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葉潭鎮大力實施“黨建+鄉村振興”工程
黨建引領聚合力 鄉村振興煥新顏
■葉潭鎮麥畬村和合屋是中共原河源縣委舊址所在地。
■葉潭鎮半埔村富有畬族建筑特色的村衛生站
■儒步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 李成東 攝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配套服務設施齊全的半埔畬族村。
一陣夏雨過后的東源縣葉潭鎮半埔畬族村,空氣清新,村道整潔,白墻黛瓦的百年客家圍屋——下新屋古樸大氣,能溪河畔新種的100多畝韭菜綠意盎然,與周圍綠油油的禾苗連成一片,給人以豐收的希望。
近年來,葉潭鎮按照縣委打造“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目標要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以系統思維推動基層黨建全面“嵌入”鄉村振興,依托基層黨組織這個“主心骨”,依靠全鎮849名黨員這個“主力軍”,大力實施“黨建+鄉村振興”工程,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服務和保障功能,推動鄉村振興取得實效。
示范帶動做強黨建“紅色引擎”
4月14日,農歷三月初三,半埔畬族村舉辦的首屆“三月三”畬族文化節吸引了眾多賓客。現場,參加活動的嘉賓不僅可以欣賞原汁原味的畬族歌舞表演,品嘗艾粄、烏米飯等畬族特色美食,還可以了解葉潭特產沙田柚、腐竹及峣嶂茶等。
這是半埔村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在葉潭鎮委鎮政府指導下,舉辦的首次大型活動,也是葉潭鎮黨建示范點創建工作取得的實效。
鄉村振興,黨建引領是根本。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葉潭鎮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和“紅色引擎”,通過開展黨建示范點創建活動,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其他村(社區)特色黨建工作開展,持續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進而達到“創建一個、帶動一片、推動整體”的目標,做強黨建“紅色引擎”,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為筑牢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根基,去年以來,葉潭鎮黨委抓住村級換屆這一契機,提前謀劃部署,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和“雛雁工程”,著力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特別是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鎮黨委積極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從農村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人員等群體中選出優秀人員進入村(社區)后備干部庫。今年1月,該鎮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村(社區)黨組織成員的年齡、學歷、能力結構大幅優化。值得一提的是,該鎮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并帶動群眾致富的脫貧村民劉漢斌成功當選為吉布村黨支部書記,英國留學生鐘梓基成功當選為葉潭村委會干部,培養發展女性優秀干部李雪芬當選為車田村黨總支部書記。
走進山下村,整潔的村道旁隔幾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個垃圾分類亭,村內基本看不到垃圾和家禽,環境干凈整潔。作為葉潭鎮黨建示范點和全縣72個創建鄉風文明示范村之一,山下村堅持以黨建為中心,深入開展以“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點實施“環境衛生整治、陳規陋習整治、核心價值觀融入、文明家風建設、群眾自治提升”五大行動,努力形成“尚勤勞、重孝道、守規矩、講衛生”的文明鄉風。
近年來,葉潭鎮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該鎮出臺街鎮市容環境衛生網格化責任制,建立問題清單,鎮駐村工作組帶領鎮干部和村“兩委”干部、黨員群眾,每周抽出半天時間(每周二下午)集中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鎮直各部門常態化抓好公路沿線衛生及門前“三包”工作,中小學校扎實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號召學生動員家長搞清潔,在全鎮范圍形成合力,全員動員全力營造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黨建引領促產業興旺群眾增收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動力之源。只有做大做強做優鄉村產業,才能保持鄉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位于能溪河畔的半埔畬族村特色韭菜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是葉潭鎮通過“黨建+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協助半埔村引進高新農業企業——綠韭特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的農業特色種植項目,主要種植“綠箭F1”“太空韭號”“白玉”“一頂紅”等高產量、高觀賞性、高經濟價值的特色韭菜。該公司以半埔畬族村為試點,規劃建設1000畝韭菜標準化生產基地。目前,半埔村韭菜種植面積達300畝,預計年畝產1.5萬公斤。接下來,葉潭鎮將引進農產品加工、物流、冷鏈等相關企業,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要素聚集,全面推動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多元化發展,把半埔畬族村建設成為集經濟效益、旅游效益于一體的宜業宜游的特色農業村,努力將韭菜產業項目打造成葉潭的特色農產品新名片。
另外,該鎮因地制宜,將沙田柚種植作為該鎮“一鎮一業”特色產業,以沙田柚種植龍頭企業東源縣豐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東源縣優基種植專業合作社、東源縣南柚園種養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在半埔畬族村和山下村沙田柚種植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建設現代化生產模式。目前,該鎮沙田柚種植規模達1300多畝,年產柚子781噸。
為打響葉潭沙田柚品牌,做大做強沙田柚產業,葉潭鎮引導3家龍頭企業注冊商標,申請綠色食品認證。目前,豐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了葉潭福祿沙田柚商標,并取得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權的綠色食品標志;優基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葉潭優基沙田柚商標,取得了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以及綠色產品認證證書;南柚園種養專業合作社取得了廣東省無公害產品以及綠色產品認證證書,目前正在積極申請品牌。
同時,該鎮各村均有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如葉潭鎮街鎮居委會饒嶂茶種植基地種植茶樹1000多畝,年產量達60噸,年產值約960萬元;雙下、吉布、文徑等村均建有腐竹加工作坊;璉石村、儒步村、葉潭村有柑橘、香蕉等水果種植基地。
此外,該鎮積極推廣“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建立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以沙田柚、柑橘、腐竹加工、饒嶂茶等產業項目,全面推動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
【葉潭鎮概況】
葉潭鎮位于東源縣東北部,距離縣城65公里、河龍高速公路藍口出入口20公里、河惠莞高速公路黃村出入口7公里;總面積169.51平方公里,下轄13個行政村和1個街鎮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8萬,其中畬族1298人,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近2000人。2020年,葉潭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191萬元,農業總產值14267萬元,糧食總產量8564噸,稅收總收入110萬元。
葉潭鎮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物產甚多,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稀土、滑石、錫、鈾、磷、高嶺土、鐵礦、石英石等儲藏量大、品質高;特色農產品有沙田柚、腐竹、饒嶂茶等。
【紅色檔案】
葉潭鎮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和中共河源縣委舊址所在地。1940年6月,在中共河源特委的領導下,中共河源縣委員會正式成立,設在葉潭鎮麥畬村和合屋,屬中共龍川中心委領導,下轄能溪區委、藍溪區委和崇伊中學黨支部。1940年9月,縣委機關由麥畬移到儒步學校。2005年,葉潭鎮重建中共河源縣委舊址紀念館,成為東源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10年,和合屋中共原河源縣委舊址為被東源縣政府評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葉潭鎮歷史文化悠久,鎮內保存有完好的具有客家建筑風格的古建筑八角樓、下新屋及光裕堂等。八角樓,建于1860年,占地面積6308平方米,屬四角圍屋,屋前及左右兩側由寬闊的池塘圍繞,前院與四角都建有碉樓,2010年被列為東源縣文物保護單位。下新屋,由劉氏入粵始祖劉開七第十六世孫——劉廷波建成于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建造耗時30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是典型的嶺南客家圍屋,作為歷史遺跡和難以復刻的文化資源,是研究東源古建筑和當地人文歷史的寶貴資料。光裕堂,建于1913年,占地面積946平方米,屬客家方圍屋,2011年被定為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統籌:李成東 朱映真 黃仲明 張小龍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王文豪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