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從“點上開花”轉入“全面開花”
激活土地資源要素 賦能發展提質增效
■東源縣駱湖鎮小水村墾造水田項目實施完成后,通過集約土地創辦鹽東協作(駱湖鎮)共富農場。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東源縣順天鎮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激活了土地要素,引進企業建設美林油茶種植基地,富了村民,強了村集體經濟。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保護土地就是保國計民生。新中國成立75年來,東源縣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土地政策和系列法律法規,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東源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嚴格耕地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關于嚴格耕地保護的部署要求,在采取“長牙齒”硬措施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的同時,認真總結順天鎮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工作的經驗與做法,全面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從“點上開花”轉入到“全面開花”,最大限度激活土地資源要素,賦能“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提質增效。
【主要成效】
試點先行 全面推進
東源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始于2021年。當年9月,經國家自然資源部批準,東源縣順天鎮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工作,試點實施范圍涉及11個村,實施總面積為106.85 平方公里。
東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順天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工作,成立專門領導機構,落實工作經費,圍繞目標要求,研究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縣自然資源局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主動作為,強化指導和督導,確保了試點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進,有效激活土地資源要素,重塑了“三生”(生產、生態、生活)空間,為創建燈塔盆地農高區、順天鎮全域推進鄉村振興,特別是為項目、產業、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集約“騰出”了空間,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的活力與動能。
2023年新春伊始,省委作出了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戰略部署,并將之列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基于此,東源縣委、縣政府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把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作為助推“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積極謀劃,并在順天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的基礎上,全面總結工作經驗,堅持“高起點謀劃、全要素梳理、多渠道籌備”,為全縣有序推進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做好準備。
東源按照系統梳理謀劃—實地調研走訪—指導鄉鎮上報—篩選整合梳理—重點對接輔導的工作步驟,于2023年11月正式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12月全面鋪開縣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調研。今年1月,東源正式向市、省自然資源部門報送《2024年擬申報東源縣全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2月,組織對前期謀劃和上報項目進行分析,針對每個項目形成土地和資金兩本賬; 3月,形成《河源市東源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初步成果;5月,被省自然資源廳批準為探索“山上”換“山下”林耕布局優化試點,并按照“試點先行、全縣推廣”的思路于17日舉行順天鎮沙溪村耕地集中整治區林耕空間布局優化和整治提升項目(試點)動工儀式;9月上旬,《河源市東源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施方案》順利通過省自然資源廳審查批復同意實施,標志著東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已經從“點上開花”轉入到“全面開花”,必將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與新動能。
【總體目標】 打造粵北流域綜合整治典范
《方案》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充分銜接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按照“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治理”的思路,充分發揮東源的資源稟賦優勢,針對當前存在的各類空間沖突問題,通過科學騰挪空間推動布局優化,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和鄉村風貌提升,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把東源打造成為以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高端產業延伸和生態農業創新發展為核心,以百里東江畫卷和優質產業平臺建設為整治方向,“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 的粵北流域綜合整治典范。
《方案》對照“良田連片、村莊集中、 產業集聚、生態優美”愿景,錨定縣域內土地要素優化配置,計劃投資193.15億元(其中財政投資 44.42億元、政府專項債投資 11.63億元、社會資金 137.11億元)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230個(其中實施農用地整理類項目82個、建設用地整理類項目28個、生態保護修復類項目12個、鄉村風貌提升及歷史文化保護類項目10個、產業導入類項目71個、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27個)。預計項目實施后,全縣新增耕地面積超過1.5萬畝,騰退建設用地超過7500畝,低效用地提質改造面積不低于3.5平方公里,新建村級規模化產業園面積不低于3.5平方公里。
【總體布局】 因地制宜 整治五大分區
《方案》聚焦東源一湖、一茶、一田、一礦、一江資源稟賦,立足羅浮山脈、九連山脈及東江—新豐江山水地理格局,因地制宜劃定五大整治分區,以針對性謀劃整治項目,實現土地要素的效益最大化。針對項目地區現狀稟賦特色與存在問題,圍繞整治目標,結合項目需求,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留則留、宜整則整的原則,共劃定21 處整治區域。
——做活東江畫廊整治工程示范帶。涉及仙塘、義合、黃田、藍口、柳城5鎮部分村莊,以優化沿江景觀,加強駁岸生態修復,促進臨江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整治方向,重點實施各鎮沿東江生態修復工程及農文旅產業導入項目。
——做優“融灣”高質量發展區。涉及仙塘 1 鎮,以引導建設用地要素集聚、保障灣區優質高端產業導入為整治方向,重點謀劃低效用地再利用項目,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
——做強燈塔盆地城鄉融合創意發展區。涉及燈塔、順天等8鎮,以創建生態農業“接二連三”創新發展新高地為整治方向,重點實施農用地整理特別是耕地集中整治項目,及與農業相關的二、三產業導入項目。
——做實東部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涉及藍口、葉潭等8鎮,以打造山地小城鎮綠色集聚發展樣板為整治方向,重點實施特色產業項目及圩鎮功能優化提升,打造資源型經濟綠色發展樣板。
——做精萬綠湖生態價值實現區。涉及新回龍等4鎮,以建設灣區級“湖泊+”旅游目的地為整治方向,嚴守底線,有效整合建設用地要素,重點實施生態移民與文旅產業導入項目。
【重點任務】 優化配置 實現綠色崛起
《方案》針對東源縣域面積大、縣域內發展差異大、整體經濟體量小的實際特點,圍繞綠色崛起的建設用地要素保障,在縣域層面探索建立要素交易機制,將整治區域作為項目實施著力點,引導全縣要素優化配置,共同實現綠色崛起。全域土地整治工作重點完成以下三大任務:
——打造一批集中連片良田。整治規模約4.48萬畝。預計項目實施后,新增耕地面積15279.31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66萬畝,調整后新增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31.88畝,調整面積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0.60%,滿足調整規模不超過5%的要求。
——建設一片產業集聚平臺與品質集中村居。整治規模約4.54萬畝。預計項目實施后,引導形成集中建房區1122畝,騰退建設用地預計超過7500畝,能有效優化建設用地布局,促進村莊集中和產業聚集,達到建設用地整治后總量不增加的要求。
——營造一方客鄉優美生態。整治規模約4369畝。預計項目實施后,歷史遺留礦山騰退建設用地934畝,因地制宜修復為生態用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治理,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工作措施】 “五措并舉” 推動落地生效
《方案》從紙上落地,執行力是關鍵。東源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必須明確,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務必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凝心聚力,按照《方案》的目標任務、總體布局和工作要求,上下聯動,合力推進,助推“百千萬工程”落地生效,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要堅持從東源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項目實施、制度建設、整治模式和推進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出獨具東源特色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東源方案”和“東源模式”,以期為省內其他縣市提供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好經驗和好做法。
東源要求,各鄉鎮各有關職能部門要“五措并舉”,確保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有序有力高效推進,產生出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一是認真梳理項目。充分梳理本轄區、本行業的“山、水、林、田、礦、房、景”等資源要素,做到摸清底數、摸透實情,根據項目緊迫度、難易度、成熟度及項目類型進行分類,形成具體項目庫,進一步完善試點方案和做實項目前期工作,為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打牢基礎。二是明確工作目標。按照“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節點化”要求,認真對標目標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完成時限,提前做好任務規劃和責任分解,確保整治工作有序推進、走在前列。三是體現整治成果。結合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圍繞“增耕地、騰空間、優生態、提風貌、導產業、夯基礎、強活力”目標,全面謀劃分析項目,率先實施一批較為成熟的項目,充分激活土地空間,釋放發展活力。四是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專業人員力量配備,強化部門聯動,構建強有力的推進體系。工作專班要常態化下沉督促指導各鄉鎮各部門,確保工作高效高質推進。五是強化示范引領。因地制宜重點打造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示范項目,形成“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的示范片區。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黃贊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殷建平 楊柳 彭冰 修碩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