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堅持改革創新發展 經濟效益質量并重
■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順天鎮大坪村田園風光。今年,順天鎮參加省鄉村振興擂臺賽,獲評廣東省第二屆鄉村振興大擂臺“十強鎮”。
三大產業結構從2016年的17.3∶40.1∶42.6調整為今年的16.8∶34.6∶48.6。
■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二期智能制造集聚區。目前,園區已成為東源“融深”“融灣”,對接“雙區”現代化經濟體系,承接“雙區”產業延伸、企業轉移的核心區和主戰場。
核心提示
近日,東源縣“兩會”召開。5年來,東源縣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打了一場又一場硬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源效率”“東源速度”“東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可圈可點,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有含金量的答卷,實現了“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和“十四五”規劃良好開局,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質量效益
5年來,東源縣政府堅持發展為要,創先爭優,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堅持抓項目、擴投資、強后勁,科技創新提速,服務業迅速發展,康養等產業加快發展,東瑞集團成為全市首家主板上市企業,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獲得大提升。
經濟實力持續躍升。2021年,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超150億元、4萬元,比2016年增長42.9%和77.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收入分別超13億元、23億元,年均增長9.4%、13.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730元、年均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累計完成量是上一個5年的2.4倍。
科技創新成績單: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存量34家、省市研發機構建成84家,分別是2016年末的4.3倍、2.6倍。
產業優化成績單:累計引進項目70個、合同投資總額170億元,54個項目建成投產。預計到2021年底,全縣規上工業企業有109家,規上工業增加值達48億元、年均增長4.6%;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55家,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1%。新開辦注冊資金5000萬元以上企業37家、500萬元以上企業127家。三大產業結構從2016年的17.3∶40.1∶42.6調整為今年的16.8∶34.6∶48.6。
服務產業成績單:全縣新增物流快遞公司72家;限額以上商貿單位新增28家;預計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億元、年均增長6.6%。
全域旅游成績單:萬綠湖風景區正全力向國家5A級旅游景區沖刺,新增省級旅游風情小鎮1個、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條、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10個,打造省級鄉村民宿示范點4家;累計接待旅游人數427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90億元。
■關鍵詞:“融深”“融灣”
5年來,東源堅持改革開放,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速創建發展平臺,著力優化環境,交通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融深”“融灣”實現大突破。
重點領域改革成績單:縣直機構、鄉鎮體制等重點改革順利完成。下放鄉鎮行政執法職權事項279項。“數字政府”建設取得大突破,“證照分離”等改革落地見效。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及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完成。“1+7”縣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近40億元,投資建設重點工程項目12個,完成投資19.6億元。
發展平臺創建成績單:投入工業園區建設資金12.3億元,全縣產業園區平臺規劃面積擴大到100平方公里。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配套設施持續完善,建成區約11平方公里,落戶企業228家、是2016年的3倍;預計2021年園區工業總產值、稅收分別達135.4億元和6.5億元,是2016年的1.6倍和3倍。鹽東現代物流園落戶項目26個、落地率達100%。硅基新材料產業園建成區面積達2平方公里。
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單: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136.2億元;新增公路通車里程681.8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182.9公里、橋梁90座,新增縣鎮公交線路5條。投入11.2億元,建成110千伏以上變電站2座,新增10千伏線路31條,完成農網線路升級改造3664公里。投入10.5億元,實施水利項目111項,完成中小河流治理381公里,約97%自然村實現集中供水。建成5G基站129座、新能源充電樁78個,管道天然氣、光纖網絡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
■關鍵詞:三大攻堅戰
5年來,東源堅持底線思維,嚴守紅線,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污染防治扎實有效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穩步推進,“三大攻堅戰”取得大成就。
脫貧攻堅成績單:投入幫扶資金8.96億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1399個;實施危舊房改造2078戶、安全住房保障率達100%,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8754戶2.59萬人和50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
污染防治成績單:三級河湖長履職實現全覆蓋;新建鎮級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2個,新增鎮村污水管網296.3公里,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3.2%;空氣質量優良率提升至98.9%,PM2.5年均值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以下。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1.4%;農藥、化肥使用減量7%;完成礦山復綠200公頃。綠化造林8.5萬畝、桉樹林退改20萬畝,完成松材線蟲病防治45.2萬畝。新豐江水庫、東江流域水質持續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斷面水質考核達標率100%。
防范風險成績單:全縣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全縣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杠桿率達到銀監會規定標準;全縣金融生態環境良好;企業負債率進一步降低,國企投資經營風險有效管控。
■關鍵詞:城鄉發展
5年來,東源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實行規劃引領、建管并重,城鄉面貌發生大變化,鄉村振興成績耀眼,宜居環境持續優化,成功摘取了一批省字號、國字號金牌。
城市發展成績單:完成縣城總體規劃修編、9個片區控制性詳規和河源市濱江新城區“一園一廊四城”概念規劃編制,城區規劃面積達188平方公里,縣城范圍由150平方公里擴大至343.29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83億元,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121項,新建、改造地下管網460多公里;縣“五館一宮二中心”等一批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建成使用,萬達廣場建成開業;建成優質商住小區59個、總建筑面積近458.4萬平方米,城市綠化率達40.1%。
鄉村振興成績單: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6萬畝、墾造水田3621畝、拆舊復墾725畝、不實耕地整改1.7萬畝,撂荒耕地復耕復種5.6萬畝;新增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村)30個、農業龍頭企業57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51家;新增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培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個、“粵字號”產品23個,打造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個;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5.5億元,規模養殖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無害化衛生戶廁全面普及;104個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鄉村標準,建成鄉村振興示范點61個。
■關鍵詞:民生福祉
5年來,東源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民生福祉得到大改善。
民生領域成績單:投入民生資金20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大病保險救助實現全覆蓋;鄉鎮敬老院新擴建1家、星級提升改造2家;縣福利院、縣流浪乞討救助中心完成升級改造;縣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婦女兒童之家等投入使用。
教育發展成績單:投入3.65億元,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21所,新增學位1萬個;改造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25所,完成學前教育“5080”攻堅任務。
衛生建設成績單:縣人民醫院新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等建成運營,新增床位1000多個;新(改)建村衛生站248間,鎮(村)衛生院(站)實現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文化建設成績單:新增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鎮(村)綜合文化站(中心)實現全覆蓋。
社會治理成績單: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有力有序有效應對省內外疫情;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平安東源、法治東源建設扎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圓滿收官;成功抵御2019年“6·10”“6·12”特大洪澇災害。
■關鍵詞:行政效能
5年來,東源縣政府堅持勤政務實,攻堅克難,擔當作為,政治、法治與廉政建設得到全面加強,行政效能有了大提高,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三大建設”成績單:辦理人大建議、議案201件,政協提案250件,辦結率均為100%;圓滿完成“七五”普法任務,完成縣、21個鄉鎮和153個示范村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工作站(室)建設;7個行政村獲評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辦理行政復議案件85件,清理審查規范性文件56件,主動公開政府信息2萬余條;壓減“三公”經費457萬元。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程建平
■組稿:記者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邱勁澤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制圖/制表: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