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入選全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縣
“七個抓手”、“五個一”工作法、“三箭并發”高效推進“百千萬工程”
■一大批涉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的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在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形成了集聚效應。
■東源縣順天鎮金史村環境優美、干凈整潔。
■3月23日,東源縣2023年春季經貿活動在東源縣新材料產業園舉行,18個項目簽約、動工和投產,投資總額82億元。
■宜居宜業宜游的東源縣濱江新城已初具規模
核心提示
11月6日,全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召開。會上公布省“百千萬工程”首批22個典型縣(市、區)、110個典型鎮、1062個典型村(社區)名單。東源縣榜上有名,成為我市第一個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的縣(區)。
【思路篇】
“七個抓手”推進“百千萬工程”
東源縣是省內地域面積第二大縣,下轄21個鄉鎮258個行政村,又是我市經濟總量最大的縣。如何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特別是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有新作為新突破?這是擺在東源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綱舉則目張,思路決定出路。東源縣按照省、市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工作部署,在深入調研、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實施“百千萬工程”的路徑——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持“七個抓手”,奮力當好河源綠色崛起的主力軍。
“七個抓手”具體為: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在加快推動“產業興縣”上取得更為扎實的成效;堅決把“百千萬工程”作為頭號工程,在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取得更為扎實的成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加快建設農業強縣上取得更為扎實的成效;深入推進綠美東源生態建設,在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上取得更為扎實的成效;加快全域全面“融灣”“融深”,在服務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上取得更為扎實的成效;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在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取得更為扎實的成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在鞏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上取得更為扎實的成效。
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東源縣一方面堅持精準施策:一是多措并舉發展壯大工業經濟、推進現代化農業提質增效和做大做強商貿旅游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堅持分類指導、差異化發展,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深入實施“一鎮一策”,推動鎮域經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堅持從補交通基礎設施短板入手,圍繞補短板、強骨架、拓空間三個方面在全縣打響交通建設大會戰,加快推進20個交通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到2024年底前完成投資33億元,力爭形成建設一批、完工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梯次發展格局。
【機制篇】
“五個一”工作法高效推動落實
省“百千萬工程”指揮部明確要求,實施“百千萬工程”第一年重點任務是建機制、樹典型。東源縣堅持機制先行,在組建縣、鎮兩級“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的基礎上,創新出臺“五個一”工作機制,高效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強化“一盤棋”協調聯動。組建縣、鎮兩級“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完善工作架構,建立科學高效的指揮體系,結合實際,在對標對表市各專班設置基礎上,設置11個工作專班并進行實體化運作,高效推動各方面重點工作,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工作格局。
——明確“一體化”發展思路。按照“總體謀劃、分類推進”的原則,圍繞縣域高質量發展“進位”的主體定位,聚焦新型城鎮化、產業化示范區建設和鄉鎮“一鎮一主業、一村一特色”差異化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出臺系列配套保障政策,謀劃“一縣一圖一表一策”的縣域經濟基本情況圖集,更好統籌整合縣的優勢、鎮的特色、村的資源,提升縣域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
——抓好“一條龍”工作落實。以重點任務清單為抓手,明確“鄉鎮、部門報送提請—指揮辦分析研判—縣領導協調解決—指揮辦匯總辦理、反饋意見”的堵點難點解決問題閉環流程,建立督查督辦工作機制,實施動態管理、全程督導和對賬督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
——加強“一攬子”政策研究。認真研究上級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以集中輔導、政策匯編、資訊速遞等方式供全縣各級各部門參閱,指導制訂“一縣一策”配套方案,篩選梳理出有指導性的政策紅利,協助部門研究、轉化落地,加快解題破局。
——解決“一系列”熱點問題。發揮參謀輔政作用,圍繞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中心任務,深入開展調研,完成系列專題報告,剖析具體問題并提出決策意見,努力通過“小切口”撬動全縣“大變化”。
同時,東源縣結合“亮燈日”工作制度,縣委書記和縣長每周各抽出2個晚上,專題研究“百千萬工程”相關工作,將聽取“百千萬工程”情況匯報作為縣委常委會會議和縣政府常務會議固定議程,督導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開展“8+1”競標爭先活動,專門安排3000萬元資金,激勵企業、鎮村、部門和干部比學趕超、賽龍奪錦。
【措施篇】
“三箭并發”成績可圈可點
措施一:堅持創新路徑 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
發力縣域經濟,產業轉移是抓手。東源縣深入開展“園區建設提速年”行動,持續推動園區擴園、閑置低效用地整治工作,完成園區三期啟動區約900畝征地拆遷、500畝場地平整以及園區二期“商轉工”用地450畝的土地收儲和征地拆遷。
在“融灣”“融深”中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東源縣深化落實“一把手”抓招商機制,用活用巧駐點招商、以商招商、平臺招商等新模式,積極探索“飛地”“飛海”經濟,推動“反向飛地”平臺實體化運作,吸引了一大批頭部企業項目相繼落戶。今年7月,東源縣與對口幫扶單位深圳市鹽田區共建科技創新中心、客家青年深圳創業中心和海洋經濟合作試驗基地,創新探索“飛地”“飛海”模式,進一步打通與深圳市鹽田區之間的項目、人才、技術、創新資源雙向交流通道。今年以來,東源縣開展了招商路演、招商大會等系列活動8場次,引進億元以上優質工業項目16個,擬投資額82.5億元,達產后年產值132億元,形成了項目集中簽約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滾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東源縣有規上工業企業120家,初步形成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三大特色產業發展格局。當前,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支持的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和承接省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隨著系列政策的“落地”,園區發展引力與活力將持續增強,東源縣“3+2+N”(“3”是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材料和水經濟產業;“2”是指現代高效農業、生態旅游業;“N”是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產業)產業集群升級版正在加速構建。
措施二:堅持“一鎮一策” 推進美麗圩鎮示范創建
走進漳溪畬族鄉圩鎮,只見路邊的不少房子統一搭起了建筑架,工人時而涂抹墻壁,時而繪畫鳳凰圖案。
“目前,我們實行‘穿衣戴帽工程’,對150棟‘裸房’進行外墻裝修改造,已完成90棟,持續推進特色村寨建設。”漳溪畬族鄉相關負責人說,新建的民居將畬族元素符號與宜居房屋院落融為一體,盡顯畬鄉風情。
鄉鎮,不僅是串聯縣域和農村的關鍵節點,也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一環。東源縣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圩鎮秩序管控、基礎設施提標、服務功能提質、特色風貌提升、社會治理增效等圩鎮品質提升“六大行動”,推動實現城鄉生活垃圾治理一體化,全力開展美麗圩鎮示范創建,重點推動順天鎮、康禾鎮爭創美麗圩鎮省級示范樣板,推動全縣21個鄉鎮達到“宜居圩鎮”標準,5個鄉鎮達到“示范圩鎮”標準。東源縣按照“分類指導、差異化發展”的原則,圍繞鄉鎮不同定位制定差異化目標和支持政策,研究轉化落地路徑,先后出臺34項配套方案,推動全縣21個鄉鎮實現“一鎮一策”特色化發展。
目前,東源美麗圩鎮示范創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21個鄉鎮各出奇招,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特色,形成了你追我趕、勇爭先進的良好局面,一批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呼之欲出。
措施三:堅持“雙管齊下” 推動建設和美鄉村
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大大小小的庭院收拾得整整齊齊,形狀各異的“小菜園”“小花園”點綴其間,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順天鎮金史村在開展“清潔家庭”評選活動后,愛衛生、講文明的觀念猶如春風一般吹進了村民的心里,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村莊清潔行動的內生動力,村民觀念實現了從“不關事”到“分內事”的轉變。
金史村環境衛生和村民觀念的變化,是東源縣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村莊清潔新路徑與新模式的創新實踐和生動案例。
東源縣明晰“縣領導包鎮、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責任清單,建立起縣、鎮、村“三級書記”抓村莊清潔行動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群眾主體作用,深入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取得了“3個100%”的成績:基本實現了鄉鎮村莊保潔覆蓋面達100%,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全縣因地制宜打造美麗宜居村168個、特色精品村10個、干凈整潔村258個。今年3月,東源縣獲評“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是支撐與保障。東源縣堅持“雙管齊下”,在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的基礎上,致力發展鄉村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好戲連臺”:5月31日,東源縣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暨2023年農業招商大會舉行,28個農業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動工和竣工,總投資額超41億元; 8月11日,“錨定百千萬 鋪就共富路”東源縣“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農文旅招商推介會舉行,現場集中簽約項目14個,總投資額約5.03億元;9月16日,東源縣船塘鎮第八屆板栗文化節熱鬧上演,吸引了眾多商家、游客前來品嘗美食、商貿洽談……隨著這些產業項目的相繼建成,必將為東源縣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當前,東源縣正穩步推進建設絲苗米、茶葉、板栗、藍莓、生豬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致力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油瓶子”“水缸子”,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黃贊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彭冰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楊堅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