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雙江鎮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繪就“農文旅+”融合發展新畫卷
■雙江鎮萬綠松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葡萄園
■8 月25日,2024河源穿越萬綠湖(多彩雙江)30公里徒步和88公里騎行活動同步舉行。
雙江鎮西施柚種植基地
核心提示
雙江鎮地處東源縣西北部、萬綠湖北側,是東源縣的特色水果名鎮和魅力旅游小鎮。今年以來,雙江鎮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138”具體安排和縣委“1177”工作安排,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不斷夯實產業“家底”、壯大旅游“家業”、提質和美“家貌”、優化民生“家居”、涵養優良“家風”,全力打造“農文旅+”融合特色旅游名鎮,進一步擦亮“古道明珠、萬綠果鄉、養生勝地、多彩雙江”發展新名片。
延伸果鄉品牌優勢 夯實產業“家底”
產業興則鄉村興。特色水果產業是雙江鎮的支柱產業之一。雙江鎮堅持特色水果產業優先發展戰略,做大做強果鄉品牌,全力打造以“狀元瓜”為核心,西施柚、葡萄、沃柑等多品牌特色水果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努力實現“四季有瓜摘、日日有果采,回家有特產”,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雙江鎮突出資源優勢,聯合省農科院史亮亮博士團隊,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出資+村集體出地+農戶受益”多元主體聯結機制,聚焦技術創新、示范推廣、大棚種植、災害防治等多方面,試點打造10畝“狀元瓜”西瓜大棚標準化育苗栽培基地,示范推廣簡易大棚立體高效栽培模式,解決西瓜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和西瓜產業規模化“最初一公里”;成立瓜果協會,進一步規范西瓜行業產業標準、質量、宣傳、銷售渠道等事項,統一“萬綠果鄉”地理商標,同時通過舉辦水果推介會、高考送瓜、網絡直播帶貨等系列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全力擦亮萬綠果鄉品牌。目前“狀元瓜”已成為雙江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全鎮西瓜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產值超3000萬元。
同時,該鎮注重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以“引進來+走出去”形式加強下林米酒品牌推廣,通過“引進來”挖掘下林村酒文化,對接具備生產資質的酒企業落戶雙江,推動現有的10余家釀酒散戶、小作坊以技術入股方式組成新的利益聯結群體;另一方面通過“走出去”打響農業品牌,依托“雙江手信”制作,統一精美包裝標識,借助“互聯網+”推介優質農副產品平臺,開啟“農業+”產業融合的新探索,讓雙江優質農產品搭乘電商“快車”走出大山。
堅持文旅協同發展 壯大旅游“家業”
初冬時節,走進雙江鎮寨子村,映入眼簾的依然是藍天白云、碧水青山。慕名而來的游客興致勃勃地在半月湖景區、粵贛古驛道等地拍照打卡,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歷經多年打磨,雙江鎮成了市內外游客的熱門旅游目的地。
雙江鎮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有馬腰寨瀑布、菊石化石自然保護區、狀元祠堂、橋頭圩橋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客家古屋等人文古跡。該鎮立足“多樣化節慶、多元化活動、豐富化景點”的思路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串聯粵贛古驛道、半月湖、黃招強舊居等雙江特色人文旅游景點,深入挖掘雙江黃氏祭祖、醒獅巡街與千人宴等特色民俗的歷史淵源與傳承價值,不斷激活雙江歷史文脈特色的“一池春水”。今年以來,該鎮舉辦了第二屆“果鄉杯”籃球賽、2024河源穿越萬綠湖(多彩雙江)30公里徒步和88公里騎行活動、河源市戶外協會十周年慶典、農民趣味運動會、高陂村首屆外嫁女回娘家民俗文化慶典等系列農文旅活動,吸引3000余名外出鄉親、群眾共度節假良宵、近千名徒步與騎行愛好者齊聚雙江,把雙江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到運動健身浪潮中,再度提升雙江知名度,帶動梨花屋舍、古道灣、晴耕雨讀、山雨客棧等民宿及餐飲經濟發展,有效促成鎮域經濟提升正循環。同時,雙江鎮推出的“春夏秋冬”四季旅游路線、“三天兩晚瓜果特色精品線路”廣受游客歡迎。目前,該鎮年吸引游客2萬余人次,直接帶動集體經濟增收和村民致富,促進“人文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
聚焦環境整治提升 提質和美“家貌”
11月中旬,特意從香港趕回參加高陂村首屆外嫁女回娘家民俗文化慶典活動的黃淑裕看到昔日的崎嶇不平的小道已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一座座小洋房錯落有致,沿路的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讓她仿佛置身于美麗的田園畫卷中。她興奮地表示“家鄉的變化太大了,這次回來滿是驚喜”。
據了解,雙江鎮高陂村、下林村省級美麗家園項目共爭取到建設資金3600余萬元,對道路、農房風貌、村莊綠化、文化廣場周邊節點進行提升改造,村容村貌日新月異。
今年以來,雙江鎮圍繞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要求,聚焦打造“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美麗鄉村的目標導向,深入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繪就綠美鄉村“實景畫”。
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過程中,雙江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網格化”管理模式推動全鎮域人居環境治理精細化,累計組織鎮政府干部、各村“兩委”干部、志愿者共計600人次對圩鎮、各村居主干道等公共區域開展集中衛生整治45次。在深化綠美鄉村生態建設工作中,雙江鎮以“群眾可感可及”為目標,通過“我在雙江有棵樹”等系列活動,在各村主干道的“四邊”“五旁”和圩鎮入口、老虎頂公園、半月湖等群眾聚集地種植黃花風鈴木、鐵冬青、宮粉紫荊等觀賞性苗木共7905株,超額完成縣委下達的4121株的任務數,完成率達192%。同時,引導發動群眾在門前屋后植綠補綠,扎實推進“三美家庭”、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和“黨建引領齊參與,鎮靚村潔庭院美”專項行動,目前已累計建成“美麗庭院”517戶,打造高陂村、寨子村2條“庭院綠化示范點”。雙江鎮還統籌謀劃推進城鄉特色風貌帶建設,連片打造“萬綠藍”與“古道邊”兩條特色風貌帶,對全域12個村(居)進行統籌規劃,把水果產業、人文歷史遺跡、 民宿、景點“串珠成鏈”,形成共建共享、景觀風格與鄉村風貌協調統一的連片發展共同體,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民生“家居”
“灰帽白衣藍絲帶”房屋外立面提升樣板、干凈整潔的雙江集貿市場、生態綠美的老虎頂公園、雙江村碧綠的河畔驛道……這些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大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雙江鎮以補齊硬件短板建設為抓手,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建成雙江街鎮直街的美麗街道、干凈整潔的雙江集貿市場等,實現鎮文化站提級擴能,推動可視屏數字化安裝與雙江特色水果模型化展示,打造了集黨建書屋、鎮域文化宣傳、特色文旅咨詢講解、特色資源信息展覽與營銷推介、村民與游客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會客廳,全面完成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要求。同時,該鎮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大力開展路網提升建設,全力推進縣道174線雙江段改線工程、“綠美環縣路”省道253線雙江段提升工程和鎮內產業道路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全鎮交通區位優勢條件,更好地服務特色水果和民宿旅游等產業發展,緊密連接產業基地、旅游民宿、家庭農場,不斷延伸農業產業發展鏈條,助推農旅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該鎮穩步推進典型村培育建設,加快對寨子村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短板項目謀劃,并梳理30項工作內容,通過申請2024年駐鎮幫鎮扶村專項資金,同時聯合廣東開放大學規劃設計學院團隊,全方位完善村域國土空間集成規劃、總體規劃、產業品牌設計、文旅氛圍精品化設計等規劃編制工作,為推動寨子村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提供了資金、技術、人才等旅游支撐保障。還著重打造了雙江鎮新中心幼兒園,有效緩解鎮村幼兒“入園難”“入園遠”“入園貴”等痛點難點問題。
創新鄉村治理模式 涵養優良“家風”
今年以來,雙江鎮始終以安全發展為底線,持續構建“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通過開展“大治理”“細排查”“精整治”三大行動,實現零火情、零越級上訪目標。
安全生產重于泰山。雙江鎮時刻繃緊安全生產這根弦,切實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該鎮緊盯建筑施工、消防安全、道路交通、防溺水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完成全鎮燃氣、自建房排查整治任務。其中,在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攻堅”行動中,共出動1000余人次,檢查車輛5000余輛次,查處交通違法行為50余起。
在基層治理方面,該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鎮綜治中心建設為集信訪調處調解、法律援助、困難幫扶、民政救濟、司法救助、心理服務于一體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實現“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今年以來全鎮受理信訪案件共14宗,已辦結13宗,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90起,受理12345政務服務熱線投訴86宗,辦結率均為100%,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雙江鎮大力實施鄉風文明建設,推動橋頭村獲國級、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時還以雙江村為試點示范村莊,通過“村規民約+積分制”等“小舉措”的實施,以村規民約為抓手,把愛黨愛國、家庭美德、遵紀守法和移風易俗等作為積分評定重要依據,組建“駐鎮村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的3人評分小組,對全村所有村民按戶進行打分,根據村民的累計積分獎勵相應的兌換券,通過村規民約積分兌換物品的方式,激勵村民摒棄陋習、弘揚新風,爭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踐行者,全面助推鄉風“大文明”。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稿件統籌: 李成東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雷宇爍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吳金鴻 傅澤彪 彭冰 修碩 張雅竹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肖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