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龍川縣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抓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開創新局面
■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在2023年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圖為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1200噸中國最大拉蒙機設備,解決航空蒙皮裝備“卡脖子”技術問題。
■美麗的龍川縣城
核心提示
卻顧所來徑,豪情滿胸懷。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一年來,龍川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工作部署,在把握大勢中掌握主動、認清競爭中追趕超越、搶抓機遇中奮勇爭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全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地。
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抓發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效、開創新局面。“百千萬工程”實現良好開局,縣域協調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當家產業持續發展壯大,“4+1”主導產業培育取得新成效,一批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綠美龍川生態建設扎實推進,“綠富雙贏”取得新突破。“融灣”“融深”全面提速,在服務參與國家戰略中持續釋放發展動力活力。文化強縣建設加快推進,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發展新成效。
“百千萬工程”開局良好
2023年,龍川縣堅持把“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作為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舉全縣之力推動該項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經過一年的努力拼搏,“百千萬工程”開局良好。佗城鎮及13個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名單。在全市率先探索組建強村公司27家、富民工坊53間;組建“強村公司”、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的創新做法被選入廣東省委深改委評選發布20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在全市“百千萬工程”大擂臺賽上,龍川縣和老隆、田心、黃布3個鎮均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2023年村集體收入增長60%以上,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城鎮建設一體推進,縣城擴容提質、幸福新城建設取得新成效,美麗圩鎮、和美鄉村展現新風貌。
佳績取得的背后,是實干與擔當、開拓與創新。龍川縣成立了“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和要素保障專班,出臺27項“1+X+N”政策支撐文件,建立“1+9+ N+24”考核分析機制,投入“百千萬工程”相關資金30.42億元,制定了任務、責任、項目“三張清單”,細化分解考核指標及任務,開展專項督查,形成推動工作的強大合力。以賽提能,開展了“百千萬工程”“一線施工隊長”百舸爭流賽圖紙大擂臺活動、“百千萬工程”鄉村運營行動發布大會,在相互“對壘”的過程中比學趕超、力爭上游。
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百千萬工程”的重點。產業是抓手,龍川縣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等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加快“一園四小區”建設,以產業促發展。積極探索“雙向飛地”,創成全省首個“反向飛地”園區——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攜手深圳市寶安區共建高鐵新城,規劃建設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不斷提升縣城品質,推進“一江兩岸”產城融合項目,加快幸福新城建設。扎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升。通過上述舉措,讓縣域發展充滿了內生動力。
持續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投入2400萬元開展鄉村振興鎮域規劃編制工作,投入5億多元打造宜居圩鎮,全縣24個鎮均達到宜居圩鎮標準。全面開展圩鎮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行動,加快建設“東江水韻”“霍山紅印”等2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建了28家強村公司,承接項目61個、額度4500多萬元,鶴市、四都等鎮強村公司在年內實現分紅;首批林業碳匯交易為54個村帶來1000多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全縣315個行政村村均集體收超32萬元。與企業在鎮村共建了53間富民工坊,為群眾提供了近萬個就業崗位,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
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一年來,龍川縣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著力打造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
十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崛起。聚焦“4+1”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建筑工業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和應急與節能、先進材料2個十億級產業集群,產業園區主導產業集聚率達84%。主導產業集群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分別形成了10億元、20億元、50億元的梯度發展格局。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64.93億元,在全縣規上企業總產值占比45.07%,同比增長16.51%。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縣共有創新型中小企業1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全縣高新技術企業存量49家,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4家。
抓項目擴投資增添新活力。強化招商引資,深化“一把手”招商機制,圍繞“4+1”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精準招商,強化以會招商、以商引資新模式,2023年成功舉辦19場“9+2”大灣區商會促龍川高質量發展論壇,新簽約項目31個、總投資40.2億元,其中投資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6個。加快項目建設,全年促成新開工建設項目10個,建成新投產項目13個,籌備建設項目19個,這批項目的新開工、新投產為龍川產業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扶企暖企助力轉型升級。龍川縣強化惠企政策宣傳落實。及時跟進執行2023年度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指導“4+1”主導產業的24家企業順利申報。兌現招商優惠政策獎補資金和企業技術科技改造專項資金7526萬元,助力制造業企業做大做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動景旺電子科技、山本光電等4家企業申報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入庫項目,全年完成技改投資7.69億元,同比增長36%。助力企業融資,與省農發行簽署全面合作協議,為縣工業園投資公司注入3.6億元的“金融活水”。
綠美龍川生態建設深入推進
一年四季的龍川,如詩如畫,這得益于當地對生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2023年,龍川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綠美龍川生態建設為引領,全年投入1.4億元,保護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著力推進生態產業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讓河源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持續擦亮綠色發展的鮮明底色。
厚植綠色底蘊。推進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完成林分優化6.2萬畝、森林撫育提升5萬畝。深入實施“一員黨員一棵樹,一個支部一片林”綠美行動,組織義務植樹活動35場次、植樹面積1.3萬畝,實施綠色通道提升建設長度8公里,完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村13個。加快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重點打造松林公園綜合型示范點和梅子坑森林公園生態修復型示范點建設。抓實林長制工作,建立“河湖長、林長+檢察長”“林長+警長”和“森林義警”等森林管護機制,確保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取得更大實效。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當下改長和長久立相結合,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地表水環境持續向好,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穩定,聲環境質量總體穩定。持續鞏固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成果,63.16%以上的農村覆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100%。
積極探索“綠富”“雙贏”。綠色是龍川的鮮明底色,生態是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優勢。如何將“美麗資源”變身“美麗經濟”?2023年,龍川縣走出一條“林下經濟”的致富路,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進行“林+茶”“林+菌”“林+禽”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其中,油茶、南藥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60萬畝、總產值約16億元。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扎實推進林業碳普惠項目開發,首批林業碳匯交易為54個村帶來1000.82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突破。
“三農”基本盤更加穩固
抓好糧食生產。2023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53.14萬畝,糧食總產量23.92萬噸,總產量同比增長3.7%。完成1.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菜籃子”供給充足,建成大灣區“菜籃子”基地2個、廣東省“菜籃子”基地3個及11個市級“菜籃子”基地。
發展特色產業。以油茶、絲苗米及整縣“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等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油茶、絲苗米及一批特色產業建設。積極探索休閑農業、旅游農業、農耕體驗等生產型休閑農業新模式,打造綠油花果樹小鎮和五色茶嶺等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23年龍川獲評“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縣”。
推進農業現代化。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機制、新方法,引導智慧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全年流轉耕地面積19.767萬畝。大力開展適宜農機推廣工作,推進機械化耕作。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積極謀劃數字農業與現代企業孵化融合、龍母盆地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建設,建設了2個冷藏保鮮設施基地。
“融灣”“融深”全面提速
2023年,龍川抓住用好“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蘊含的改革利好、開放利好,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在服務參與國家戰略中持續釋放發展動力活力。
互聯互通水平更高。打通“大動脈”。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公路加快建設,龍韶鐵路、龍汕鐵路納入省“十四五”規劃,通用機場、東江航道擴能升級等項目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暢通“微循環”,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高分通過“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驗收。
結對合作領域更寬。產業共建持續強化,創成全省首個“反向飛地”園區,積極推進“正向飛地”建設,作為寶安企業龍川制造基地。幫扶協作持續提升,積極組織龍川企業申報圳品認證,4個規格產品入選“圳品”。民生合作持續深入,寶安、龍川共建名師工作驛站,寶安區累計投入700萬元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改革創新層次更深。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一批改革試點工作扎實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不斷深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民生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文化強縣建設成果豐碩。一年來,龍川縣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全面筑牢。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落實客家文化“雙創”工程,加快推進佗城古鎮升級改造,手擎木偶戲、龍川雜技等民間技藝煥發新的光彩。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佗城景區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獲評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縣,全年接待游客總人數產增長110.57%、旅游收入增長59.11%。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全力破解民生難題。一年來,龍川縣通過“面對面”機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35宗;創新開通“龍川民聲通”書記、縣長信箱,及時回應群眾關切,高效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面建設健康龍川,創成全省首個縣級三級甲等醫院、全市首個“廣東省健康縣”,縣城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扎實推進,全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排名在粵東西北94個縣區中位列第16名。持續推進就業“家門口化”,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702人;持續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培訓各類人員2.6萬余人次,帶動就業創業532人次。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全年新增優質學位1320個,鞏固提升學前教育“5080”成果,全面推動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成立 2個教育集團,不斷增強龍川教育高質量發展競爭力。
一 組建強村公司27家、富民工坊53間,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60%以上,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
二 全縣共有創新型中小企業1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全縣高新技術企業存量49家,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4家
三 全年新簽約項目31個、總投資40.2億元,其中投資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6個
四 全年促成新開工建設項目10個,建成新投產項目13個,籌備建設項目19個
五 榮譽
龍川組建“強村公司”、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的創新做法被選入廣東省委深改委發展新型農村經濟典型案例
在全市“百千萬工程”大擂臺賽上,龍川縣和老隆、田心、黃布3個鎮均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龍川在“綠美廣東競風華”河源賽區中榮獲第二名
龍川獲評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縣
創成全省首個縣級三甲中醫院、全市首個“廣東省健康縣”
■統籌:劉豪 甘國科 鐘劍銳 陳小玲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黃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