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通衢鎮用活土地承包經營權
創新成立“土地銀行” 產業興旺群眾增收
■水果玉米豐收
■龍川縣通衢鎮旺宜村省級甘薯脫毒健康種苗繁育基地
■農業公司有關負責人給務工村民日結勞務費
■龍川縣通衢鎮水果玉米種植基地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龍川縣通衢鎮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進程中,用活土地承包經營權,創新實施“預流轉”,在全縣率先成立鎮級“土地銀行”,逐步盤活農村以土地為主的存量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大力發展新型現代農業,提升土地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糧與田,分與合,土地的變化折射出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對通衢鎮來說,這種變化更回應著當代的發展之問——在城鎮化率逐年提高下,未來誰來種地?在以老年人、少年兒童為主要留守人員的情況下,如何讓撂荒耕地不再撂荒,怎樣種地才有效益?
種種問題,歸根結底離不開“田”。從解決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難,到“小田變大田”的探索實踐,以土地流轉為抓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規模化現代高效農業代替了之前以家庭為單位的散種模式,一場圍繞“田”的改革在通衢鎮落地、生根、發芽。
用活土地承包經營權
“預流轉”下首創“土地銀行”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此時的龍川大地生機勃勃,廣袤田野秋意盎然。
通衢鎮的水果玉米種植基地里,一壟壟的玉米株長勢喜人。有的拔節孕穗,有的進入了采摘期。今年年初,通過該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河源市鼎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了1800畝土地,發展水果玉米種植。
來自廣西的“90后”小伙莫壯棋是公司負責人,對于為什么選擇人生地不熟的通衢鎮,他用了這樣一句話作注解:土地連片設施好,省事省心。
1800畝的土地涉及多個村數百農戶,一下子流轉過來給企業經營,且讓企業“省事省心”,通衢鎮是如何做到的?這就得益于該鎮推行的土地“預流轉”機制和新鮮出爐的“土地銀行”。
具體負責全鎮土地流轉工作的,是通衢鎮新上任的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黃奕翔。在此之前,分管農業的他干了7年的“三農”工作,其中最操心的事就是土地:“青壯年基本上外出了,土地撂荒多。”多到什么程度?2021年全鎮撂荒耕地有4933.97畝,占全鎮耕地的近1/4。
發愁的還有各村的“當家人”,廣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葉志江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全村470畝的撂荒耕地,他曾在全鎮的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大會上作檢討。為了消滅撂荒耕地,葉志江請來挖掘機對多年未種植的土地進行清表,修復了灌溉、道路等生產設施。但整治好的撂荒耕地基本上沒有村民愿意種。如何讓撂荒耕地種上糧食成為了葉志江的心頭大事。
“不愿種地”的村民其實也很無奈。73歲的廣福村村民葉雄偉和腿腳不好的妻子留守在家,一人種了8畝地,辛苦勞作一年,除去人工,滿打滿算掙了不到1萬元。去年夏收的一場狂風暴雨,更是讓葉雄偉種的地損失不少。農業的“靠天吃飯”,以及傳統種植的低收效,一些村民不得不離開生養的土地,外出務工就業創業。
如何破局?一件偶然的事讓包括黃奕翔在內的鎮村干部一下子打開了思路。2023年,莫壯棋到通衢鎮找連片土地發展水果玉米種植。“企業進駐發展高效農業,有助于保障糧食安全、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這是一個好契機。” 黃奕翔說道。
鑒于往年土地流轉引發的租賃糾紛、產業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通衢鎮吸取經驗教訓,學習借鑒外地的成功做法,認真聽取村委、村民代表大會有關建議意見,集眾人智慧,創新性提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流轉”方案。
什么是土地“預流轉”?就是在還沒有明確投資主體前,由村經濟合作社牽頭,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把村里的閑置農田、荒山荒地等進行統一流轉,與農戶簽訂委托土地流轉協議。此機制在項目投資主體沒有進入前,預流轉的土地仍由農戶自主經營。項目確定后,則由鎮政府組織投資商直接與村經濟合作社洽談,簽訂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
新思維下“土地銀行”應運而生。今年4月,龍川首家鎮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在通衢鎮掛牌成立,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全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和流轉工作,促進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市場化;多渠道收集并積極推介發展效益農業項目,引導種養大戶和工商業主以市場為導向適時調整種植結構;協助調解合同糾紛,維護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經營者三方的合法權益。
目前,通衢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存地面積1050畝,貸地4800畝,涉及3100戶農戶。由于按照銀行的經營方式,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集中進行“存貸”經營,被當地群眾形象地稱為“土地銀行”。
“土地銀行”的誕生,讓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一度出現的利益分配復雜、流轉機制不完善、監管難度大等難題迎刃而解。通衢全鎮采用統一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按照農戶、村集體及租賃方三方協定繳納經營費用,農戶與村集體按照約定比例共享流轉費用。鎮、村兩級應該加強對流轉土地的監管,并適時調整產業種植,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群眾認可度高 全鎮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流轉
確定了方案,就是擼起袖子干。 通衢鎮以實施土地流轉為抓手,盤活丟荒、閑置耕地,喚醒“沉睡”土地資產,大力開展土地流轉整村推進工作。積極做好土地流轉摸底調查,對每戶的土地位置、現狀等進行詳細的摸底登記,做到心中有數。通過召開村黨支部委員會會議、村民委員會會議、村民小組會議,周密部署、層層落實,確保土地流轉工作穩步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部分群眾提出的土地流轉后沒有自留地等問題,通衢鎮在交通條件好、灌溉設施完善、肥力足的區域規劃自種區,給有需求的群眾種植。
“想種地有地種,為村民考慮得很周全。”通衢鎮旺宜村村民黃才娥表示,自己家有4畝地,2畝地流轉出去收租金,2畝地自己耕種滿足糧食需求。村委考慮到她家耕種的土地地勢較高、灌溉不便利,特意調了2畝水利設施較完善的耕地給她家耕種。
打消了群眾顧慮,同時也將企業的需求擺上同等重要位置。通衢鎮通過調整,讓流轉區細碎化的土地連片化,以便滿足企業規模化種植的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激發農村土地資源要素活力。
同時,加強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讓“包袱地”嬗變為“增收地”。通衢鎮把丟荒和閑置耕地納入高標準農田改造工作范疇,對地面進行清表,修復或新建水利設施,改善耕種條件。實施改造后,將撂荒耕地進行流轉,實現穩定的復耕復種。如廣福村的走馬排、錦歸村的桐木坑曾是連片的撂荒耕地,如今對連片“預整合”土地進行規模化項目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小田變大田”和“差田變良田”改造。
農田的變化,讓從事農業的企業看到了“利好”。走馬排和桐木坑的土地均被農業公司收入囊中,成為水果玉米種植基地,既穩定了糧食生產,又增加了群眾收入。
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土地流轉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通衢鎮不斷加強土地流轉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土地流轉服務點、“小田變大田”示范點等方面的建設。截至目前,該鎮已經初步完成了土地連片整合、增值、服務中心與服務點的規劃建設,形成完整的通衢土地流轉工作體系。
目前,該鎮土地流轉面積從2018年的800畝增加到現在的6356畝,占全鎮耕地總面積的33%,集中在梅東、廣福、旺茂、玳峰、旺宜、儒南、華城、錦太等8個村,同時實現玳峰村、廣福村的整村土地流轉工作。
“此舉就是想建立起全鎮的土地流轉儲備倉庫,再通過招商引資,促使新鮮‘血液’注入,實現‘死錢變活錢’的目標。”通衢鎮黨委書記袁新衛表示,實行土地“預流轉”機制,主要出于保障糧食安全、產業科學發展及群眾收益等方面考慮。
靠田吃田,坐土生金。既要有土地“預流轉”等政策引導,也得用好市場的方式,激活農村土地的價值。產業基礎薄弱曾是制約通衢鎮全面振興的一項短板,而想做強特色農業產業土地的細碎化也是掣肘。通衢鎮通過“預流轉”將6000多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握在手上,再通過“土地銀行”,以市場化手段流轉給企業從事農業發展,破解了企業進不來、產業旺不了的困局,加快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轉出”鄉村振興新活力 糧食穩產 產業興旺 群眾增收
天高云闊,白鷺翩躚。位于通衢鎮旺宜村的省級甘薯脫毒健康種苗繁育基地里,一壟壟的薯苗長勢喜人,工人們忙著剪苗。剪下來的種苗將供應給湛江、汕頭等甘薯種植地區。
今年年初,返鄉青年黃國寧投資開發建設400畝大田甘薯種植基地,用于培育擴繁脫毒甘薯種苗及市場甘薯產品供應。脫毒苗屬于高產量苗,比普通的甘薯苗畝產可提高15%—20%的產量,進一步提升本地特色薯類品質和產量,為保障糧食安全做好基礎工作。
甘薯種植是通衢鎮今年引進的農業項目,而隨著該項目的進駐,龍川縣在龍母、田心等鎮建設了5個綠色甘薯高產高效千畝示范片,全縣總種植面積5000多畝,輻射帶動面積2萬畝,按下了該縣推動甘薯產量提升行動重點縣創建的“快進鍵”。
土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誰手中有土地,話語權就在誰手上。握著6000多畝的“預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通衢鎮在農業產業招商引資上有了更大的選擇權和選擇空間。根據鎮域村情,通衢鎮有選擇性地引進優質農業企業,致力發展優質黑米、絲苗米、甜玉米、甘薯以及玳瑁菊花等特色農業,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強化“造血”功能。
土地流轉,“轉出”了通衢鎮鄉村振興的新活力。而這種新活力甚至可以通過算賬的方式予以量化。
對于鎮政府來講,推進農村土地集中連片長期流轉工作,引導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向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集中,提高了全鎮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保障了糧食安全。以數據說話,通衢全鎮有效耕種面積、糧食產量由2020年的21709畝、13981噸分別提高到2023年的23165畝、14257噸。今年春耕生產,全鎮播種面積11679畝,春收糧食7143噸。
對于村集體來講,土地經營權流轉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按照土地流轉相關協議,村經濟合作社將收取一定比例的租賃管理費用,6300多畝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農業公司,將為村集體帶來15萬元的收入。以廣福村為例,2023年該村收取土地流轉管理費近5萬元,并將這5萬元用于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對于農民來講,這種新活力是一本優質效益賬。首筆是土地經營權流轉后的租金收益,2023年村民收取土地流轉租金132萬元,今年將達到170萬元。其次是務工收入,群眾就近到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固定務工和季節性務工,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據統計,2023年通衢鎮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數超2500人次。今年,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大幅提升,帶動村民就業人數預計有望突破4000人次,務工總收入可達到50萬元。以玉米種植為例,截至8月底,從事玉米種植的農業公司共支出務工費用20多萬元。
■統籌:劉豪 甘國科 鐘劍銳 劉偉東 陳小玲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楊向群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孫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