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對今年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 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局
奮力譜寫美麗龍川新篇章
■蓬勃發展的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1月31日,龍川召開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對今年工作進行部署安排,明確了工作要求、路線圖和任務清單,吹響了奮斗新征程、建設美麗龍川新篇章集結號。
龍川縣委全會提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把龍川工作放在全國全省全市發展大局中去把握,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奮力譜寫美麗龍川新篇章,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工作總要求
奮力推動“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
全面開啟“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局
2021年,龍川工作總體要求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會和市委七屆十一次、十二次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 “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舉全縣之力“融深”“融灣”,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兩個龍川”(生態龍川和現代龍川)“兩個示范縣”〔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縣和美麗中國(龍川)示范縣〕建設,奮力譜寫美麗龍川新篇章,確保“十四五”全面開啟新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政治組織保證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
龍川縣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持之以恒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抓政治,堅決筑牢意識形態安全“護城河”“防火墻”,持續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馳而不息正風肅紀反腐,為加快建設“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龍川縣將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在踐行“兩個維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涵養良好政治生態上下功夫,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辦好龍川的事。
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將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加快推動“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全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奮力譜寫美麗龍川新篇章。
任務清單
關鍵詞:“融深”“融灣”
加快構建基礎設施“硬聯通”。按照“一機場一航道五高速七鐵路”規劃,強化龍川在大灣區東北部的交通樞紐功能,拉近與“雙區”城市的時空距離。重點保障贛深高鐵(龍川段)及龍川西站如期建成通車、投入使用,加快推動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公路建設,統籌推進龍韶高鐵、龍韶鐵路、龍汕鐵路、連梅高速公路等規劃建設。進一步加強國縣鄉道路升級、東江航道擴能升級,推進通用機場及航空產業園、無水港、物流園的規劃建設。
健全完善體制機制“軟聯通”。加快推進與“雙區”規劃銜接、體制銜接,建立健全跨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產業合作協調機制,探索建立區域互動、優勢互補的改革聯運機制。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緊密對接“雙區”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推動跨部門全鏈條“一件事”集成改革。加強重點領域集成改革,以深化改革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鞏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果,打造審批“高速公路”。深化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建立“1+3+N”重大項目聯動機制。深化市場監管綜合改革,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暢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關鍵詞:創新發展
強化與“雙區”協同創新。深入推進與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孵化平臺共建、科技企業孵化服務對接合作,主動承接“雙區”創新創業資源,全力打造“雙區”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快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孵化鏈條。聚集公共安全、生態環境、智慧城市、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推動與“雙區”共性技術成果的開放共享和轉化應用。推動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雙區”更多創新成果在龍川縣轉化和產業化。
切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重點科技企業掛鉤聯系制度和高新技術企業規模激勵機制,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落實首臺首套、研發減稅降費等普惠政策,引進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加強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建設,重點推進金屬實驗室及土建實驗室、核級焊培中心、綠色建筑創新院等創新平臺建設。
大力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落實省高技能人才振興、職業教育提升、南粵工匠培養等計劃和人才知識技能提升工程,鼓勵“雙區”高校、科研院所通過“人才+項目”等方式,加快培育支撐龍川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關鍵詞:現代產業體系
龍川將以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創建省級高新區為契機,加快建設龍頭帶動、多點支撐、各具特色的產業平臺,形成與“雙區”有機聯系、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
統籌推進補短板鍛長板。引進培育一批“鏈主”企業、生態主導型企業,推動重點產業向產業鏈終端和價值鏈高端邁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鏈,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龍川制造”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組建“5G+工業互聯網”產業聯合體,打造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平臺。加快“一園四小區”一體化發展,推動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申報先進材料特色產業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將其打造成為“雙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加強與深圳寶安的對口幫扶及產業共建,引進“外溢”優質企業落戶園區。加快園區配套設施建設,高效率推進泰嵋新城建設。
大力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積極承接“雙區”產業外溢資源,大力引進先進制造業,全產業鏈條承接大灣區產業集群,健全“以建筑工業化為引領,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格局。
關鍵詞:“三區三城”
依托G205線龍川縣城段北移和高鐵西站等項目,進一步拉大城市骨架,優化提升空間和功能布局,推進“三區三城”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現代物流產業園區、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高鐵新城、幸福新城、泰嵋新城〕建設,全力打造魅力山水美城、歷史文化名城和河源次區域中心。
系統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按照“三區三城”發展思路,科學劃分城市功能區,增強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謀劃建設面積超100平方公里、容納50萬人口的大縣城。做好城市提質工程,推進老城區市政升級改造和公共設施完善,開展城市“六亂”整治,強化土地儲備管理,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現代化城市。
高標準推進雙城建設。高標準推進高鐵新城建設,將其打造成為龍川融入“雙區”門戶樞紐,推進高鐵經濟、文旅產業發展。高質量推進幸福新城建設,加快鐵路綜合物流園等商貿物流項目建設,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在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樞紐節點。
關鍵詞:美麗龍川
生態是龍川發展的最大底氣和資本。龍川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堅決守護好綠色生態屏障的同時,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新增長極,奮力譜寫生態和現代相得益彰的美麗龍川新篇章。
系統做好“六水”“六林”文章。系統謀劃做好水系、水運、水能、水資源、水產業、水環境等“六水”文章,重點抓好黎咀和龍母礦泉、佗城溫泉、楓樹壩水庫等水資源開發,做大做強水業品牌。加快做好儲備林、經濟林、碳匯林、林產品、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六林”文章,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生態畜牧、食用菌、油茶等產業,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讓青山變成富民強縣的“綠色銀行”。
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精細化管控大氣環境,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守護好青山綠水。
大力發展更高質量的生態農業。大力推動綠色工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建筑、節能環保、新材料等一批綠色產業。充分發揮古色、紅色、綠色疊加優勢,打造佗城、霍山等旅游品牌,發展一批鄉村旅游項目,全力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有效治理改善城鄉生活環境。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把“人、產、城”深度融合作為城市生態建設的核心。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推進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環境不超載、底線不突破。
關鍵詞:鄉村振興
龍川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堅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以更有力舉措、匯聚更強大力量推進鄉村振興。
高水平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打造“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村產業體系,重點發展油茶、茶葉、水稻、果蔬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進一步提高產業集聚能力,有效推動龍川優質農產品對接“雙區”大市場。
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實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優化鄉村規劃編制,實施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工程,推動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加快“碧道”和“四小園”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推進鄉村文化建設。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政策,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創新幫扶機制,建立組團式、造血式、共贏式幫扶新機制,進一步提升貧困村發展水平,從幫扶脫貧向幫扶全面振興、從實現全面小康向邁向現代化轉變。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做大做強縣域主導產業,做優縣域副中心麻布崗和佗城等6個重點鎮,輻射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堅持打好違法建設治理攻堅仗,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城鄉更好融合發展。
關鍵詞:
促消費 擴投資 穩外貿
龍川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著力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良性循環,加快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從供需兩端發力挖掘消費潛力點。搶抓省布局消費節點縣、建設特色商圈等消費聚集區的契機,培育一批消費增長點;充分發揮龍川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作用,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推動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引導傳統批發零食和現代物流融合發展。
搶抓機遇拓展優化有效投資空間。聚集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謀劃一批補短板的重大項目,建設一批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項目和重點工程。落實“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用好用活國家政策,在有效保障項目建設的同時加快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全力以赴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深入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支持企業通過廣交會等平臺,打通融入“雙區”“買賣全球”的雙向貿易通道。加強企業服務,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市對外貿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租金減免等優惠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關鍵詞:文明城市
龍川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辦好社會民生事業,推進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加快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深入推進文化強縣。全面實施精神文明建設提質工程,發揚“蘇區精神+特區精神”的新時代龍川精神,全力推動新一輪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保障改善民生水平。穩步提升教育質量,實施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十大工程”,擴大公辦和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大力實施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工程,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加快一批學校改造升級。加快推進縣田家炳中學外遷、縣技工學校改造和農村“兩類”學校改善提質等。深入實施“健康龍川”行動,加快推進縣人民醫院新院、縣第三人民醫院等項目建設,推進緊密型醫共體總醫院建設,切實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醫保支付改革,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強化對特殊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努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提升創業就業質量。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重點培育工程,以技能提升促進穩定就業。精準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眾就業創業。
關鍵詞:平安法治
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龍川法治龍川。
提升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糧食、能源、食品藥品、重要基礎設施、戰略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等安全生命線;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化解處置;提升災害防御和應急救援能力,持續推進綜合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和應急體系建設;毫不松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鞏固防控成果。
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完善掃黑除惡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持續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本版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