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加快培育跨越發展新動能 打造全面“融灣”“融深”新標桿

2021-12-10 15:10:00 來源:河源日報

d81887afd9e75b705dc929f5a90b4dfd_1210043_001_01_s.jpg

□ 在東源縣工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大樓掛牌成立的東源縣人才驛站,成為東源引才納智、信息發布、交流對接和成果轉化的基地與平臺。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325d911a5da1bd89f0ea364699bf1c96_1210043_001_02_s.jpg

□ 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在東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東源智電科技孵化器,成功孵化出一批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圖為孵化企業河源市憶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檢測車間。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8cb755e708c542f00ac40c78cf140ac3_1210043_001_03_s.jpg

□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河源富馬鍛造車間。東源鼓勵富馬、銘鐳等專注細化市場、具有獨特專長的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699df4ebf42d7a8f98cb919d1f63648c_1210043_001_04_s.jpg

□ 位于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核心區——順天鎮正在建設中的農業醫院。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b192dba666f4ada5c2314f940b31e8e4_1210043_001_05_s.jpg

□ 東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大灣區向北出省和向粵東方向的主要通道。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贛深高鐵是東源全面“融灣”“融深”的“大動脈”;“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則是東源深度拓展發展空間的重點與發力點。“大動脈”已暢通,揚帆正當時。東源將以贛深高鐵開通為契機,在基礎設施、開放平臺、產業合作、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等方面主動對標粵港澳大灣區,以最優環境贏得投資、贏得發展、贏得未來,促進大灣區產業轉移和擴張項目落地東源,加快培育跨越發展新動能,打造全面“融灣”“融深”新標桿。

【措施一】 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實現“硬聯通”

加快構建與“雙區”“水陸空鐵”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對接省“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全面對接深圳都市圈交通規劃以及惠州“豐”字交通主框架主體布局規劃;加快推進東江航道擴能升級;推動贛深高鐵河源北站及其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連通燈塔盆地農高區至河源北站,以及河源濱江新城區至河源東站;積極推進順天互通立交、長深高速熱水至埔前段改擴建工程,配合做好廣州至河源高鐵、河惠汕高速公路建設;加快謀劃東源支線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等項目,力促早日落地建設;圍繞“兩新一重”,謀劃建設一批重點交通項目,完成黃田東江大橋建設,推動國省道改造升級和“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造縣城到中心鎮、鄉鎮到高速公路出口30分鐘交通圈,暢通濱江新城區與市中心城區的“南北通道”,形成“十縱十五橫”城市骨架路網。

加快推進與“雙區”“水電氣網”相匹配公共基礎設施對接。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燈塔盆地農高區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現代化農業基地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小型農田水利等工程建設,提升灌溉能力;大力推進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爭取實現全覆蓋;全力支持電網“十四五”中低壓配電網建設,加快110千伏黃田、觀塘、木京變電站等項目建設;大力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和智能配電網建設升級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天然氣主干管道“縣縣通工程”,實現全縣重點工業鎮天然氣利用全覆蓋。持續推進大數據、5G、IPv6、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振興工程,推進百兆光網進農村,提升城鄉網絡覆蓋廣度。抓住“馳援粵東粵西粵北”專項融資、政府債券等政策機遇,在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能源水利、產業配套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

【措施二】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打造“軟環境”

對標對接機制體制。對標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推出一批原創性重點改革事項,提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一號工程”,對標市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著力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營商環境建設走在全市前列,打造與珠三角同等水平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扎實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改革,推動教育、文化、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對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建立產權保護協調工作機制,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推動法治建設保障服務融入大灣區建設,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完善營商環境監督機制,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工程建設項目“一鏈辦理”,推廣容缺受理、預批復制度,實現集成辦、極簡辦、全程幫辦代辦,真正讓企業一門心思抓發展、少跑路;深化“證照分離”“照后減證”全覆蓋試點改革,推動行政審批全面加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縣屬國有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縣域重大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完善投融資運營機制,推動國有企業實體化、市場化運作。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導各金融機構創新融資產品,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一鎮一改革”,建立鎮級負面清單,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形成更多可借鑒、可推廣的東源特色改革品牌。

【措施三】 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融入“大市場”

全力推進創新型縣建設。深度融入“雙區”和兩個合作區科創走廊,建立優化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加強科技創新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引進國家級創新研發平臺,引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級創新研發平臺在東源設立分支機構,加快建設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嶺南農業實驗室分中心、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燈塔盆地分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與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引進一批高新科技項目,建設一批創新孵化平臺,培育一批高價值專利和商標品牌。發揮縣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作用,推動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創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5家以上、省級研發機構10家以上。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科技經費投入,鼓勵富馬、銘鐳、鑫達、晟源永磁等專注細化市場、具有獨特專長的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實施“雁歸源”人才行動和“廣納英才·智匯東源”人才開發三年行動,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大力培育引進領軍人才、專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實現人才由“孔雀東南飛”向“春暖燕歸來”轉變,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主動融入增強服務能力。依托東源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主動對接“雙區”的農產品供給需求,完善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搭建企業產品展示與交易平臺,積極嵌入貿易便利化投資網絡鏈條,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高交會、進博會、海絲博覽會、加博會等系列展會開拓市場,主動聯合申辦全國性、區域性經濟論壇等活動,加快形成與“雙區”和兩個合作區深度對接的“大網絡”“大市場”,切實增強服務全國、全省“雙循環”能力,打造成為“雙區”“六子”(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水缸子、油瓶子和茶罐子)重要供應基地。

□ 策劃: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