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滿山頭 生活有奔頭
——龍川縣黃石鎮長洲村發展油茶產業助農增收
■長洲村緊鄰東江河畔,浩浩東江水見證了該村的發展。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劉永菲 實習生 葉昕
盛夏時節,“奮斗百年路·老區煥新顏——走進廣東(河源)革命老區”采訪活動在龍川開展,記者一行走進黃石鎮長洲村,目之所及多是油茶林海,一顆顆飽滿的油茶果掛滿枝頭,預示著今年將迎來大豐收。
長洲村坐落于東江河畔,浩浩東江水,見證了老區的發展巨變。長洲村地域總面積8平方公里,耕地僅507畝,屬于典型的八分山地兩分田的山區。近年來,長洲村以“山”為媒,大力發展山地經濟。昔日的省定貧困村,憑借著6000畝的油茶樹,成了“河源油茶產業第一村”,帶領村民走上鄉村振興路。
油茶產業吹響
鄉村振興號角
車子沿著寬敞整潔的瀝青馬路駛進村口,“革命老區長洲村”的紅色牌子映入眼簾。長洲村黨支部書記駱飛田介紹,革命時期,地下黨小組曾在此處秘密活動過。這個留下了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村,以小小的油茶果,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長洲村有種植油茶的百年傳統,家家戶戶都會在山頭種植幾畝油茶樹作為額外收入。在過去,長洲村由于技術、經濟等因素限制,種植效益不高,上百畝的老油茶地逐漸丟荒。既沒有產業,也沒有田地,經濟發展不起來,村民也只好外出務工。2016年,長洲村被認定為省定貧困村。
眼看村里的油茶林逐漸丟荒,在外務工的村民駱素娥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帶領村民種植油茶。剛開始,村民對種植油茶的興趣不高,駱素娥只好走家入戶宣傳,為村民講解科學種植技術。
如今,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和致富帶頭人的帶動下,油茶已經成為長洲村發展的主導產業。長洲村通過與本村油茶企業合作,以“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為村民免費提供油茶苗、肥料及技術指導,每到收成季節,還以固定價格回收油茶果,提高村民種植的積極性。目前,長洲村油茶種植面積超過6000畝,年產值達3000萬元。
“村里的油茶產業還能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村民通過打工獲得固定收入。”駱飛田說,目前油茶產業帶動長洲村勞動力就業31人,幫助298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平均每戶村民每年額外增收3000元,既帶動了村民致富,又守住了綠水青山。
1畝油茶樹可以生產400—500斤的油茶果,為延長油茶產業鏈,長洲村不僅種植油茶樹,還堅持推廣新技術,發展深加工,生產優質茶油,并建立以村級油茶為主體的農產品電商物流中心,拓展村外廣闊銷售市場,生產的茶油銷往全國各地,成為集種植、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河源油茶產業第一村”,村民收入也有了保障。2020年,長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24.82萬元,是2015年的14倍。
美麗新農村
增強村民幸福感
油茶產業發展紅火,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落下。沿著美麗的東江河畔一路游覽,長洲村的獨特風光讓人眼前一亮:村居整潔,文化廣場設施齊全,滿池荷花開得正艷,新修的瀝青馬路直通村民家門口,道路旁鋪設鵝卵石,可供行人行走……美麗新農村的畫卷徐徐展開,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駱飛田介紹,作為革命老區村,長洲村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亮點頗多。近年來,長洲村投入各類資金約2537萬元,“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任務得到全面落實,實現村道建設、村道亮化綠化,村道硬底化約10.82公里。長洲村已從貧窮落后的貧困村發展成宜居美麗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精品村,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長洲村還新建了婦女兒童之家、文化廣場、衛生站、污水處理設施;6.7公里的硬底化道路鋪上了瀝青;為村小學改善了教學環境,并同步配套購置了桌椅、黑板、風扇等教學設施,為在長洲讀書的孩子提供更完善的現代化教學條件,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有山有水有產業,為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駱飛田表示,接下來將充分利用長洲村山水資源和油茶傳統文化,積極協助企業引進項目,逐步將村莊打造成以油茶為主題元素的田園綜合體,促進油茶產業融合發展,讓村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