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江東新區

書寫暖心“民生答卷”

——江東新區抓惠民舉措落地,促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2021-03-15 10:28:53 來源:河源日報

■坐落在江東新區迎客大橋南側的深河人民醫院,建成投運后將有效提升江東新區和河源的醫療服務水平。

■2019年1月14日,江東新區“村村通公交”(市區—古竹專線)正式開通,基本實現了轄區所有達到通公交條件的行政村的公共交通全覆蓋。

■江東新區碧桂園學校一期已于2020年9月落成交付使用,目前正在進行二期建設。該學校的建設,有效緩解片區公辦學校學位緊張的局面。

■位于江東新區東環路東面的河源高級中學于201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該項目是江東新區成立以來先期建設的重大民生項目之一,也是我市首個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融資建設的項目。

核心提示

鮮明的民生底色,是幸福“心城”的最好注解。在關乎民生福祉的“考場”上,江東新區向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暖心的“答卷”:2020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較2016年翻了兩番、省學前教育“5080”攻堅計劃任務順利完成、先后建成東岸學校、碧桂園學校、園區小學等學校,增加優質義務教育學位2600個、衛生站“一村一站”實現全覆蓋、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連續4年排名全市第一……

近年來,新區教育、衛生、醫療等事業獲得發展和長足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一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扎實推進,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新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堅持財政資金優先投入教育,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需要。“十三五”時期,投入4.5億多元用于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學校提升改造、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設和新建學校,在校中小學生由16333人增加到26459人,增長61.7%;在園幼兒由4335人增加到5645人,增長7.7%。

公辦教育進一步優化。新區學前教育“5080”攻堅計劃任務如期完成,教育“創強”“推現”完成驗收,27所面上小學提升改造標準化學校順利完成,高標準新建碧桂園學校、東岸學校、園區小學、城東中心幼兒園、十里東岸紫悅幼兒園、鳳凰山幼兒園、鳳凰灣幼兒園、和平花園幼兒園,進一步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教育均衡化發展取得重大成效。

民辦教育進一步發展。通過加強民辦學校的辦學管理,引導和扶持轄區民辦學校內提質量、外塑品牌,新區民辦教育走在了全市前列。2016年,北大德愛附屬學校順利開辦。2019年,東華實驗學校順利開辦,并于2020年開設高中部。2020年,河源廣外學校順利實現搖號錄取七年級新生。

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小學教學質量檢測全面提升。中考成績穩步上升,考入重點高中人數增加了近5倍。高考成績不斷取得突破,本科上線率增加了13倍。多家單位、個人獲得市2020年度初中教學質量管理優勝獎、初中教學管理能手等獎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為加快推動江東新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在2020年下半年,新區黨委、管委會深入開展教育專題調研,科學謀劃制定“十四五”新區教育發展戰略。目前,新區正全力加快推進碧桂園學校二期、鳳凰臺學校、古竹實驗學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江東星河學校等項目建設,全面推動新區教育擴容提質,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織密基本民生保障網

為民生兜底 讓民心更暖

兜底保障,重在銜接。為做好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江東新區將審核認定的完全無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低保標準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截至目前,該區建檔立卡貧困戶601戶,共計1472人,其中低保貧困戶243戶,五保貧困戶208戶,全區無勞力貧困戶兜底率達100%。

救助兜底,精準為要。自2016年接管民政業務以來,新區不斷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年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對象保障標準,實現分類施保、應保盡保。2020年江東新區城鎮低保標準由去年702元/人·月提高到772元/人·月;農村低保標準由484元/人·月提高532元/人·月;城鄉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由1124元/人·月提高到1235元/人·月;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分別由去年的1980元/人·年和2640元/人·年提高到了2100元/人·年和2820元/人·年。新區散居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調整為1450元/人·月,超過省定1110元/人·月最低養育標準。

兜穩兜牢,重在長效。為確保特困供養人員“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江東新區建立了特困供養人員照料護理制度,確定照料護理人,簽訂照料護理協議,對符合條件的特困供養人員發放照料護理補貼。其中,全自理的特困供養人員月人均護理標準71元;半自理的特困供養人員月人均護理標準564元;全護理的特困供養人員月人均護理標準987元。此舉切實保障了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權益。

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形成“15分鐘醫療服務圈”

自2015年5月接管衛生健康事務以來,江東新區積極順應衛生健康改革新形勢,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如今,新區基本醫療服務保障能力逐年增強,轄區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完備的衛生服務網點和強大的醫療隊伍,支撐起新區“15分鐘醫療服務圈”。截至目前,新區共有各類醫療機構58間。其中鎮級衛生院2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間,村衛生站36間,個體診所18間,校醫室1間。截至2020年12月,新區擁有執業助理(含以上)醫師102人,從事公共衛生工作人員79人,注冊護士120人,床位數199張,全科醫師41名。

以坐落在迎客大橋南側的河源市深河人民醫院為例,該院是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的重點民生工程,也是深圳對口幫扶河源以來投入最大的單體項目,總投資16億元,項目占地面積12.9萬平方米,建設規模為800張床位,重點發展腫瘤、兒科、呼吸、神經外科、心血管等專科。該院正式投入使用后,將成為粵北醫療中心,對提高全市醫療服務水平、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完善片區醫療設施配套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江東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走在全市前列,人均基本公衛服務補助經費標準從2016年45元提高到2020年74元。“家庭醫生”簽約率近80%,高出廣東省簽約目標10%;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率、體檢率和建檔率均實現100%,居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2016-2019年期間,新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連續4年在全市項目績效考核中排名第一,也成為我市該項考核唯一一個實現“四連冠”和考核分數達到90分以上的縣(區)。

全民有醫保 健康有保障

醫療保障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制度安排,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建立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合理籌資、穩健運行是醫療保障制度可持續的基本保證。新區自2019年10月整合組建醫療保障職能以來,2020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征繳目標人數77500人,參保繳費人數74071人,完成目標人群參繳率96%;2021年度完成了市下達給新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征繳任務(75300人),實際參保繳費人數77326人,目標任務完成率103%。實現人人享有醫療保險。

以基本醫療保險為核心,商業保險補充,醫療救助托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模式,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保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防止因病致貧、返貧,江東新區扎實開展困難群體醫療救助工作。對困難群眾醫保報銷外的醫療費用不低于80%的比例給予救助。2020年共救助4364人次,救助金達167.59萬元,實現應救盡救;對特困供養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重度殘疾人、優撫對象資助參加2020年度和2021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000人,資助金額132.55萬元,實現應保盡保。

為進一步加強醫療救助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費用結算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醫療保障制度的綜合效能,最大限度減輕困難群眾醫療費用負擔,使用醫保支付是保障群眾獲得優質醫藥服務、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關鍵。2019年6月,實現市域內醫療救助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救助同步結算的一站式服務以來,江東新區群眾住院就醫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扶貧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服務。對于精準扶貧對象、重點醫療救助對象可直接享受醫療救助結算,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就醫報銷服務,最大限度減輕貧困群眾就醫墊資壓力和費用負擔。電子醫保卡的應用比原始的持卡刷卡消費更便捷更高效。2020年5月醫保電子設備鋪設完成,在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群眾只需憑醫保電子憑證碼就可以就醫、購藥,讓群眾緊跟互聯網發展的腳步,真正實現“購藥不帶卡,只需醫保碼”。

■文/本報記者 雷宇爍 張平 特約記者 俞俊翔 通訊員 陳敏

圖/本報記者 黃世軍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