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龍川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又穩又好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高質量發展 筑牢“穩”基礎 積蓄“進”動能
■朝著幸福和諧美麗邁進的龍川縣城
■龍川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油茶、絲苗米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步構建,油茶、絲苗米、茶葉等多個特色農業產業初具規模,進一步推動鄉村發展。圖為龍川絲苗米種植喜獲豐收,種植戶對收割好的稻谷進行晾曬、烘干等科學處置。
核心提示
1月11日,中國共產黨龍川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對2022年工作做了總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龍川縣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又穩又好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砥礪奮進、拼搏實干,不斷開創幸福和諧美麗龍川建設新局面。2022年,龍川縣聚精會神抓好迎接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高效統籌發展和安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大事,實現產業發展不斷壯大,“融灣”“融深”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城市形象有效提升,民生事業顯著改善,生態優勢不斷厚植,平安龍川、法治龍川建設成效明顯,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新進展。經濟社會發展平穩向好,為2023年高質量發展筑牢了“穩”的基礎,積蓄了“進”的動能。
聚精會神抓好三件大事 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櫛風沐雨、披荊斬棘。2022年,面對世紀疫情和自然災害等交織影響,龍川認真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搶抓難得機遇、堅定必勝信念,謀發展之策、鼓發展之勁、聚發展之力,以“想好就干、干就干成”的工作銳勁,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持續鞏固經濟社會平穩向好趨勢,集中力量、聚精會神辦好了鍛造“實”的作風、夯實“穩”的根基、發展“好的局面”等三件大事,又穩又好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鍛造“實”的作風。龍川以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黨的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干部執行力、工作作風更加扎實,干事創業精氣神進一步提振。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和縣領導聯鎮包村抓落實工作機制有力實施,全面推行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制定出臺《加強作風建設提升執行力十項措施》,建立三級督查體系和“三重、四化、五個一”抓落實閉環機制,懲治腐敗高壓態勢繼續強化,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進一步鞏固。
夯實“穩”的根基。過去一年,龍川堅決打好“1122”等系列本土疫情遭遇戰攻堅戰,成功打贏50年來最強的“龍舟水”防御硬仗,“問題樓盤”處置取得突破性進展,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
發展“好”的局面。聚焦高質量發展,龍川搶抓機遇、厚植優勢、補齊短板,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發展舉措更加有力,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企穩回升。
一年來,龍川縣全面落實中央、省、市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聚精會神抓好經濟工作,全力穩住全縣經濟基本盤,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保持經濟平穩有序運行。著力擴大有效投資,用好12.4 億元新增債券資金,促成開工建設項目5個,投資總額13.9億元,25個省、市重點項目預計全年完成投資超31.3億元。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公路、通用機場、縣域交通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工程等項目加快推進。高鐵新城綜合交通樞紐及配套工程累計完成投資約 5.7 億元,完成工程總量的98%。多措并舉促進消費,打好“消費券+消費政策+促銷活動”促進消費組合拳,推動旅游、住宿、餐飲、零售等行業消費增長,預計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2億元。優化服務助企紓困,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系列紓困惠企政策,合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2830萬元,開展1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專項服務行動,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銷售、信貸、用工等方面的困難。
大力推進產業興縣。龍川堅持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3303”產業培育工程,聚焦電子信息、現代建筑、空氣能、新材料四大主導產業鏈發力,預計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達86.9億元,規上企業72 家、限上企業38 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推動企業開展技術改造10家次,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42家,全縣在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4家。創新平臺加速聚集,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全縣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8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22 家,推動1家企業獲批成為市級首批重點實驗室建設單位。強化科技金融服務,為57 家科技企業解決融資需求85118萬元。成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工作站,完成質押融資5筆共7200萬元,讓優惠政策惠及更多的科技型企業,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深入推進全域旅游發展。依托特色旅游資源,著力構建“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產業布局。以佗城景區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環霍山生態旅游度假區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扎實推進環霍山生態旅游度假區(首期)建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擎木偶戲產業發展中心及佗城客家文化產業園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加快打造佗城國家級南越文化研學旅行基地,促進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產業互補協作體系初步形成。龍川在全域全面“融灣”“融深”過程中,積極探索“反向飛地”合作模式,通過租賃辦公樓宇、設置園中園、建設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臺等方式,借地借勢借力搭建龍川、深圳寶安兩地企業“走出去、引進來”重要展示窗口和交流平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 11 個龍川異地商會、產業協會招商聯絡處和深圳招商工作組作用,2022年招引項目18個,計劃投資總額 172.62 億元,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2個,招引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持續織密“融灣”“融深”交通運輸網絡。龍川緊緊抓住用好“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蘊含的改革利好、開放利好,持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龍川內陸港正式開通運營,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公路等項目征地拆遷基本完成,扎實推進通用機場無水港、東江航道龍川段1000 噸級擴能升級、龍韶鐵路、龍汕鐵路、梅河韶高速公路(連梅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成功創建2022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奮力構建與“雙區”互聯互通的立體交通路網。
平安龍川、法治龍川建設成效明顯。龍川持續開展“7+2”百日攻堅行動,一般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消防安全事故起數、森林火災宗數分別下降1.17%、36.1%、85.71%,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創建有序開展。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激發了市場活力,2022年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量同比增長10.08%和11.2%。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
抓實糧食生產各項工作。2022年,龍川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全面完成3.51萬畝撂荒耕地復耕復種、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5.16萬畝、糧食總產量24.24萬噸。畜禽水產生產穩定增長,2022年生豬出欄37.2萬頭、家禽出欄922.4萬羽,水產養殖面積1655公頃、水產品總產量約14480噸。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全縣農機總動力20.6萬千瓦,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67.7%。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常態化做好防返貧監測和幫扶,創新性建立防返貧資金池,解決返貧風險戶1094人就業、教育、住房等問題,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扎實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全縣24個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160人進駐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縣159個經濟薄弱村全面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31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共達6128萬元,同比增長78%。
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步構建,獲批創建油茶、絲苗米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油茶、絲苗米、茶葉等多個特色農業產業初具規模。打造農業品牌成效明顯,持續擦亮龍川大米、龍川山茶油等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指導5家農業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認證,不斷提升龍川農業品牌知名度。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022年新增認定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家。
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縣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城鄉生活垃圾治理一體化取得新成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農村村內道路硬底化建設343.94公里,基本實現集中供水、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全覆蓋,實現5G網絡“鎮鎮通”。示范帶動鄉村風貌提升,打造美麗宜居村210個、特色精品村6個,高標準建設“環霍山”風景區、黎咀鎮至黃石鎮“東江畫廊·詩意山居”縣級美麗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整合村(社區)“兩委”干部、護林員、村民小組長等充實網格員隊伍,建立“一對一”“一對多”的管理機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深入實施“百名黨員返鄉、千名鄉賢、萬名志愿者”助力鄉村振興工程,組織動員100名黨員、2160名鄉賢返鄉參與家鄉建設,帶動企業反哺資金超1057 萬元。積極推廣以工代賑、以獎代補、“耕耘者”振興計劃等措施,探索積分制、清單化、數字化等鄉村治理模式,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交上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福祉答卷
2022年,龍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民生七有、群眾所盼”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辦好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實事,努力創建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精心打造“公園城市”,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建設幸福龍川。
持續筑牢社會保障底線。有力促進就業,2022年龍川大力開展“南粵家政”“廣東技工”“粵菜師傅”三項工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687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 85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有效加強困難人員兜底幫扶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和低收入數據庫,發放城鄉低保救助金1.0944 億元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農村低保兜底保障3060戶8000人。扎實推進“面對面”機制工作,聚焦“看病難”“飲水難”等民生問題召開座談會6場,收集問題1256宗,辦結問題1181 宗,辦結率達94.03%。
持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管理體制更加完善,組建龍川一中教育集團,實行初高中教育一體化培養;改善鄉鎮初級中學寄宿條件,全縣27 所初中學校全面實行寄宿制封閉式管理,創新開展“暖心教育”,以“五級網格長+關心關愛對象”方式,實現教育系統網格化關心關愛全覆蓋。公辦優質學位逐步增加,新增公辦園學位1020個,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2200個。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中高考成績保持在全市各縣區前列。大力實施青藍工程、強基工程、領雁工程,健全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培養激勵機制,建成省、市、縣“三名”工作室 19個。縣培英學校、縣直屬機關幼兒園成功申報第二批廣東省基礎教育校(園)本教研基地。
持續推進衛生普惠發展。2021年縣域住院率91%,位居全省第六名;縣域內就診率91.8%,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縣域內就診率65.9%。成功創建全市首個“廣東省健康縣”,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快推進縣人民醫院新院、縣第三人民醫院和縣精神衛生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醫保惠民工作,充分發揮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資助各類特殊人群參加2023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5萬余人次,實現防返貧人員全員參保。
精心打造“公園城市”。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兩渡河片區和老隆一小片區等 2個老舊小區的改造,進一步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強化市容環境管理,進一步優化垃圾清理收運填埋作業流程,垃圾無害化填埋率達100%,著力破解“垃圾圍城”難題。關注群眾“眼前腳下”,完成縣城東出口和老隆中學道路升級改造工作,加快推進卓峰路、縣城幸福大道幸福路、縣城垃圾中轉站建筑垃圾消納場和能源生態園等工程項目建設,保障城市功能安全運行。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各類文化惠民展演61場次,免費開放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386個公共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炫發新活力,舉辦“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風采”非遺宣傳活動,公布第一批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扎實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完成縣級文保單位仰天堂、星光陳氏宗祠修繕工作,有力推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和龍川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有關工作。
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龍川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進生態建設13個“必答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強化“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保護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
產業發展不斷壯大
◎2022年,共促成產業項目開工 28個、投產11 個,分別同比增長 833%、1000%
◎2022年,預計電子信息、建筑工業、空氣能、新材料產業產值分別為 57.6 億元、14億元、6.4億元、8.9 億元,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達86.9億元。
平安龍川、法治龍川
建設成效明顯
◎一般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消防安全事故起數、森林火災宗數分別下降1.17%、36.1%、85.71%。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159個經濟薄弱村全部出列,315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 6128 萬元、同比增長78%。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制圖: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