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瞄準“在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中推進龍川全面振興”使命任務 聚焦“六大著力”,繪出了再戰新征程的“路徑圖”
在三大樣板中爭創一流
在八大新提升中力爭上游
龍川縣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 主要預期目標
■主導產業突出的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核心提示
在1月13日召開的龍川縣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龍川明確提出“在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中推進龍川全面振興、在三大樣板中爭創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爭上游”的工作總體要求,指明了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發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新號令。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138”具體安排和縣委工作要求,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中全面振興,龍川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明確了工作思路和目標,聚焦“六大著力”,繪出了再戰新征程的“路徑圖”,列出六大板塊共100項任務目標“清單”,“掛圖作戰”推進工作,全力以赴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著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奮力在“百千萬工程”上爭創一流
今年,龍川縣將持續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頭號工程”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強化鄉村聯城帶村功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百千萬工程”取得新提升中力爭上游。
打造“百園之城”“煙火漫城”。主打以打造“公園城市”為抓手的提質和以兩個新城建設為重點的擴容。其中,老城區提質方面,加快推進“一江兩岸”產城融合項目,建設城市綠地和小公園4個以上,加快創建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以提質提高群眾獲得感。推動縣城擴容提質。以“干出一個像樣新城”為目標,加快推進幸福新城建設,打造容納10萬以上人口的新中心區;規劃建設高鐵新城,做好編制新城產城融合規劃;加快推進國道205線北移項目,進一步拉大城市骨架。
建設和美鄉村。全面開展美麗圩鎮建設,持續提升圩鎮風貌品質。加快推進佗城典型鎮建設,奮力打造“秦漢嶺南第一古鎮”。扎實推進典型村建設,推動13個省級典型村、13個市級典型村在全省、全市爭先出彩。支持強村公司發展壯大,推動全縣強村公司實現總營業額超500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超500萬元。推進富民工坊建設,吸納農戶就近就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扶持實施19個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推動村集體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7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標準。加快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建成“東江水韻”示范帶,推動“霍山紅印”示范帶建設。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行動,實現參與企業數量增加20%以上。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建設和諧家園。
著力推進產業興縣
奮力在制造業當家上爭創一流
招大引強做實主導產業。發揮“4+1”主導產業帶動效應,引進6家延鏈強鏈企業,支持景旺電子科技、興萊鞋業、中建二局陽光智造等龍頭企業穩產增產,推動景旺電子科技三期、遠征技術等項目加快建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現代建筑工業產業等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
培育壯大科技型、優質型企業。梯度培育優質企業,扎實做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工作,力爭新上規企業5家。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開展技術改造10家次、數字化轉型5家次。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抓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存量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存量12家。
搭建平臺、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創建省級節能環保特色產業園、省高新技術開發區,力爭建成省級碳達峰碳中和園區。打造創新發展平臺,用好“人才飛地”“百千萬工程智庫”,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創建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3個。推進用地整治提升和擴園工作,完成第三年度用地整治提升行動450畝任務,力爭完成產業園區500畝和高鐵新城產城融合240畝的擴園目標。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抓好耕地流出整改、占補平衡,持續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建設高標準農田5.2萬畝,確保糧食面積穩定在53.14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23.92萬噸以上。發展特色農業,持續推進油茶、絲苗米等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縣項目建設,力爭油茶、絲苗米、茶葉產值分別達18億元、10.5億元、5.5億元。做好“土特產”文章,謀劃建設預制菜產業園,推動蜂蜜、腐竹、竹筍等“小特產”打造成“大產業”。
做強“六色”品牌、發展全域旅游。按照“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布局,加快開發休閑度假游、森林游、紅色游等產品,推動霍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做大做強“六色”旅游品牌。
著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奮力在綠美生態建設上爭創一流
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答好生態建設13個“必答題”,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打好“三大保衛戰”,確保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安全達標率排名全省前列。
推進科學增綠。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完成林分優化5.6萬畝、新造林撫育4.34萬畝、森林撫育4.99萬畝。提升綠色通道品質,營建森林景觀綠化帶和高質量水源林,完成森林景觀5000畝以上大斑塊4個。做好縣鎮村綠化,實施“百萬人百萬樹”三年行動,突出抓好“四旁”“五邊”綠化提升,計劃完成苗木種植60萬株。加快綠美示范建設,扎實推進梅子坑森林公園示范點建設和佗城鎮創建省級森林城鎮工作,每個鎮打造綠化美化示范村1個以上。
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加大碳普惠交易推廣力度,完善森林固碳產品立項開發、收益分成機制。加快細坳、麻布崗等鎮開展低產低效竹林改造,加快引進竹筍加工、竹建材、竹工藝品企業,打響龍川竹品牌。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以佗城、霍山、東江沿線為重點,培育森林康養、森林溫泉等“森林+”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線路和重點品牌。
著力推進改革創新
奮力在“融灣”“融深”上力爭上游
積極開展改革試點。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非住宅類)專項整治、佗城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住房集中建設、農貿市場經營主體上限納統、“物業圩鎮”等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深化“雙向飛地”建設。加快構建反向飛地“1+1+×”政策體系,建強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攜手寶安區推進高鐵新城標準廠房建設。加強與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院校對接,用好2個國家級科創平臺,招引一批優質企業及科研項目。
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推進28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緊扣“百千萬工程”等工作部署,謀劃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優質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健全寶安、龍川聯合招商機制,用好主導產業招商圖譜,力爭全年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2個以上。
優化營商環境。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建設短板弱項提升行動,推動辦事標準、流程、時效等與珠三角接軌。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證照分離”改革、“證照聯辦”改革。推進數字龍川建設,推動24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深化城鄉綜合改革,提升鎮級政府服務能力。
深化民生、交通多領域互通。積極對接“灣區通”工程,全面深化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互利合作和銜接。優化對外交通網絡,推動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推進通用機場、龍韶鐵路、龍汕鐵路、東江航道擴能升級、新田互通出口增設等項目前期工作。完善縣域交通路網,構建縣內“一小時生產圈”。
著力推進平安法治建設
奮力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上力爭上游
持續完善網格化智慧管控體系。升級網格化智慧管控巡查系統,細化網格巡查事項,全面推進“粵居碼”、城市消防、地質災害點、森林防滅火等重點領域“大數據”采集錄入及應用,加快啟動應急指揮信息平臺二期建設,強化應急救援現場通信指揮保障,致力打造智慧化建設標桿縣。
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鞏固“7+2”百日攻堅行動成果,常態化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落實交通安全“龍九條”、森林防滅火“十條措施”、周三消防夜查、周五交通整治等常態長效機制,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非煤礦山、煙花爆竹、危化品和工貿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深入推進電氣電路消防整治。抓好地質災害防治,用好1∶10000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成果,實現“隱患點+風險區”精準防控。
嚴打各類違法犯罪。深入推進“河安2024”等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精準打擊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涉槍涉爆、侵害婦女兒童權益和黃賭毒、食藥環、盜搶騙等突出違法犯罪。推進法治建設“四級同創”,爭創省級綜合行政執法規范化示范鄉鎮1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3個。
提升信訪維穩工作水平。深化“1+6+N”工作體系,常態化開展領導“大接訪”活動,持續推進社會矛盾治理8個專項行動,加強鄉鎮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爭創國家信訪工作示范縣。
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奮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力爭上游
強化社會保障。加強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健全分類分層社會救助體系,持續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筑牢“六大保護體系”,爭創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縣。推動養老事業發展,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加快推進養老綜合服務中心、縣三合院公建民營項目建設。
全力保障就業。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用好就業創業“十二條措施”,扶持培育更多“創業達人”;開展“三項工程”系列技能培訓1000人次以上,新增城鎮就業3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強化職業技術教育,推進龍川技校新校區、龍川職校建設。
提升教育質量。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教師成長“雁陣”計劃、校長隊伍“三航”計劃,推進“1+×”城鄉協同校建設,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加快推進蘇區學校等6個項目建設,擬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590個。啟動川中教育集團幸福學校建設,深化川中教育集團辦學,爭創省級優質基礎教育集團。
建設健康龍川。提升醫保服務水平,推動醫保經辦業務村(居)全覆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縣人民醫院新院、縣精神衛生中心建設,完成縣第三人民醫院建設;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力爭鄉鎮衛生院50%以上達到國家推薦標準、70%以上達到基本推薦標準;加大中醫藥推廣力度。開展公共衛生服務。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推進縣“三館”升級改造,推動縣博物館新館開放使用。推進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質增效達標建設、達標率達到75%。實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全力解決民生難題。加強“龍川民聲通”信箱、“面對面”機制等宣傳推廣,高質高效解決群眾訴求。聚焦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十件實事,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劉豪 甘國科 鐘劍銳 陳小玲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胡昱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