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陳小學:河西黨組織的神經中樞
——訪中共河西縣委舊址
■上莞鎮新民村君陳小學遺址,是1941年8月成立的中共河西縣委舊址。(楊堅攝于2020年10月23日)
革命老區上莞,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江流域河西地區開辟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素有“小瑞金”的美稱。她不但是南粵聞名遐邇的綠茶之鄉,還是閃耀在歷史長空中的紅色古鎮,那些猶如紅寶石般鑲嵌在綠水青山間的革命舊址,依舊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中共河西縣委舊址,就是那些耀眼的紅寶石中的一顆。
成立于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共河西縣委,設在上莞鎮新民村原君陳小學內。君陳小學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代的私塾——大丘書屋。“君陳”二字,出自《尚書》。君陳原為周成王手下一名臣,相傳其孝順恭敬,既孝順父母,又友愛兄弟,多次受到周成王贊賞。中華民國建立不久,陳氏族人改大丘書屋為君陳小學,借“君陳”之名以教育后人,表達對“溫、勤、恭、儉、讓”美好愿望的追求。至今,陳氏祠堂仍保留著一塊上書“愿學君陳”四字的牌匾。
如今,君陳小學已不存在。新民村在君陳小學的遺址上建起了一個寬闊的廣場。廣場地上鋪的,均是紅色的廣場磚,與周圍蒼翠欲滴的綠樹形成鮮明對比。
抗日戰爭爆發后,君陳小學被改為縣立上莞中心小學。據曾經在這里讀過書、至今仍然健在的東江縱隊老戰士陳速影回憶,縣立上莞中心小學占地約900平方米,大門正對著半月形池塘,第二道門上懸掛“大丘書屋”四字牌匾,與白色墻壁上四個大字——“讀書救國”相映成趣。南雄淪陷后,省立南雄中學遷到上莞辦學,從1945年9月到1946年2月,學生們就在縣立上莞中心小學里上課。
中共河西縣委成立于1941年8月,距今已有70多年。在那段崢嶸歲月里,國民黨掀起了多次反共狂潮,由于東江阻隔,河東、河西地區聯系十分不便,為有利于開展隱蔽斗爭,更好地發展和鞏固東江兩岸的地下黨組織,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簡稱后東特委)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要求,決定實行小縣小區制。結合自然地理環境實際,后東特委遂以東江為界,劃山高林茂的河西地區為河西縣,建立了河西縣委。
新成立的河西縣委以李福民(李中達)為書記,章平為組織部長,黃蘭為宣傳部長。因為李福民等都在流洞村文明小學任教,縣委機關便設在三河流洞村文明小學。中共河西縣委下轄上莞、三河、畬寮、新寨(含李田、許村)、老圍(含流石)五個區委和船塘中學黨小組、漳溪藍屋小學黨小組和黃沙黨小組等三個直屬黨小組。為了提高干部思想覺悟、增強革命斗志,中共河西縣委在三河漂湖巖先后舉辦了多期區委、各支部書記訓練班。
1942年1月,由于斗爭形勢的變化,后東特委指示撤消委員制,改為特派員制。其時,李福民調離中共河西縣委,章平同志任特派員,鄭重文同志任副特派員。河西縣委成立后,先后在上莞、船塘、三河等地組織和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斗爭。
1942年5月,在中共河西縣委的領導下,上莞區特派員程光及共產黨員陳志英、田裕民、陳少卿與陳柏祥等,以抗日救亡、踐行“三民主義”為由,成立上莞鄉農民抗日救國會,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得到了群眾廣泛的擁護和支持。
1943年1月,已經引起國民黨頑固派懷疑的特派員章平,調離中共河西縣委,前往東江抗日前線工作。中共河西縣委由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在上莞中心小學當老師的鄭重文同志任特派員,程光任副特派員。中共河西縣委機關也因此轉移到了縣立上莞中心小學。
1942年夏,“粵北事件”發生,省委組織部部長郭潛被捕叛變。受此影響,省委通知各地黨組織暫停組織活動,除少數黨員保持單線聯系外,其他黨員之間一律不聯系。因省委通知直到1943年3月才傳送到河西縣基層黨組織,故中共河西縣委在這時才調整組織機構,停止活動,鄭重文繼續利用教師身份作掩護進行隱蔽工作。
從此,中共河西縣委與中共后東特委及所屬各地黨組織一樣,全面進入分散隱蔽、極其艱苦的地下斗爭。程光、黃綺芬、張基、魏杰、田觀旺等在鄭重文的領導下,繼續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在縣立上莞中心小學秘密發展黨員,為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后備力量。
1944年7月,中共河西縣委仍堅持隱蔽以待時機。按照敵后游擊戰爭方針和“酌情抽部分干部到游擊區受訓,參加游擊工作”的原則,鄭重文調到東江縱隊工作。之后,中共河西縣委由歐陽梧接任特派員,直至1947年7月中共河西分工委成立。
抗戰時期的中共河西縣委,建立了抗日救亡活動基地,實行“二五”減租,深入開展武裝斗爭,為奪取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幸的是,作為中共河西縣委舊址的君陳小學,于上世紀70年代被拆除。雖然君陳小學已蕩然無存,但她的光榮歷史永遠不會被遺忘。
在新民村廣場的旁邊,有一幢特別醒目的建筑——中共河西縣委紀念展館。紀念展館內展示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新民村涌現的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跡和一批珍貴文物。一段段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昭示著一個個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定格成震撼人心的歷史瞬間,給人以奮進的力量……
為挖掘上莞紅色文化、打造黨性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上莞鎮致力于傳承紅色基因,不斷探索綠色生態與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子。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中共河西縣委舊址,仍激勵著來這里接受革命洗禮的每一個人砥礪前行。
(本文主要參考了《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二集)》《桑榆晚霞》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吳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