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動“強村公司”本地化
強強聯手聯合發展 集體增收村民共富
■龍川縣黃布鎮黨委政府攜手村級聯合發展公司,充分發揮鄉賢力量,共建富民工坊,穩就業、促增收。
■龍川縣鶴市鎮成立聯合發展公司,承接鎮衛生保潔和園林綠化等業務,培育村民為鄉村工匠、園藝師傅,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美麗的龍川縣黃布鎮河布村
核心提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沒有鄉村振興和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增強鄉村振興發展內生動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無疑是“牛鼻子”。
今年以來,龍川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立足各鎮、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新模式,通過整合資金資源、盤活閑置資產、開展運營管理,進一步激活村集體經濟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實現集體增收、村民共富。
外出考察取“真經”
尋求發展新路徑
今年以來,龍川縣先后在四都、黃布、鶴市等鎮組建聯合發展公司,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強聯合,抱團發展,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穩就業、促增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組建聯合發展公司,喚醒“沉睡”的資源,促進連片集體資產資源有效整合,這是龍川縣在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成功做法,是取外地“真經”后的本土化的鮮活實踐。
2月22日至26日,龍川縣組織縣、鎮、村干部前往浙江省考察學習鄉村振興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重點學習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先進發展理念、創新治理模式、傳統文化保護等內容。其中,組建本土特色的“強村公司”(即聯合發展公司)、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是考察學習的重要成果之一。
“強村公司”是指各鎮、村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按照“產權清晰、收益歸村”原則組建的現代企業的統稱。不同于“特別法人”的經濟合作社在經營范圍、渠道上的嚴格限制,“強村公司”對接市場時在深度、廣度上都更有明顯優勢。近年來,因為多地推行“強村公司”取得積極成效,實踐證明,“強村公司”具有可復制性。
“取經”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龍川縣在充分吸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本土特色的“強村公司”,組建聯合發展公司,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和職業經理人等多種形式,促進連片集體資產資源有效整合,打通“沉睡”資源的“變現”渠道,最大限度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潛力。
設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作為聯合發展公司注冊資本金來源,龍川縣引導試點村以連片的土地農田等集體資產入股,提高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能力,由聯合發展公司與社會資本成立二級公司,提高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能力。同時,鼓勵農戶以閑置農房、承包經營權等多種方式入股,與村集體、社會資本等合作取得收益,構建資源資產入股、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的“兩資入股三金收益”(即“聯合發展公司通過資產、資源入股形式投資合伙人的項目開發運營,后續按照股金、租金、薪金“收益”計算分紅)的共同富裕機制。
加強市場化運作。聯合發展公司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和職業經理人,依托轄區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精準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業,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保潔、園林綠化等工作,不斷提升公司經營效益。村集體可通過保底收入、股份分紅等形式,不斷增加經濟收入,從而有效地將村莊內部原本分散的人力、資源、市場等要素有機整合,促進農民共富、集體增收與企業增效,實現“村村成股東、村村有分紅”。
因地制宜開展試點項目 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初夏時節,陽光明媚。走在龍川縣鶴市鎮河布村蜿蜒的村道上,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面兩旁種滿了四季桂、紫薇等綠植,雖花期未至,卻也葳蕤生香,繪就一幅美麗醉人的夏日鄉村畫卷。
村莊美如花園,離不開龍川縣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為它辛勤“梳妝”。該公司是今年4月9日成立的村級聯合發展公司,由全鎮10個村(居)抱團組建而成,注冊資本為400萬元。公司成立后,充分利用鄉村工匠人力資源,以鎮級綠化維護和承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營業務,承接項目時吸納脫貧勞動力務工,深入探索“以工代賑”型的本地“強村公司”,直接帶動脫貧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增收。
“公司成立當天,便成功簽約了鶴市鎮綜合治理中心升級改造和蓮坑村應急消防通道建設2個項目。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簽約4個項目,項目資金總額約350萬元?!痹摴径麻L、河布村黨支部書記吳周琴說,2023年龍川縣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預計能承接產值1000萬元的項目工程,屆時將會為10個村(居)帶來共150萬元以上的村集體收入,解決30人至40人的固定工作崗位,預計全年發放人工費用300萬元左右。
龍川縣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只是龍川縣試點探索本土特色的“強村公司”(即聯合發展公司)的實踐案例之一。今年以來,龍川縣自浙江取得“真經”后,結合資源稟賦情況和鎮域實際,以四都、黃布、鶴市為試點鎮,相繼組建聯合發展公司,進行多樣態、市場化運作。
四都鎮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結合龍川縣“東江水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以文旅項目為依托,創新引入市場機制,于3月27日成立龍川縣融合創展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全面參與項目建設、運營,探索以點帶面整鎮景區化運營收益的新模式。
作為最早成立的試點聯合發展公司,龍川縣融合創展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不久便迎來了第一單“大業務”。4月25日,河源市客邑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與龍川縣融合創展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龍川縣悅山河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并就龍川縣“東江水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四都段項目點——四都驛站花園項目開發建設達成協議。該項目計劃于7月中旬啟動,將其打造成為包容個體探索精神、發掘自我潛能、放松身心的城市戶外綜合營地——四都星空營地。
因地制宜,試點項目“多點開花”。龍川縣鶴市鎮充分利用工匠人力資源,以鎮級綠化維護和承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營業務,承接項目時吸納脫貧勞動力務工,深入探索“以工代賑”型的本地“強村公司”,直接帶動脫貧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增收。黃布鎮黨委政府將目光對準農村低收入人群與剩余勞動力,充分發揮鄉賢力量,引導企業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鏈延伸到農村,使企業與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富民工坊”內實現“雙向奔赴”。
龍川縣試點鎮聯合發展公司逐步實現集體增收、村民共富,助推鄉村振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快按下了其他鄉鎮成立聯合發展公司的“快進鍵”。目前,其他鎮正積極籌劃推進聯合發展公司事宜。如鐵場鎮依托“霍山紅印”鄉村振興示范帶,謀劃成立聯合發展公司,大力發展“文旅+”特色產業;通衢鎮立足地理區位優勢,積極籌備成立聯合發展公司,打造龍川縣城居民節假日外出娛樂承接地。
奮力打造共同富裕新路徑。接下來,龍川縣將以壯大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致富為目的,繼續探索和豐富聯合發展公司的建設和經營模式,力求走出集體增收、村民共富的新路子。
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生產生活兩相宜
聯合發展公司的成立,最大限度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潛力,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成為農村穩就業、促增收的新路徑。
走進龍川縣黃布鎮“富民工坊”內,30多名村民正在忙碌地進行玩具組裝,拼塊、上螺絲、打包裝,一套行云流水的工序過后,一箱又一箱的成品整齊堆放。一個月前,該工坊還是閑置的舊村屋,而今成為黃布鎮鄉村振興的“夢工廠”,讓周邊群眾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據了解,黃布鎮“富民工坊”由黃布鎮政府、黃布鎮新布村委、丹尼玩具(龍川)有限公司、順嘉玩具(龍川)有限公司結對共建而成。據建設方介紹,“富民工坊”用工主要對象為黃布鎮及周邊鎮、村的剩余勞動力,達產后可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預計年發放人力工資180萬元,人均月收入3500元。
從工坊選址、車間建設及招工,到5月20日開坊生產,“富民工坊”建設用時不到3個月。其中,較為關鍵的招工環節,“新鮮出爐”的龍川縣黃布泰達建設有限公司作出了努力。勞務服務(不含勞務派遣)是該公司經營范圍之一,股東們充分利用村里人資源,在最短時間發布招工信息,并與工坊對接好用工人數,為企業解決了用工難問題。
黃布泰達建設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5月5日,于5月16日正式開業,黃布鎮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為公司股東。該村級聯合發展公司成立后,以“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運營模式為基礎,以抱團發展為主導方向,以項目實施為聯結,以參股分紅為原則,持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造血”,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助推黃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改變以往各村“單打獨斗”的局面,龍川縣各聯合發展公司握指成拳,整合各村項目、資金、資產等資源,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精準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業,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保潔、園林綠化等工作,不斷提升公司經營效益,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也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增收的機會。
初夏時節,雨量充沛、草木葳蕤。鶴市鎮河布村的主干道上,龍川縣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的幾名園藝師傅各司其職“搗鼓”綠植,用修剪機控制綠植的生長高度,將修剪掉落的樹葉清理后掃除……在幾人默契的配合下,道路兩旁的綠植便告別參差不齊的狀態,以整齊的面貌迎接路人的注視。
鐘鐵邦是龍川縣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園藝師傅之一。作為鶴市鎮河布村的一名村民,未入職該公司之前,他在家務農,年收入少、家庭支出壓力大。龍川縣綠美鶴市建設工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布村黨支部書記吳周琴,在園藝和建筑等行業經驗較為豐富,心里一琢磨,便決定帶著鐘鐵邦等其他村民學習園藝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鍛煉,如今的鐘鐵邦松土、施肥、噴藥、修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鄉村振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現在專職負責修剪花草樹木,平均每個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因為上班時間靈活,還能同時兼顧家里3畝田的農活?!弊鳛閰侵芮僮罾系摹皩W生”,76歲的鐘鐵邦目前仍活躍在美麗鄉村建設的第一線。
村民鐘梅倫是吳周琴帶出來的鄉村工匠,成功“出師”的他現在獨當一面,帶著自己的小團隊,投身于公司承接的鶴市鎮綜合治理中心升級改造項目建設。“去年,我從事建筑行業有4萬多元的收入,今年加入了公司,更不愁沒工作了?!辩娒穫愰_心地說。
在聯合發展公司市場化運作下,產業延伸到農村,不久將來一批“富民工坊”將落戶鎮村;項目承建者本土化下,培育了一批鄉村園藝工作者、鄉村建筑工匠……越來越多的路徑和模式,鋪就了家門口就業的道路,“出了家門進廠門,賺錢顧家兩不誤”成為許多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產業,能就業,村民“回流”讓鄉村更添人氣。新布村村民李淑梅半年前還是深圳的一名務工人員,如今是黃布鎮“富民工坊”的員工。她說,回到家鄉就業,解決了她“務工與照顧家庭兩難全”的困擾。
如今,在龍川廣袤的土地上,聯合發展公司等村級集體經濟公司以改革新模式,逐漸打通鄉村振興的“任督二脈”,讓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流淌進鄉村。
■統籌:黃海龍 陳小玲
■組稿:本報記者 梁驅遠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黃錦華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孫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