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加快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
村美業興民富 鄉村振興譜新篇
■龍川縣佗城鎮佳派村小公園。龍川縣一邊加強環境整治,一邊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龍川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群眾增收致富。圖為龍川縣細坳鎮凹峰茶葉種植基地,村民正在忙著采摘春茶。
■龍川縣赤光鎮大洋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吸引了眾多游客觀光游覽。本報記者 楊堅 攝
■美麗的龍川縣麻布崗鎮小長沙村
核心提示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龍川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優先戰略、首要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推動全縣“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龍川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硬任務,創建干凈整潔自然村1088個,完成率達83.5%,40%的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質的飛躍。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力打造油茶、茶葉、水果、大米、蔬菜等特色扶貧產業,培育和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村42個,拓展了群眾就業和增收渠道,讓農民更富裕。狠抓基層組織建設,扎實推動文化振興和鄉風文明,凝聚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接下來,龍川縣將緊緊圍繞“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全力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奮力書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龍川新篇章。
以生態宜居為抓手
抓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走進龍川縣佗城鎮佳派村,鋪了瀝青的村道干凈整潔,村民房前屋后建起了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置身春日的鳥語花香中,聽著村民的歡聲笑語,從古榕細葉中品味著淡淡的鄉愁。
今年54歲的黎金輝是佳派村新貌的建設者、參與者。在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他和家人不僅把自家樓房前后的衛生搞干凈了,建起了小菜園、小果園和小花園,而且還把村口的自留地無償提供給村里建設小公園。
佳派村是一個距今已有2220多年歷史的村莊,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被認定為省定貧困村。貧窮落后、臟亂差曾是這個村的標簽。在縣、鎮兩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幫扶單位的精準幫扶下,佳派村將扶貧工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在建設光伏發電、肉牛養殖等產業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實行村道硬化改造,建設村民休閑廣場,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告別了貧窮落后和臟亂差,呈現出令人欣喜的發展新氣象。
佳派村的新氣象,是龍川縣大力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縮影。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龍川縣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認真落實“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建設“四好農村路”,開展了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和省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鎮、示范村建設等,全縣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整治。
同時,龍川縣創新開展工作,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組織黨員干部創新性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由縣領導分別帶隊率鉤掛縣直單位深入掛鉤鎮、村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與當地群眾一起清潔環境、扮靚鄉村,攜手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黨員干部帶頭干,群眾跟著上,外出鄉賢出錢出力,全縣掀起了共建新農村的熱潮。
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全縣“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基本完成,累計拆除破舊泥磚房5.7萬間672萬平方米,拆除總量居全市前列。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155座,覆蓋率達46%。20戶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基本實現全覆蓋。“廁所革命”加快推進,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100%,新建農村衛生公廁414座、改建70座,超額完成既定任務。大力實施農村風貌提升工程,完成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和生態宜居美麗示范鎮建設,省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省際邊界風貌示范帶建設加快推進。
基礎設施明顯提質。龍川縣累計完成新農村道路路面改造及硬底化257公里,鄉道村道砂土路全部清零,村內道路硬底化、集中供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實現全覆蓋,2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光纖寬帶網絡、4G信號全覆蓋。
庭院衛生明顯好轉。龍川縣建立健全“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配置垃圾收集點1.18萬個,配備村級保潔員1484名,村莊保潔覆蓋面達100%。以“四小園”建設為契機,通過黨員先行、干群合力、星級評比、以獎代補等形式,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園”示范點6187個;同時引導農戶用竹籬笆、鐵絲網等圈養家畜家禽,基本實現人畜分離。
以示范引領促全域建設
新農村建設實現美麗蝶變
龍川縣豐稔鎮黃嶺村,是全縣315個村中鄉愁氣息較為濃郁的一個古村落。這里,有承載著老人們記憶的雕樓古屋,有年輕人業余娛樂的燈光球場,穿村而過的河道兩旁,是新建的一條條通向古民居和現代建筑的水泥路。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今天黃嶺村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黃嶺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美麗新農村。
“我們通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護并開發好古建筑,把黃嶺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古村落。”黃嶺村黨支部書記葉礎星說。黃嶺村是廣東省古村落,在創建省級新農村示范片中,該村積極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對明清古民居和雕樓進行保護性修復和開發,活化利用眾多獨具特色的古建筑、古民居,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逐步探索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之路。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守住那抹鄉愁,是黃嶺村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特色,是龍川縣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一大亮點。龍川縣堅持以示范引領促全域建設,先后開展了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和省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鎮、示范村建設等,使鄉村逐步實現美麗蝶變。
70個省定貧困村“后隊”變“前隊”。自2017年以來,龍川縣累計投入6.08億元,開展70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縣70個省定貧困村基本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并通過縣級驗收,實現舊貌換新顏,尤其是佗城鎮佳派村村集體年收入從2016年的2萬元提高至現在的109萬元。
省級(豐稔)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成效顯著。龍川縣投入2.2億元打造一條連片成線的示范線,全線覆蓋了豐稔鎮5個村共10公里,以產業為支撐、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采取連點、連線、成片模式,成功打造一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輻射帶動和提升全縣新農村建設水平。
創建省級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鎮、示范村。龍川縣投入2.1億元全力建設登云示范鎮,實施濱河綠道提升、客家圍龍屋景觀提升、文昌宮修繕、民居外立面改造及美麗庭院建設等,目前各項目基本建設完成,正在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深入開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滾動打造40個示范村。2020年,龍川縣集中資源,創建赤光、龍母、鶴市、佗城、黎咀等5個連片美麗宜居村。
另外,龍川縣全力推進龍川縣上坪鎮與連平縣上坪鎮鄉村振興“擂臺賽”,著力打造龍川縣“四沿”地區鄉村振興工作的樣板,加快建設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美麗鄉村示范典型。
產業興鄉風好基層穩
村民“回流”成新潮
春花開滿園,葡萄吐新葉,田野著綠裝……走進龍川縣赤光鎮大洋村的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處處充滿田園氣息。
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是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油農業公司)旗下產業。作為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綠油農業公司先后投入數千萬元,盤活大洋村260畝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規劃建設“七區三園一花海”,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為一體的綜合體驗園。2019年12月,大洋村成功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綠油農業公司董事長駱東梅是大洋村人,對于選擇回鄉創業,他表示,大洋是他的根,他有責任把家鄉建設得更好。現在國家政策很好,回家創業后得到了包括資金在內的多方面政策支持。
重拾鄉愁、返鄉創業,駱東梅不是個案。在龍川縣,有把養殖場搬回家鄉的養鴿企業家,有從高級白領轉型回家開展特色種養業的年輕人,也有畢業后選擇回家鄉做一名電商、村干部的大學生。這些人雖然身份、經歷不同,但都有一顆熱愛家鄉的心,他們為鄉村振興帶來一股強勁的動力。
“十三五”期間,龍川縣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群眾參與”發展思路,全力打造油茶、茶葉、水果、大米、蔬菜等特色扶貧產業,培育和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42個,培育省級龍頭企業8家、市級龍頭企業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43家;建設了1個省級現代油茶產業園。同時,該縣建設了一批休閑旅游精品景點,開發了一批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全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興旺,在鼓起了群眾腰包的同時,也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龍川縣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全覆蓋,村民勞作之余文體活動有了好去處。保護和開發村落文化,將鄉村文化融入到鄉村規劃、景觀設計和村莊建設之中,充分體現村莊特色和鄉土風情。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作用,開展先進典型“六進”宣講、故事匯巡演等活動,弘揚真善美,引導農村群眾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大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單位、文明校園等創建活動,全縣24個鎮315個行政村全部達到省文明鎮、村創建標準,成功創建國家級文明村2個、全國文明單位1個,2戶家庭獲評“全國最美家庭”。
同時,龍川縣加強基層治理,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深入實施“頭雁”工程,組織開展基層黨組織“1+2”結對共建活動,整頓22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全面推行“黨建為村·粵治粵好”項目,全縣357個村(社區)全部完成“騰訊為村”平臺上線,有效打通農村基層連接信息化社會“最后一公里”。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所有村(社區)完成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行政村均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
創新人才振興舉措。龍川縣在全市率先開展村級后備干部“育苗”工程,累計選拔培養4批386名村級后備干部。實施“村村優”人才培養工程,第一期錄取153名學員,力爭實現每個鎮、每個村至少有1名涉農專業人才。通過上述舉措,龍川縣著力解決村“兩委”干部隊伍年齡偏大、素質偏低、能力偏弱及后繼乏人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筑牢引領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鄭碧麗
■攝影(署名除外):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