林旅游示范基地、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實現林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打造生態宜居康禾。七是以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徹底改變村容村貌,以打造仙坑美麗宜居村為代表,使之成為東源鄉村中優秀的宜居村落。
【康禾鎮概況】
康禾鎮位于東源縣境東部。東鄰葉潭鎮、黃村鎮,南與紫金縣黃塘鎮、紫城鎮交界,西連黃田鎮,北與藍口鎮接壤。鎮域面積230.71平方公里,山地面積2.26萬公頃,其中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7133公頃,森林覆蓋率86.9%。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主要河流康禾河為東江一級支流,由陳坑村至南山村自南向北流入東江,河道長28.5公里。礦產資源主要有錫、螢石、水晶、瓷土等,其中瓷土儲量大、品位高。山林資源、水力及熱水資源豐富。康禾鎮是“廣東省茶果專業鎮”“廣東森林小鎮”“康禾溫泉國家森林公園”。
2020年,全鎮共有黨支部24個,黨員984人。其中男性803人、女性181人,在職黨員101人,離退休黨員91人。
【歷史文化】
仙坑古村。仙坑開基于明,興盛于清,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雖歷經匪亂、戰亂、時代更迭,但這里依然完整保留著極具客家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有古街道、街巷7.5公里,古墓2座,古井3眼,包括固若金湯的八角樓與建筑獨特的四角樓。仙坑的古建筑多為懸山式瓦頂磚木結構,客家圍屋式布局,木雕、石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設計布局協調,建筑空間變化靈活,風格樸實又見雅致,具有濃郁的河源客家特色。古村內的登云書院是清朝時期河源地區最知名的書院之一,據記載,清朝源城翰林院士江紹儀到仙坑游覽時,曾留有“松濤四壁月三更,樓上銀燈幾點明。夜半忽聞天籟聲,萬山圍住讀書聲?!钡膬灻涝娖?/p>
2012年1月,仙坑村被省文聯指定為“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并被授予“廣東省古村落”的稱號。2019年,仙坑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紅色檔案】
康禾鎮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曲龍是原河源縣第一個農民組織和第一個基層黨組織誕生地。1925年5月,紫金黃塘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的鐘子懷,以探親訪友的名義來到曲龍,宣傳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在鐘子懷的指導下,飽受欺壓的曲龍貧苦農民賴民、楊亞羅和楊年興等人,計劃在曲龍成立代表廣大農民大眾利益的農民協會。1925年冬天,經過緊張的籌備,河源縣第一個農民組織——曲龍農民協會在楊氏祠堂宣告成立。1927年冬,中共河源縣第一個基層黨組織——曲龍黨支部在曲龍村楊氏祠堂成立,由賴民任書記,黨支部直屬中共紫金縣委領導。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康黃大地呈燎原之勢。
■策劃: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朱映真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張志輝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