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大力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穩就業促增收
興旺產業讓農民生活更富裕
■養鴿子讓劉顯先找到了人生方向,看到了希望。
■王壽林靠“玩”淘寶直播賣貨,變成“網紅”。蘇勇軍 攝
■李偉雄一直相信,在黨的好政策下,哪怕身殘但只要勤快,生活依舊會美好。
■深圳市東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駐村工作隊隊長賴裕青與李軍輝(左)一起查看肉雞的生長情況。
■貧困戶鄒輝強搬進在縣城買了新房子,變成“城里人”。
■發展特色養殖,盧紅找到了打開致富之門的鑰匙。
核心提示
奮力拔窮根,山鄉已巨變。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龍川縣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要求,著力抓好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并取得顯著成效。
5年來,廣大貧困戶在幫扶干部的激勵下發憤圖強,全部順利實現脫貧,實現了有質量的脫貧摘帽,奔跑出脫貧攻堅的龍川速度、龍川風采,書寫了脫貧攻堅的龍川答卷。經過5年幫扶,全縣貧困戶9649戶26257人全部實現脫貧,70個省定貧困村出列,貧困戶和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龍川縣積極用好產業幫扶資金,大力發展符合市場規律、符合群眾期盼、可持續發展的扶貧產業,把因產業薄弱導致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短板補起來,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進龍頭企業、成立合作社,發展特色農業扶貧產業,打造了一批特色產業項目,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發展格局。產業興旺,村民實現就近就業,或是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部分村民則成為農場主、民宿開發人,實現穩定增收,生活變得更富裕。
產業興,財富增。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一。本文選取龍川縣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的致富帶頭人的脫貧奔康故事,展現“產業興旺”下農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養鴿專業戶劉顯先:
特色養殖讓他充滿希望
3月20日清早,劉顯先如同往常一樣,給鴿籠進行清理和消毒。“要想鴿子養得好,鴿籠的清理和消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鴿籠環境衛生好了,鴿子才不容易生病。”劉顯先解釋道。
劉顯先是龍川縣赤光鎮潭芬村人。作為一名單親爸爸,他一個人撫養孩子,日子過得很辛苦。2014年,他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他引進了6對種鴿,目前發展到了280多對。
劉顯先之前沒有養過鴿子,害怕貿然養殖賠了本。了解到劉顯先的顧慮后,扶貧干部請來技術人員上門傳授技術,還幫助他聯系銷路,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為盡快掌握養鴿技術,他從零開始,利用閑暇時間主動查找資料學習,并向養殖專業戶請教經驗。
每天早上喂食前,劉顯先都會對鴿籠進行清理和消毒。“給鴿子喂的都是自家種的玉米和麥子,養出來的鴿子肉質鮮甜。”憑著勤奮好學,目前,他掌握了鴿子喂養及日常防疫技術,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從無一技之長的貧困戶變成了養鴿“達人”。
去年,劉顯先養殖鴿子,再加種植油茶等其他收入,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在家里養鴿子既能照顧小孩,又能輕松掙錢。鴿子的銷售市場比較好,我對養鴿子的信心很足,下一步我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劉顯先說。
從一個依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貧困戶,到有一套養殖技術的養鴿專業戶,劉顯先表示,他最感謝的是黨的好政策——精準扶貧,派出了得力的駐村干部,合力把他扶上了特色養殖之路,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樹立了信心,對以后的路也充滿了希望。
“玩”淘寶直播賣貨王壽林:
致富不忘宣傳家鄉農產品
2020年8月7日,中央電視臺《喜上加喜》到龍川錄制的節目在CCTV3播出。看過該期節目的人應該對節目開頭大聲用正宗麻布崗口音說廣告詞的王壽林有印象。其實,他還有一個名字,叫“笑笑林”,曾是麻布崗鎮壯士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笑笑林”在麻布崗周邊是個小有名氣的“網紅”,很多人認識他,很多人看過他拍的搞笑小視頻和公益小視頻,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家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以前,“笑笑林”在深圳務工,收入尚可,足以維持家庭日常開支。2014年,年老的父親因病致殘需要人照顧,他辭了工回到壯士村。同年9月,他的女兒出生了,然而新生命帶來的喜悅卻是短暫的,女兒查出患有遺傳性心臟病,為救治孩子,“笑笑林”夫婦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不少外債。2016年,“笑笑林”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笑笑林”是一個“80后”,他內心有想法,有上進心,他“玩”抖音,“玩”淘寶直播賣貨,還干過跑腿業務。在他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幫扶支持下,2019年底,“笑笑林”應龍川縣山歌劇團邀請參加了2020年龍川縣文藝聯歡春節晚會。今年,他還參與了龍川“送戲下鄉”巡回演出,他用正宗的麻布崗口音說著身邊的人和事,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少歡樂。
“現在我和妻子兩個人每個月收入加起來有五六千元,女兒看病有醫療保險可以報銷大部分,病情也穩定下來了。留在家里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能照顧家庭,感覺挺好的。今后我會繼續努力,嘗試為家鄉的農產品搞搞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我,也認識壯士村。”王壽林說。
身殘志堅李偉雄:
昔日貧困戶開店當老板
近日,記者走進李偉雄在龍川縣細坳鎮圩鎮開的小店時,他正在給前來購買菜種的村民講解相關的技術要領。
看著李偉雄自信滿滿的笑容,很難想象他是一名殘疾人士,而且還曾是細坳半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不僅在圩鎮開店當上了老板,還是遠近聞名的獸醫。
1994年,初中畢業的李偉雄外出務工,因為肯干和頭腦聰明,得到工廠老板的器重。不幸的是,一次隨同事出車發生了交通事故,他失去一條腿。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沉。受傷殘疾后,他回到家里又自費去讀了中專。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他苦學養殖技術。畢業后,他曾在一家大型養殖公司擔任過廠長的職務。結婚成家后,他覺得常年在外飄泊不是辦法,決定回家鄉發展。
回到家鄉,他撿起自己的技術專長,成為一名獸醫。由于他身有殘疾,2015年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地鎮、村干部及扶貧干部給他家落實了教育扶貧、殘疾人補助等扶貧政策,為他家緩解了不小的經濟壓力。
有了幫扶干部的支持,李偉雄和妻子更加努力掙錢,眼看著孩子們越來越大,需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李偉雄決定改變,于是和妻子在圩鎮開了一家小店,銷售菜種等農資產品,當起了小老板。
李偉雄的妻子高興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終于不用再過風吹日曬的日子,在圩鎮人流量大的地方開了這家小店,生活有了著落,還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
“養雞大王”李軍輝:
從衣食無著到產業致富帶頭人
近日,記者在龍川縣鐵場鎮周塘村見到李軍輝時,他剛與家人一起開著小汽車從鎮上購物回來。坐在嶄新的茶幾前,他悠閑地給記者泡著剛買的茶葉。
幾年前,這些是李軍輝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這個40多歲的莊稼漢,曾是村里人避之不及的“二流子”。妻子無法忍受貧困,選擇離婚,更是給了他沉重一擊。直到國家實施精準扶貧,他的人生迎來了光明。現在他是一個擁有兩輛汽車和兩家養雞場的“養雞大王”。
一切還得從扶貧干部來了說起。2014年,深圳市東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對口幫扶周塘村。扶貧工作隊了解到李軍輝的情況后,從思想上著手,耐心地跟他講政策、講實例,通過慰問、勸導及免費發放雞苗并承諾回購等措施激勵他。
就這樣,李軍輝的思想慢慢轉變。他租用村里的荒地種植了5畝百香果,精心打理后收成喜人,以7元一斤的市場價交由深圳市東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負責推銷,第一年收入近2萬元。“我生平第一次‘有錢’了!”李軍輝當時激動得無以言表。
“有錢了”的李軍輝慢慢變了,剪了頭發、理了胡須、添置了干凈的衣服,不再像以前見了誰都躲。變化更大的是,他每天起早貪黑,養雞、種果、開墾魚塘,忙得不亦樂乎。他逐漸擺脫貧困,住進了新房。在2017年村民小組選舉會議上,李軍輝作為村里的脫貧典型被村民選為村民小組組長。
2018年3月,李軍輝又爭取到周塘村14戶貧困戶的15.7萬元扶貧資金投資入股,作為養雞場項目的啟動資金,讓昔日的“懶漢”變成了“產業致富帶頭人”。據悉,養雞場5年內預計可帶動14戶貧困戶戶均拿到分紅返本4.71萬元。
2019年初,深圳市東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籌資22萬元,支持李軍輝修建第二家養雞場,擴大養雞規模,年產值提升至144萬元。據悉,該項目的所有投資回報將用于46戶貧困戶直接增收。在收獲事業的同時,李軍輝又組建了新家庭。對于未來,他充滿了信心和干勁。
養牛專業戶鄒輝強:
變成“城里人”不忘黨的好政策
近日,記者見到龍川縣豐稔鎮禮堂村村民鄒輝強時,他穿著一件新襯衣,自信地走在路上。很難想象,他曾是禮堂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實現脫貧的他,在龍川縣城買了新房,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回想起早年的艱苦生活,鄒輝強至今記憶猶新。結婚后,他一直與岳父岳母一起生活。由于兩位老人均患有重病,常年需要住院治療,再加上孩子的開支,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靠在縣城打散工和在家務農,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
2014年,鄒輝強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后,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對口幫扶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扶貧干部的幫扶下,他家基本生活問題已解決,日子也一天天變好。但他知道,長期依靠幫扶不是辦法,只有努力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實現小康夢。于是,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他開始養牛,變成了養牛專業戶。其間,扶貧干部還為他兩個孩子讀書申請教育資助和合作醫療資助。去年,他的兩個兒子都順利學到一技之長,走入社會找到穩定工作。
壓在身上的擔子輕了,收入多了,鄒輝強也想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于是他和妻子商量,把養大的牛和羊賣掉,再加上多年的積蓄在縣城買房定居,新家三室兩廳,去年底裝修完成,家具家電一應俱全。今年春節前,他們一家搬進了縣城的新房過春節,從貧困戶變成了“城里人”。
過上了小康生活的鄒輝強,始終忘記不了在他最艱難的時候,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溫暖,兩個孩子上學有教育補助,兩位老人看病有報銷,幫扶單位更是傾情幫助他發展養牛產業,這些雪中送炭的舉措溫暖了這個曾經苦難的家。鄒輝強表示,他要更好地養好牛,并帶動村里的群眾養牛,一起把養殖規模做大,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養殖專業戶盧紅:
養梅花鹿走上致富路
3月18日,在距龍川縣城100多公里遠的細坳鎮貴湖村大山深處,三五成群的梅花鹿悠然地吃著飼料,溫馴可愛的模樣十分討人喜歡。看著圈舍里毛色鮮亮、活蹦亂跳的梅花鹿,當地村民盧紅樂得合不攏嘴。
由于盧紅的老婆有病需要常年吃藥等原因,盧紅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后來在扶貧單位的支持下,盧紅和侄子盧日成入股當地的養梅花鹿合作社,成為梅花鹿養殖專業戶。據了解,養梅花鹿合作社于2016年成立,從吉林省引進優質的種鹿,依托貴湖村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
“梅花鹿是從東北運來的,不怕冷,越冷越能吃。吃得越多、長得就越快,我這心里就越得勁!”盧紅一邊在鹿圈里喂鹿,一邊高興地說,“梅花鹿抗病能力非常強,吃的是玉米稈、花生苗,這些東西在咱們農村到處都是。”
在扶貧單位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幾年時間,盧紅和侄子盧日成的梅花鹿養殖規模從當初的6頭發展到如今的220頭,預計今年產值可達160多萬元。同時,梅花鹿養殖基地還可為當地村民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和可觀的務工收入。
盧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只公鹿每年可以生產鹿茸四五斤,每克鹿茸的收購價達三四元。同時一只成年母鹿每年可以產一只小鹿,小鹿生長六七個月后可以賣到5000元左右。
2019年12月,盧紅家達到脫貧標準。“黨的扶貧政策真是好,脫貧不脫政策。前兩天聽到村里正在宣傳金融扶貧政策,我準備與侄子一起擴大鹿場的養殖規模,規劃建設集養殖、觀光、休閑于一體的農家樂,帶動當地及周邊群眾發展民宿民樂旅游。”盧紅說。
■組稿/本報記者 蘇勇軍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