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旗嶺山下槍聲急

——河西革命武裝四打燈塔的故事

2021-07-08 09:23:15 來源:河源日報


■“盆地門戶、前進燈塔”的燈塔鎮賡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全鎮上下接續奮斗,努力書寫鄉村全域振興、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205國道從燈塔圩鎮中間穿過,經駱湖、曾田連接龍川。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這條公路曾是交通要道。幾經改造的205國道,現在是一條寬敞的柏油公路。路面整潔、干凈,公路兩邊的綠化帶,樹木蔥蘢、花草繁茂,風中送來陣陣草木的清香。綠化帶兩旁,還有豎起的紅色標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圓中國夢;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奮進新時代。遠遠看去,這幅大標語格外醒目,仿佛時刻在鼓舞、激勵每一個奮斗著的逐夢人。


但在70多年前,這里卻是國共雙方激烈對抗的戰場。為了打破國民黨軍隊設置于燈塔、東壩、順天一線的防線,控制這一防線上最關鍵的據點——燈塔,河西的革命武裝曾多次組織力量攻打燈塔,旗嶺山戰斗就是其中規模最大、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


旗嶺山就在燈塔圩鎮邊上,位于結游草村和燈塔圩鎮之間。旗嶺山其實并不高,但從山腳下一路向上攀爬,卻沒有像樣的道路。山上野草滿坡,能走的山路荊棘叢生,而且陡峭。樹枝與藤蔓旁逸斜出,充當著絆腳石,稍不留意就會變成“匍匐前進”。路邊生長的是一種不知名的樹木,枝干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即使想要借力,也沒有下手之處。爬到山的最頂點時,看見這里只有一小塊平地,面積僅數平方米。旗嶺山戰斗發生時,守衛在山上的國民黨燈塔聯防隊,是依靠一座碉堡與我軍頑抗的,現在碉堡已經沒了。平地的中心,是東源縣人民政府于2011年立的遺址碑牌,碑牌上簡述了旗嶺山戰斗的概況。看過碑牌上的文字,才知道這塊平地就是碉堡所在之地。原來,碉堡早已于上世紀80年代損毀,后來政府帶領村民植樹,才有了現在這片山林。


燈塔聯防隊把碉堡建在這里,日夜監視燈塔圩鎮和老隆到河源至忠信的公路,所以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里都是絕對的制高點。站在這里,整個燈塔鎮中心盡收眼底:熱鬧的市集、縱橫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房屋……站在這里,即使已無法看到當年的主戰場,但仍可想象那種硝煙滾滾的戰斗場面。


1948年農歷七月初十,河西區負責軍事指揮的鄭風、黃日集結了鐵流隊、長江隊等主力,集合上莞、漳溪、駱湖、白礤等地的部分基干民兵共400多人,又一次前來攻打燈塔,主戰場就在旗嶺山上,作戰的意圖就是要攻下碉堡,消滅燈塔聯防隊,控制燈塔鎮。


實際上,河西革命武裝前后共攻打過四次燈塔,稱為“四打燈塔”,旗嶺山戰斗是四打燈塔的第三次。1947年春,我黨在東縱北撤半年后,提出在九連地區恢復武裝斗爭。在河西、上莞、漳溪、駱湖等鄉相繼進行了革命武裝起義,建立了游擊隊。連同較早開展游擊的船塘、三河,以及正在醞釀武裝起義的曾田等鄉,已經形成了一個擁有七八萬人口的解放區。與河西解放區相毗鄰的燈塔、順天、東壩等地,仍然處于反動勢力的殘酷統治下。國民黨反動勢力,為了封鎖河西解放區,阻擋已經發展起來的河西革命力量繼續向南發展,便把燈塔設為一道河源城外圍防線。而革命力量要鞏固河西解放區,繼續向南發展,開辟新區,要打通通往錫場、回龍、古嶺的通道,與活動在那里的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桂西北游擊隊取得聯系,就必須解放燈塔,撕裂燈塔、東壩、順天這道防線。


早在1947年5月,歐陽騮率領的駱湖青年武工隊會合鄧基率領的連平大湖武工隊就聯合攻打過燈塔。第一次打燈塔,作戰意圖其實比較單純,只是想給燈塔和順天的反動派一個下馬威,為兩隊會師留個紀念。兩支隊伍的戰斗力都不是很強,總共也才80多人。他們將兩支隊伍重新混合編為兩支小分隊,然后兵分兩路,一隊攻打鄉公所,一隊攻打鄉府,并進攻燈塔圩鎮。5月20日,天微亮時,攻打鄉公所的小分隊首先發起了進攻。駐地的敵人從睡夢中驚醒,倉皇應戰,最終舉槍投降。隨后,他們集中全部力量進攻燈塔圩。在進行了激烈的交戰后,敵人被迫繳械投降。此次攻打燈塔的戰斗,以全勝結束,俘敵24人,繳槍18支,還有一批彈藥。是為一打燈塔。


第二次打燈塔,是在1947年的冬天。那時候,國民黨保八團、保五團糾集了連和地方反革命武裝,發動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對九連工委機關進攻的軍事行動。為了粉碎敵人進攻九連的計劃,九連工委采取內外打擊敵人的策略,由嚴尚民和曾志云率主力出擊外線,來到了河西。經研究,決定集中現有主力攻打燈塔聯防隊。根據敵軍駐扎的情況,決定采用遠道奔襲,夜戰近戰,速戰速決,一舉殲敵的戰術。農歷11月16日午夜,隊伍從駱湖向敵人據點進發。這時候的燈塔聯防隊是敵人重建的,共有50多人,配備有輕機槍一挺,駐扎在墟背小學的樓上。戰斗中,突擊隊多次投擲手榴彈和土質燃燒彈,但均無法炸開敵人大門,互相射擊一小時左右,天已微亮。意識到攻不進去,17日早晨,隊伍從容撤離。這次戰斗,雖沒有達到殲敵的目的,但是強大的游擊隊第一次出現在河西南面的白區,使正在向九連進攻的敵人感到震驚。是為二打燈塔。


第三次攻打燈塔的時候,河西區的革命斗爭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解放區內開展了廢債分田、建立農會等運動,各鄉的游擊隊也進行整編,根據地進一步得到鞏固,同時燈塔邊的白礤、高車、黃土嶺、印光、金史、滑灘等鄉村,也已全部和平解放。不過,迫于河源縣國民黨政府的壓力,原本已撤至東壩的燈塔聯防隊不得不于1月回到燈塔。聯防隊不敢再駐扎在原來的駐地,改駐結游草的四來堂內,然后在旗嶺山上修筑了碉堡,并挖了一條地道連通駐地。此次攻打燈塔的部隊,是河西區的主力部隊。


天還沒亮的時候,集結在燈塔的部隊按戰前部署,將碉堡和四來堂三面包圍,只在東壩方向留下了一個缺口,目的是以強大的火力逼迫敵人突圍,然后在敵突圍時殲滅敵人。戰斗打響后,敵人固守不出,圍攻了一天,敵人仍然沒有突圍的跡象。后來,部隊又改變戰術,決定炸掉碉堡。但敵人的碉堡修筑得很堅固,四周還挖了壕溝,裝了鐵絲網、木柵欄。戰斗中,我軍在機槍火力的掩護下,派戰士抱著炸藥包沖向碉堡,但幾次突擊,都沒能接近碉堡的墻根。后來又想用土火炮轟擊,然而辛辛苦苦把火炮從駱湖運來,裝上火藥、鐵球,沒想到火炮卻自炸了。當指揮部正在分析戰況,準備換一個戰法時,卻收到了駐河源的敵正規軍正向燈塔開來,企圖為燈塔之敵解圍的消息。而收到消息的粵贛邊支隊副司令員鄭群也率支隊主力三團趕了過來。根據當時情況,鄭群決定放棄圍攻,將部隊撤回駱湖駐防。


1949年3月下旬,東二支七團在鄭風、黃日的率領下,轉移到白礤駐防。而一向固守不出的燈塔聯防隊不知道七團已在白礤,與他們近在咫尺。那天是燈塔的圩日,聯防隊覺得是個敲詐勒索的機會,幾乎傾巢而出,在各個路口設卡檢查。七團得到消息,立即派鐵流隊、長江隊從燈塔跑步前進,向聯防隊發起攻擊。聯防隊見我軍突然出現,只得倉皇逃命。一開始他們想逃回結游草老窩,但遭到了我軍的伏擊,便折向西南向東壩方向逃走了。經這次戰斗,在共產黨武裝力量的強大威力下,燈塔聯防隊再也拼湊不起來,燈塔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至此,河西區部隊經東壩至黃洞與奮戰在半江、錫場,由龍景山率領的二團的聯系通道打通了,也為開辟新區,將河西、新連龍河、桂西北聯成大片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是為四打燈塔。


回程的路上,又看到205國道兩旁蔥蘢的樹木和顯眼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圓中國夢;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奮進新時代”的標語,不禁覺得,來途時種種疲憊、困倦、焦渴都不見了;更感慨,今日的燈塔乃不負這段歷史。


備注:主要參考了《河源黨史資料匯編》《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中國共產黨河源地方史》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張玫姣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