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兩會確定今后5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工作路徑
“任務清單”推動又穩又好高質量發展
■山本光電(龍川)有限公司生產線。
■美麗的龍川縣城
核心提示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10月底召開的龍川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了今后5年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擘畫了龍川高質量趕超發展的宏偉藍圖。11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龍川縣兩會,對黨代會擘畫的發展藍圖作出階段性實施工作安排,對今后5年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科學部署。
藍圖鼓舞人心,目標催人奮進。龍川兩會提出,要將縣委擘畫的宏偉藍圖轉化為奮進新時代的生動實踐,致力發展高質量經濟、建設高品位城鎮、塑造高顏值生態、創造高品質生活、強化高水平治理,全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推動龍川又穩又好發展,走好龍川新時代的“趕考”之路,奮力譜寫龍川現代化建設嶄新篇章。
今后5年龍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
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5%;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目標任務清單化 行穩致遠謀發展
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龍川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后5年,將緊緊圍繞縣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要求,重整行裝再出發,行穩致遠謀發展,著力抓好五大方面工作100項任務,突出產業第一,發展高質量經濟;突出規劃引領,建設高品質城鎮;突出以水為魂,塑造高顏值生態;突出民生為本,創造高品質生活;突出依法治縣,強化高水平治理。
突出產業第一 發展高質量經濟
言必談產業,行必抓項目。縣政府工作報告將產業工作列入五大工作之首,提出以做強實體經濟為重點,再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勢,推動三產穩步協同發展。而該項工作細分成20項任務,明確了目標任務、實施路徑和完成時間節點。
工業產業方面,龍川提出,要做強工業主導產業,提升科技創新實力,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高質高效建設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爭創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聚焦電子信息、空氣能、新材料、現代建筑四大主導產業鏈,推動鏈條式、集群化發展,實現四大主導產業產值200億元以上;培育企業創新主體,鼓勵企業建立各類研發機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0%以上;加快園區征地拆遷,力爭入園企業達到200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00億元以上,實現園區稅收10億元以上。
農業產業方面,龍川提出,要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構建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田質量提升,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壯大林業產業。通過高標準謀劃龍母盆地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等舉措,做大做強茶葉、優質水稻、高山油茶等三大縣級主導產業,打造4個價值超億元和1個超10億元品牌,實現每年糧食播種面積52.5萬畝以上、產量23.5萬噸以上,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第三產業方面,龍川提出,要發展全域旅游,促進商貿物流業發展。其中,將全力推動霍山景區晉升國家5A級景區、佗城景區晉升國家4A級景區,爭創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構建“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產業布局,謀劃打造東江畫廊等一批一日游、兩日游以及多日游的文化體驗、觀光休閑和養生度假旅游線路。以鐵路綜合物流園為依托,加快完善縣、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實施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鞏固提升工程,完善農產品倉儲物流配送體系,推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積極引進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實現商貿布局優化、業態豐富、服務提升。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的營商環境支撐。龍川提出,將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揮投融資平臺作用,優化招商引資機制,打造政企互惠平臺,推廣“粵商通”應用,升級“代辦制”為“包辦制”,提升政務服務能力。
突出規劃引領 建設高品質城鎮
千年古縣,在規劃引領下煥發勃勃生機。龍川提出,將依托歷史稟賦和區位優勢,統籌縣域城鎮規劃建設,打造功能完備、“顏值”“氣質”雙提升的宜居龍川。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快構建“一江兩岸五組團”城市空間新格局,規劃建設面積超39平方公里、容納50萬人口的縣城。拓寬城市發展空間,以幸福新城、高鐵新城、寶龍新城為重點,挖掘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加快推進國道205線縣城段北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樞紐節點城市、河源次區域中心。
加快三大發展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幸福新城建設,全面完成幸福新城首期4平方公里征地拆遷工作任務,加快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高鐵新城開發利用,依托便捷的高鐵交通,與佗城古城、溫泉資源聯動開發,把高鐵新城打造成為龍川融入“雙區”“兩個合作區”的門戶樞紐。推進寶龍新城產業共建,立足電子信息、現代建筑兩個百億級產業鏈快速發展的競爭優勢,持續深化與深圳寶安的產業共建,把寶龍新城打造成為“雙區”“兩個合作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
多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絡。全力配合贛深高鐵、梅龍高鐵、龍韶鐵路、龍汕鐵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設,推動龍尋、連梅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通用機場、東江航道升級等工程建設,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的多維對接、快速通達,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進一步完善縣域交通樞紐體系,謀劃推動三大發展平臺交通干道建設,完成國省道規劃和升級改造,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省級、國家級示范縣創建,形成城鄉一體化交通支撐體系,打造縣域1小時交通圈。
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排澇能力,下大力氣破解縣城內澇難題,分類施策、堅決整治占用河道違法行為。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確保全縣農村人口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以上,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均達到90%以上。建設智能安全可靠電網,建成鄉鎮全覆蓋的充電設施體系和“一鎮一站”電網結構,實現農村電網供電可靠性不低于99.88%。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建設1459個5G通信基站,實現5G網絡縣城區域全覆蓋,打造5G鄉村振興網絡示范村。
加強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結合鄉村振興,統籌推進城鄉綠化美化,建設10個綠化美化示范鄉村、25個森林鄉村;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新建2個古樹公園。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打造美麗宜居鄉村,9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全縣新增20個以上特色精品村;連片連線建設美麗圩鎮和美麗鄉村,加快推進東江沿線東江畫廊美麗鄉村示范帶、粵贛交界鄉村振興示范帶、沿霍山全域旅游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
突出以水為魂 塑造高顏值生態
龍川因水得名,由水而興,以水為魂。龍川將以“生態建設13個必答題”為重點,以13條舉措全面提高生態建設水平。
今后5年,龍川縣將發揮生態優勢,推動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提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將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效益,落實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爭取開展東江流域水權交易以及相關排污權交易試點,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手段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接下來,龍川縣將長效鞏固治水成果,落實河(湖)長制,開展龍川縣流域綜合規劃、河湖健康評價,推進江河湖庫“五清”行動,完成河道管理范圍劃界,新建158公里碧道。保障政治水生命水安全,嚴控東江流域水污染項目建設,確保東江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全面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確保鄉鎮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強化河湖生態修復和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完成東江、韓江、楓樹壩水庫及鶴市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與管網建設,實現全縣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1303個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實現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全面“清零”目標,大力培育生態規模養殖示范場。加強垃圾處理能力建設。推行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依法懲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突出民生為本 創造高品質生活
增加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今后5年,龍川將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城市更有溫度、更有歸屬感,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致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年提高救助標準,使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生活更有保障。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為抓手,全力推動農村勞動力、貧困戶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實現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強化創新創業服務,充分利用“雙區”優質創新資源,大力推動創新創業基地項目建設,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創業需求。
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教育方面,落實義務教育“雙減”提質工作;新(改、擴)建25所幼兒園、10所中小學校,增加2.3萬個學位;新建1所高標準職業技術學校、1個學生德育基地(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加快學生德育基地規范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按照教師隊伍總數10%的比例培養骨干教師;推行教育集團化辦學,組建2至3個教育集團,爭創1個省級優秀教育集團。醫療衛生方面,將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加快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文化建設方面,完善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和紅色文化傳承;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建設手擎木偶戲產業發展中心,推動“龍川手擎木偶戲”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全力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加強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駐鎮幫鎮扶村工程,整合深圳對口支援、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資源,實施“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技力量+金融支持+志愿者”組團式幫扶,統籌推進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基層治理等工作。抓好鄉風文明建設,建設和諧家園。
突出依法治縣 強化高水平治理
今后5年,龍川將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圍繞“穩”字當頭,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探索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
強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對照市、縣法治政府建設示范指標體系100項三級指標,在政府職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科學民主合法等8個方面發力,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建立“法治龍川”智庫,以法律顧問、各領域專家、離退休領導干部、群眾代表為成員,建立動態的法治智庫,把智庫成員參與政府重大決策作為必經程序,讓政府決策經得起法律的考量、體現出民意的取向,助力縣域經濟各項事業發展。
深化“數字龍川”建設。建立全科網格化大聯動平臺,推動縣域治理“一網統管”,形成全縣統一指揮、集中管控、多級聯動的綜合指揮管理平臺。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市場領域安全監管。同時,加強普法工作,啟動實施“八五”普法,持續開展法律“七進”,營造全民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織密社會治安防控網。鞏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嚴打各類違法犯罪,實現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好轉。提升群眾信訪滿意度,健全縣主要負責同志“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工作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聚焦重點領域信訪突出問題,依法依規解決群眾合理訴求。
打好打贏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堅仗。強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落實交通安全“龍九條”,在“打、防、教、管、改、建”六個方面下功夫、出實招,推動道路交通安全形勢明顯好轉。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開展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推進農村削坡建房專項整治,確保在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2480戶整治任務,有效降低和消除農村群眾的房屋安全風險隱患。
提升氣象預警、應急救援、疫情防控能力。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完善暴雨、雷雨大風等突發強對流天氣應急響應機制和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指揮體系,創建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山區示范縣。打造消防5分鐘救援網,加強應急預警、應急指揮、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完成縣鎮兩級智慧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指揮信息平臺項目建設。織密織牢疫情防控網,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加快構筑全民免疫屏障。
■組稿:
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鄺羽
■攝影:
本報記者 馮曉銘
通訊員 謝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