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深”創業地 “融灣”后花園
連平縣積極融入“雙區”建設,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連平縣已構建了“三縱一橫”高速公路網,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高速公路路網最完善、里程最長的縣區之一。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連平忠信吊燈習俗與踩龍民俗活動。連平依托豐富的非遺文化,推動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本報記者 楊堅 攝
■廣東維敏特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生產熱敏紙。 本報記者 孫紅 攝
■連平縣擁有“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森林、一流的水質”,備受游客青睞。 梁煥新 攝
核心提示
全域全面“融灣”“融深”,是連平實現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也是連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潮涌大灣區,風勁好揚帆。近年來,連平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在“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疊加效應加速釋放的歷史機遇上,緊緊把握大局大勢、堅定信心決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軟硬聯通,加強產業協同發展,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在建設幸福和諧美麗連平的新征程上乘風破浪、砥礪前行。
放眼連平大地,“融灣”“融深”漸入佳境,昔日山區成為投資熱土,生態經濟方興未艾……這一座崛起之城,正煥發出強大的發展生機與活力。
【“軟硬”聯通】拓展發展空間,拉近與粵港澳大灣區距離
“融灣”“融深”,交通先行。近年來,連平縣深入實施交通建設大會戰,持續擴大交通戰果,扎實謀劃“南接珠三角、北連大內陸”的粵東北交通樞紐,不斷完善交通路網,解決老百姓“出行難”問題。先后完成了大廣、汕昆、武深高速公路,加上原有的粵贛高速公路,已構建了“三縱一橫”高速公路網,成為粵東西北高速公路路網最完善、里程最長的縣區之一。目前正全力推動贛廣高鐵、廈昆高鐵河源(龍川)至韶關段、韶河汕鐵路、連(平)平(遠)武(平)高速公路項目、通用機場等規劃建設。如今,連平已成為北接大內陸、南連珠三角的交通樞紐,真正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如果說高速公路網絡是融入大灣區的交通“主動脈”,那么縣域交通網絡就是“毛細血管”。近年來,連平縣還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通鎮、村交通的“毛細血管”。累計完成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改造超過180公里,新建農村公路超過 220公里。農村公路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到“暢”,“四好農村路”成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群眾出行品質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外聯內通”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連平以“路網”打開振興新局面,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硬聯通水平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連平還從“軟環境”著手,聚焦制度共通,全力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同等水平的營商環境,推動營商環境提檔升級。
“今天來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想著怎么也得好幾天才能辦下來,沒想到取了一個號,去一個窗口,來一次就辦好了,效率非常高。”近日,辦事群眾吳先生到連平縣政務服務中心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業務,在體驗了“一件事一次辦”后,為該中心政務服務的簡化和高效點贊。
這溫馨的一幕,是連平縣全面深化政務服務改革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連平縣縱深推進“放管服”工作,深入推進“一件事一次辦”集成式改革,將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的“一攬子事”整合為“一件事”,實現關聯事項一次辦理、集成辦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目前,連平縣圍繞出生、居住、就業、創業等高頻民生主題,推出了41個“一件事”服務事項。
“以企業開辦為例,以往辦事人需提交14份材料,跑5個部門,遍歷14個環節,全程辦事耗時5天左右。如今,辦事人只需在線上線下進行1次申請,提交3份材料,在0.5個工作日內即可全流程辦結。”連平縣政數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一件事”改革以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減跑動為著力點,推動申報材料壓縮91%,辦理時限壓縮90%,極大減輕了辦事難度,降低了時間成本。
在“一件事一次辦”改革中,為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連平縣還拓展了粵省事、廣東省政務服務網一件事專區、河源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連平縣政務服務中心線下綜合窗口等多種辦事渠道,構建全方位、多功能的政務服務體系,實現了線上線下、“多端”融合的智慧政務服務模式,使連平政務服務像“網購”一樣方便,讓群眾、企業辦事更便捷更舒心。
為助推辦事標準和服務質效與珠三角地區全面接軌,今年10月,連平縣還與深圳市南山區聯合印發《南山區與連平縣營商環境幫扶實施方案》,推動1724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中心“一門式”進駐率達85.5%,實現省內市場主體遷移一次申請、聯網通辦,助推全縣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產業共建】探索“雙向飛地”經濟,推動兩地共建共享共贏
日前,走進廣東維敏特科技有限公司熱敏紙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快速運轉,工人們熟練地操作機器,分揀、包裝、裝箱……目之所及,一派繁忙景象。
維敏特科技有限公司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熱敏紙研發、生產集團,主營業務是涂布生產、銷售熱敏紙和特種熱敏紙,產品主要應用于電商、商場收銀、物流倉儲、銀行等領域。
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市場需求量大,公司發展迅速,但也受到發展空間掣肘,“得知南山與連平縣推進共建產業園,我們決定落戶于此。相比原先的廠房,這里增加了數萬平方米空間,讓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大力生產發展。” 2020年,廣東維敏特科技有限公司進駐南山(連平)共建產業園。落子連平后,在南山、連平兩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該公司得到了迅速成長,年營收數億元,并于今年新增一條生產線。
廣東維敏特科技有限公司的迅速發展,是南山、連平兩地在對口幫扶協作、產業有序轉移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生動例子。自2016年第三輪全面對口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兩地緊緊圍繞共建產業園這一脫貧攻堅重點領域,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探索“政府引導、優勢互補、政策疊加、園區共建”的跨區域合作模式,在連平生態工業園內劃出25萬平方米用地,由南山區負責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合力打造南山(連平)產業共建示范園,實現兩地利益共享。在兩地的通力協作下,打造了可復制的共建產業園“樣板間”,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通過兩地政策優惠疊加的優勢,南山可引導部分有產業轉移需求的企業落戶連平,緩解南山轄區內產業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時,連平縣通過企業進駐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產能獲得稅收。截至目前,共建產業園三期項目均已實現全面交付和全部入駐企業投產,引進深圳企業9家。
產業協同需要雙向奔赴,在探索產業共建的路上,南連兩地從未停止創新步伐。今年,連平因勢而謀、大膽創新,與南山區共探“反向飛地”,在深圳南山區創建連平(南山)產業科技孵化中心,開啟和南山區雙向奔赴、共創共贏的“反向飛地”模式,兩地由此實現了從“單向飛地”向“雙向飛地”的轉變。
該中心是宣傳推廣連平產業、企業、特色產品的展示中心及招商引資、對接項目的平臺窗口。連平企業可借助平臺窗口,充分利用南山區的人才、區位、資金等優勢,從而解決連平本地企業整合創新資源能力弱、推進科技創新成本高等問題,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該中心也將進一步推動“前店后廠”“總部+基地”“研發+生產”“創新+孵化”產業合作模式,助推連平主動對接服務“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臺建設,引進更多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項目落戶連平(南山)產業科技孵化中心,建設專業孵化器和研發中心,提升連平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引進培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搭建綜合轉化平臺,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連平產業園區。
越來越多企業看好連平、落戶連平。當前,連平也進一步揚優勢、補短板、增后勁,以產業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發展生態工業園、城東產業園、隆街物流園、花生產業園、鷹嘴蜜桃產業園、水經濟產業園等六大產業平臺,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做足空間,促進特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
【生態共享】 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旅游業迎來發展春天
生態環境是連平最寶貴、最獨特的資源,也是其“融灣”“融深”的優勢所在。
連平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東江、北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廣東省北部重要生態屏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近年來,連平全面開展藍天保衛戰、碧水保優戰、凈土保衛戰,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全省前列,7個斷面水質監測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達標率為100%。深入推進“六大行動”,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任務為9.9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98%。
得益于對生態保護這一紅線的堅守,旅游業作為與生態息息相關的產業,在連平也迎來發展的春天。
連平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功能定位,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規劃建設,即以縣城為核心,形成“一核心四片區”的空間規劃,著力打造“九十百千萬”五條“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帶,這些片區包括九連山脈的隆街田源片區、十里花燈的忠信片區、百里席水畫廊的內莞片區、千年禪修的陂頭片區和萬畝桃園的上坪片區,旨在全面提升縣城旅游功能,加快串珠成鏈,形成全域旅游的發展格局。
今年以來,連平全力做好旅游推介工作,依托萬畝桃園、忠信花燈、非遺文化、土特產等文旅和現代農業產業資源,舉辦了“桃花節”“蜜桃節”“花生節”“忠信吊燈習俗活動”等系列活動,吸引一大批粵港澳大灣區游客前來游玩,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今年1月至10月,全縣旅游接待總人數184.43萬人次,同比增長920%;旅游總收入6.31億元,同比增長291%。
連平這座“生態之城”,正依托一流的水質、一流的森林、一流的空氣,逐漸成為備受游客青睞的出游熱門打卡地,越來越多粵港澳大灣區市民向往的“后花園”。
■組稿:本報記者 劉永菲 特約記者 黃新 通訊員 張啟鑒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