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 “造血活血”催旺基層發展“煙火氣”
龍川出新招、促就業、抓共建,大力推動村莊項目建設
■龍川縣老隆鎮板塘村村民積極參與板塘河的治理,共建美麗家園。
■通過“以工代賑”,龍川縣老隆鎮板塘河發生了蛻變,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成為村民及周邊群眾打卡地。
■美麗的龍川縣老隆鎮板塘村
——【開篇語】——
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龍川縣在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守正創新、主動作為,創新開展村莊項目建設以工代賑、千名鄉賢助力鄉村振興、以獎代補構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等多項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多渠道多舉措解決老百姓在發展生產中、在增收致富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的同時,高質量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干出成效。
拋磚引玉,以合力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趕考”路。本報將以系列報道方式,從鄉村治理、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社會參與、示范帶創建等方面,解讀報道龍川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工作亮點和成功經驗,講好鄉村振興好故事、好做法,進一步凝聚強大合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本篇為開篇稿,重點報道龍川縣在開展村莊建設項目上出新招,以工代賑為困難群眾提供就業的同時,掀起全民參與共建家園的熱潮,呈現出鄉村振興人人參與的共建共享的喜人建設場景。
核心提示
走進龍川縣老隆鎮板塘村,滿眼都是怡人風光,處處皆為新景象,“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正在這個東江邊的小村莊徐徐展開。
畫山畫水畫振興。今年以來,龍川縣積極探索鄉村振興領域建設項目“以工代賑”實施新模式,選取板塘村為試點,以“農村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賑濟模式,把有建筑經驗的群眾、困難群眾納入建設隊伍中來,最大限度地組織發動群眾參與家鄉建設,集眾人智慧降成本、推進度,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共享鄉村振興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組稿:本報記者 劉昕 陳小玲
通訊員 徐睿宏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村民家門口就業 唱響家鄉建設“合奏曲”
“進士故里·十里棲溪”。龍川縣老隆鎮板塘村人杰地靈,是唐代循州首位進士韋昌明的故鄉。走進板塘村,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美麗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振奮人心。
村民余輝玲是一名挖掘機司機,在這個少雨的深秋初冬的黃金施工季,除了休息和吃飯的時間,他就釘在了項目建設這塊“一畝三分地上”,開著挖掘機馬不停蹄地工作。 按照一天200多元的務工收入,今年以來,余輝玲參與板塘村 “以工代賑”項目的累計收入有1.5萬余元。
“做了兩三個月了,工資一天是200多,錢也掙了,家庭也照看到了,家鄉越變越好,心里高興得很。”談起在家門口上班帶來的幸福感,余輝玲說,在找工難的背景下,黨委政府實施村莊建設項目“以工代賑”工作方案,為老百姓提供了就業崗位,保障了收入,也參與到家鄉的建設,可以說一舉多得。
以工代賑,近年來頻頻出現于國家宏觀政策中,是指通過組織困難群眾、失業人員參與工程建設獲取勞務報酬,以取代直接賑濟。
余輝玲不是“以工代賑”工作方案的唯一受益人。據悉,板塘村通過“以工代賑”模式建設的項目有3個。截至今年10月底,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的村民達1000余人次。
在這個較為龐大的村民建設者隊伍里,有長期從事建筑行業的鄉村工匠,有列入防返貧監測的易返貧村民,有熱心家鄉建設的鄉賢。正是這樣一群質樸的村民,他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當家人”的姿態全力參與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改寫著板塘村曾經的落后面貌,繪就了新時代美麗畫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板塘村在推進“以工代賑”建設模式中,選擇“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技能要求不高”的農田水利、鄉村道路、堡坎溝渠等建設領域布局項目,優先吸納當地易地搬遷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參與工程建設。
板塘村村民何春華是“以工代賑”項目建設中出工較多的人,村里的“四小園”項目建設都有他的汗水。通過勞動,納入易返貧監測對象的他穩住了經濟收入,也止住了返貧的步伐。
“‘以工代賑’既增加就業崗位,也能讓村民參與項目建設增加收入,還能讓家鄉面貌煥然一新,是一舉三得。”板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新偉表示,“以工代賑”建設方案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認可,激發了村民自主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多的村民為項目建設出謀劃策、出工出力,掀起了一股建設家鄉的新熱潮。
家鄉建設,人人參與。據了解,在實施“以工代賑”模式后,板塘村的外出鄉賢、當地村民看到村內發展的巨大變化,紛紛主動參與進來,掀起了建設家鄉的熱潮。在村內實施“四小園”建設以及村中心小學周邊環境提升項目時,200多戶村民積極配合清除竹林苗木,無償出讓沿河土地2萬多平方米;100多戶村民自行拆除4000多平方米庭院,用于拓寬村主干道,譜寫新時代“六尺巷”故事。村民王明亮經與有關建設方協商,將工程開山產生的石料提供給板塘村建設河堤,為示范帶項目節省了約300萬元成本。板塘村鄉賢自發籌資項目建設資金30多萬元,支持家鄉建設。
“砌河堤的石頭是鄉賢從周邊工地拉過來捐贈的,建設的人工是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雇傭本地村民組成的,路燈、護欄等硬包裝材料都是從淘寶網上找到生產廠家直接發的貨,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節約資金。”余新偉算了一筆賬,板塘河的治理每公里建設投入資金比市場造價節約了80多萬元,整個項目節約500多萬元,實現了最大限度的成本控制。
“以工代賑”模式下,提供就業崗位,以勞務報酬取代直接賑濟,全面激發了群眾建設家鄉的內生動力,村民們以“當家人”的姿態主動參與到鄉村振興項目建設,唱響了共建共享“合奏曲”。
優先考慮“以工代賑”項目 確保覆蓋全縣24個鎮
板塘村打響了龍川縣村莊建設項目“以工代賑”試點工作的第一槍。經過一年多的實施,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以工代賑’不僅助推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更是一項民生工程。”龍川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黃海龍介紹,“以工代賑”的突出價值就在于,它打通了有效投資與就業消費,連接起大工程與小民生、大發展與小家庭。加大“以工代賑”的實施力度,擴大面向農民工、脫貧人口的“以工代賑”規模,能夠實現促發展、穩就業、保民生等一舉多得的綜合效果。
以發展促就業,以就業保民生。黃海龍說,“以工代賑”的模式還能發揮“以點帶面、以小做大”作用,加強鄉村工匠之間的交流溝通,形成“以工代賑資產變股權、全體村民變股東、困難戶再分配”的資產收益分配方式,激發村民們建設家鄉的內生動力,讓當地村民們參與到建設中去,實現群眾與政府共建,鄉村振興成果共享,有力促進鄉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同時,有效補齊集體經濟基礎設施短板,利用“杠桿”效應撬動鄉村振興、就業帶動、高標準農田等項目資金投入。
事實證明,“以工代賑”不僅是農民群眾增收的“暖心劑”,更是鄉村振興大文章的“黏合劑”、振興集體經濟的“催化劑”。以板塘村為例,經過一年多的試點,板塘村建設美麗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打造“進士故里·十里棲溪”,極大提升該村知名度,擦亮進士故里品牌,推動該村文旅業融合發展,帶動該村產業發展,真正實現了“為民而建,因民而建”,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加強“以工代賑”資金使用管理,做好項目實施工作,是確保“以工代賑”取得實效的題中應有之義。目前,村莊建設項目“以工代賑”試點工作從板塘村向老隆鎮全鎮覆蓋遞進。“老隆鎮作為全縣的試點,鎮黨委政府將全面推進,認真做好項目審批、把關工作。”老隆鎮副鎮長黃光耀說,將圍繞打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造血干細胞”目標規劃,充分發揮“以工代賑”“補缺補短補軟、雪中送炭”的作用,推動項目建設,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據悉,“以工代賑”的項目主要適用于使用財政資金建設單項在100萬元以下(不含100萬元)的鄉村振興小型項目或50萬元以下的貨物采購及購買項目,重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由項目理事牽頭組織建立項目庫、出圖、估價、初審、表決、公示、申報、招標等環節,在確保工程質量符合建設要求的前提下,優化建設項目審批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全程陽光透明、有序高效。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接下來,龍川縣將準確把握“以工代賑”在實施范圍、受益對象、建設領域、賑濟模式、資金渠道等方面的政策要求,結合基層實際破解政策落實、項目管理、組織群眾務工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真正發揮出“造血式扶助”的功效。
從試點到全縣鋪開,加速鄉村振興步伐。當前,龍川縣鄉村振興局正加大力度推廣以工代賑模式,確保“以工代賑”模式覆蓋到全縣24個鎮。同時,加大資金傾斜力度,計劃駐鎮幫扶資金4.8億元,按照優先考慮“以工代賑”項目的原則,下撥每個鎮2000萬元的資金池用于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鼓勵更多鄉鎮積極推廣“以工代賑”、以點帶面,以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撬動社會資金,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公共建設項目的積極性,發揮村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全面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