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聚焦典型鎮村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振興樣板
產業興 百姓富 鄉村美
■龍川縣麻布崗鎮圩鎮夜景
■龍川縣豐稔鎮對圩鎮金鉤環水進行改造升級,將之打造成為休閑親水環山步道。
■龍川縣鶴市鎮美麗鄉村風貌
核心
提示
冬日的午后,暖陽灑向田野,勾勒出一幅和美鄉村畫卷:在佗城鎮佳派村,瀝青村道干凈整潔,村民房前屋后的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生機盎然;在豐稔鎮黃嶺村,碉樓古屋訴說著往昔歲月,燈光球場活力奔涌,河畔水泥路伸向遠方。這般美景,正是龍川縣在“百千萬工程”的春風中,鄉村建設成就的縮影。
全面推進強縣促鎮帶村,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龍川縣聚焦典型鎮村建設,以高站位、大力度、嚴標準、強規劃的工作思路,實現鎮村聯動、以點帶面,全力打造美麗圩鎮;大力發展產業,拓寬富民之路,奏響鄉村振興激昂樂章;致力綠美鄉村建設,精心雕琢宜居宜業家園。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龍川正穩步走出一條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典型引領 圩鎮蝶變煥生機
漫步佗城鎮的特色示范主街,“三線”齊整、步道潔凈、綠植蔥郁,鎮容煥新,人居環境顯著優化。依托佗城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該鎮突出古城歷史文化,擦亮省級研學基地招牌,去年累計接待游客10.8萬人次,其中中小學生研學1.5萬人次。
佗城鎮為龍川縣積累了寶貴的典型鎮培育經驗。繼2023年11月佗城鎮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后,2024年該縣的麻布崗、田心、豐稔、鶴市等鎮接力跟上,目前已基本完成這4個典型鎮的培育工作。
典型鎮培育,是龍川縣深入貫徹落實省、市“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的核心戰略點。該縣聚焦群眾期盼,以“七個一”建設為抓手,深挖“1+4+7+9+N”內涵,協同推進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共廁所“三大革命”和“六亂”整治,統籌圩鎮環境整治和品質提升,以鎮帶村,全力打造“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的美麗圩鎮,推動全域發展。
1月10日,我市首個鎮級方志館——龍川縣豐稔鎮方志館正式揭牌開館。館內序廳、展廳、閱覽休閑區錯落有致,集存史、閱覽、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體,還融合了人才驛站與文化宮等功能。它由老舊電影院改造而成,經“修舊如舊”的妙手改造,成為展示地方文化的新窗口與居民休閑的溫馨港灣,更是豐稔鎮典型鎮建設的關鍵一環。
麻布崗鎮打造了一個占地1700平方米、含109個攤位,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干凈整潔的農貿市場。同時,積極探索“物業圩鎮”模式,大力治理亂擺亂賣,拆除歷史遺留占道經營的46個固定攤位和70多個流動攤位的簡易鐵棚、伸縮雨棚等,人居環境持續優化、圩鎮面貌煥然一新。
鶴市鎮通過外樹形象、內塑品質,擦亮“千年商市”招牌。該鎮以205國道進鎮路口、廣龍高速進鎮路口分別作為美麗鄉鎮入口通道起點,建設了門戶標志,對沿線道路鋪設瀝青、完善綠化、增設人行道和安裝路燈等,打造特色鮮明的美麗鄉鎮入口通道。同時,該鎮持續提升圩鎮品質,建設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美麗河道,連片打造綠美生態小公園,對主街道沿線房屋的外立面進行提升,全力推進公共服務、教育、醫療、養老、文體、道路、商超、快遞物流、冷鏈設施等九項基本建設任務,進一步提升圩鎮的公共服務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鶴市鎮將典型鎮建設與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結合起來,對老鶴紫路進行改造升級,建設美麗示范主街,解決該路段每逢雨季易積澇的難題,得到居民稱贊。
田心鎮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把改善人民生活條件、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居環境整治、風貌提升、綠化景觀和道路提檔升級等方面為突破口,打造高標準“七個一”,全力推進美麗圩鎮建設,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當前,新打造的美麗河道和綠美生態小公園為圩鎮增添了幾分小城鎮的韻味,成為村民休閑打卡地。
正在建設的美麗示范主街,風情與熱鬧并存,碰撞出獨屬于田心特有的魅力。美麗圩鎮客廳里,通過物件及史料介紹,可以知曉田心發展歷史、了解田心當下發展。農貿市場干凈整潔,農產品琳瑯滿目,每逢圩日人聲鼎沸,獨特的煙火氣息與生活的溫度悄然釋放,融入百姓生活。整潔美觀且充滿文化元素的房屋外立面,已成為田心圩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產業賦能 強村富民促繁榮
產業是縣域經濟騰飛的核心引擎。龍川縣精準發力,堅持產業帶動,注重聯動發展,多措并舉,奏響了一曲產業富民的激昂旋律。
鶴市鎮大佳村村民黃連榕于4年前回家工作,成為了同源達(龍川)電業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他所在的公司,位于大佳村的鎮級小微企業園內。“有了這份‘家門口’的工作,感覺更安心、更有希望了。”如今她不僅工資穩定,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
據了解,鶴市鎮堅持“產業興鎮”,謀劃打造鎮級小微企業園,吸引了包含絲苗米種植業、家禽養殖業、微電子制造業、農業現代化服務業等類型的企業入駐。目前,該企業園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累計為本地及周邊鄉鎮群眾提供280余個就業崗位。
此外,為增強鶴市鎮作為中心鎮的聯城帶村節點功能,該鎮創新“補改投”模式,鎮強村公司擔綱建設“助農社會化服務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將為龍川縣東南五鎮的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優質的烘干加工、低溫冷儲等農業社會化服務。
據了解,龍川縣通過整合資金資源、盤活閑置資產、開展運營管理等,統籌規劃發展產業,強村公司、富民工坊“遍地開花”,探索出“強村、富民、助企”新路徑。目前,全縣共有強村公司34家,2024年度簽約合同金額2600多萬元,實現分紅129.83萬元;建有富民工坊75家,帶動就近就業2733人,助力企業增產2.2億元。
鶴市鎮河布村強村公司巧用鄉村工匠,以苗圃培育、綠化管護為主營業務,帶動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增收。豐稔鎮十二排村大力支持美食小作坊擴規模、提質效、創品牌,創建“青稻農廚”工坊,傳承客家美食技藝,去年總產值突破800萬元。
致力發展特色產業。龍川縣以油茶、絲苗米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整縣推進實施“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工作為抓手,結合各鎮資源稟賦,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源要素集聚,做大做強油茶、茶葉、優質稻、毛竹等優勢特色產業。其中,全縣油茶種植總面積約45.59萬畝,年產鮮果15.14萬噸,油茶年產值約18.93億元;絲苗米種植規模達到16萬畝,產量達到了8萬噸,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達10.5億元,輻射帶動農戶2984戶,園區內農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縣16%。北部五鎮毛竹產業基地帶動就業660人,年產值約1180萬元。
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田心鎮用好用活霍山風光、畬族風情、魚生文化、千年古跡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在去年舉辦了“村BA”賽事、田北桃花節及畬鄉風情夜活動等。霍山旅游風景區及畬鄉風情夜活動被納入我市2024年度“樂游河源”國慶精品線路,文旅產業效益不斷提升。去年12月10日,田心鎮被認定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鎮(入庫級)。甘陂畬族村于去年11月25日獲評第四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同年12月16日獲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從返鄉創業創建“青稻農廚”工坊,到強村公司做大綠美文章;從發展毛竹產業,到吃上“旅游飯”;從富民工坊的就近就業,到小微企業園的上班族,龍川縣以多元化模式構建起堅實的產業體系,讓農民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寬,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綠美為筆 生態田園入畫來
綠美,是龍川為鄉村振興繪就的生態底色。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該縣以綠美為筆,描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絢麗圖景。
去年7月,佗城鎮佳派村入選廣東省“美麗庭院”示范村。走進村莊,村道旁、庭院內、閑置地,處處綠意盎然;茶花、桂花、楊梅樹等景觀綠植點綴房前屋后,錯落有致;以龍眼樹為主打造的“小果園”,增綠更增效益。
據了解,佳派村投入資金開展道路改造、自來水綜合提升、風貌提升等項目;探索農村集中建房試點工作;結合“佳派八景”特色典型風光,深入推進鄉村綠化、“美麗庭院”和“四小園”建設;建立網格化管護機制,確保苗木撫育管護全覆蓋。
佳派村是龍川縣于2023年培育創建的13個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去年該縣選樹培育第二批典型村22個,今年擬選樹培育典型村27個。截至目前,第一、第二批35個典型村全部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其中29個村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
鶴市鎮河布村是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該村探索“綠富雙贏”模式,通過“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和“綠富雙贏”股權激勵機制的有機融合,科學規劃全村綠化苗木的種植位置、面積,去年全村增種桂花、紅花檵木、柚子、龍眼等5732棵,實現公共區域綠化覆蓋率超50%的目標。
在典型村培育過程中,龍川縣秉持“和美”理念,從鄉業、鄉貌、鄉建、鄉境、鄉風、鄉治六方面發力,打造特色IP,助推各村各放異彩、美美與共。一年來,各鎮村及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對標對表典型村培育事項指標,村莊清潔、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綠化提升行動常抓不懈,“四旁”“五邊”的綠化美化成效顯著,農房風貌煥然一新。
人居環境持續優化。龍川縣常態化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大力推進龍川縣鄉鎮垃圾收運服務項目落地。建立健全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費用收取工作,為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供資金保障。聚焦“七比兩看一提升”“六清三綠一改”等工作,開展凈化綠化美化行動,著力提升鄉村“顏值”,建成“美麗庭院”14855個。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東江水韻”“霍山紅印”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已開工建設。
城鄉風貌有效管控。全力推進城鄉風貌整治提升攻堅行動,制定《龍川縣2024年城鄉風貌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攻堅行動方案》,攜手中鐵集團對全縣城鄉風貌進行整體打造,以“三線”(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沿線為重點進行整治,完成205國道及雷江路、梅龍高鐵兩個重點區域沿線713處約8.4萬平方米的亂搭亂建拆除工作,314棟約11.3萬平方米的外立面提升工作,12.9公里約2.7萬平方米的綠化提升工作,風貌整治成效初顯。
■策劃:鄒靜 劉豪 甘國科 劉偉東 ■統籌:陳小玲 鐘劍銳 盧志勇
■組稿:本報記者 鄒茹玉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李慶芳 劉睿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馮曉銘 孫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