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源城區實施科技創新“三大行動計劃”,助力全域“融深”“融灣”。
制表:吳丹
■落戶源城工業園的聯騰實業項目生產車間 本報記者 肖斌 攝
■城區新貌
核心提示
1988年5月11日,源城區委、區政府正式掛牌成立——32年間,源城在改革開放前進的洪流中與時俱進、奮勇爭先,用激情與汗水,換來了一座城市的巨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如今的源城,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顯著改觀,民生福祉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目前源城三大產業比例為1.4:29.8:68.8;地區生產總值從建區之初的約1億元(人均500元),增長至2019年底的173.49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000元增長至31714元,各項工業經濟指標牢牢占據全市前列。
特別是今年以來,源城區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雙統籌”,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春季經貿活動成果豐碩,5月消費月活動成效明顯,工業園三期擴園、5G產業城籌建、低碳產業園征拆等工作加快推進,企業逐步穩產達產,主要指標止滑企穩,經濟發展回升向好。這些成果,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進一步提升源城城市首位度,打造全市融入大灣區的“總開關”、連接各縣的“總樞紐”夯實了基礎;為推動源城區在“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征程中走在前列提供了保障;為源城在新時代“雙循環”新格局中實現跨越發展,當好全市的“龍頭”注入了強勁動力。
優化調整三產結構
以新理念推動都市經濟發展
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經濟發展都面臨不少新的難題,但源城區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社會發展仍取得了不俗的成效。記者從區統計部門了解到,前三季度,該區地區生產總值190.58億元、稅收總收入35.7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09億元、旅游總收入24.58億元,這些指標總量均居全市各縣區第一位。
困厄之下,發展成果得來殊為不易。黨的十九大以來,源城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決策部署和市委各項工作要求,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扎實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按照市委七屆九次全會提出的“加快提升源城區作為全市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力和首位度,打造成融入大灣區的‘總開關’、連接各縣的‘總樞紐’”新任務、新要求,切實扛起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在七屆九次全會上明確工作思路,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團結和帶領全區黨員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攻堅克難,以“雙統籌”奪取“雙勝利”,力促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構筑新局,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取得明顯成效。
面對新形勢新變化,今年9月17日召開的區委七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源城將繼續堅定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緊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圍繞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要求,在發展都市經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功夫,努力取得發展新成效。
源城作為中心城區,是現代河源的核心區和引領區,也是生態河源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后一段時期,如何堅持現代導向和綠色發展,推動都市經濟發展上新臺階是重中之重。對此,源城區委給出的對策是:深入實施“旺三強二高一”產業發展戰略,走出現代化、綠色化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的都市經濟發展新路。
首先是提升商旅服務“旺三產”。以鞏固提升“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成果為重點,推進生態產業化,推動景區景點串珠成鏈,加快打造城區西部由南至北的文化旅游康養產業帶;加快嶺南生態小鎮、體育休閑小鎮等旅游項目建設,形成旅游產業集群,努力打造“雙區”市民休閑旅游最佳目的地。以提升都市商業品質為重點,推動購物中心、星級酒店、金融網點等現代服務業設施建設,促進公園西商業廣場項目早日落地,建好莊田美食街和客家花燈主題街區,暢旺萬隆家居城、EAT創意園等新消費點,打造城市時尚消費和品質消費集聚示范區;發展小店經濟和夜間經濟,力爭成為全省首批全國小店經濟試點城市。以吸引“雙區”現代服務業向源城延伸拓展為重點,加快培育跨境電商、現代物流、文化創意、康養休閑、科創和中介服務、網絡平臺直播、樓宇經濟、社區配送等新業態,推進體育健身產業市場化發展,加快城南現代物流基地、高埔崗電商產業園和文創園、東埔金碧文創園等項目規劃建設,建立區、鎮、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
其次是發展綠色工業“強二產”。把工業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生態化,嚴把環保準入關,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實現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擴園進度,全力推進工業園三期擴園、低碳產業園、5G產業城、鵬城科技生態園等發展平臺建設,確保今年實現擴園0.5平方公里以上。提高園區效益,堅持畝產論英雄,開展園區閑置低效土地清理行動,提升園區集約節約發展水平;完善基礎設施,美化優化園區環境,提升園區功能檔次和承載力、競爭力。強化招商選資,圍繞現代電子信息主導產業精準引進一批“雙區”大項目好項目,狠抓項目落地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充分發揮院士之家驛站、博士工作站、人才驛站和科技孵化基地作用,落實技改三年行動計劃,確保今年完成技改投資10億元以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力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動工業企穩回升,實施暖企脫困工程和主導產業培育計劃,確保今年新增規上企業10家以上,提升工業對全區經濟的支撐作用。
最后是壯大都市農業“高一產”。以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著力建好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大力發展現代綠色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以及適銷對路的優質蔬菜、花木、水果、茶葉等高效農業,加快建設“雙區”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工程,積極推廣應用生態農業技術,堅持以科技提升農產品品質,對照大灣區標準提高食材檔次,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拳頭產品,打響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土地高效流轉、集中集聚,激發農業發展活力,促進農業升級、農民增收。
認真研判發展形勢 六項舉措狠抓工業經濟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的發展作出了規劃,源城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精神,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提出要把發展的重心轉移到工業經濟上來,營造大抓招商大搞工業濃厚氛圍。
在10月30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源城區委書記鄧卓文強調要認清自身發展實際,重新評估源城的優勢和短板,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逐步把發展的重心轉移到工業經濟上來,堅定“工業立區”發展戰略不動搖,堅持“以工補商”“以工代商”,在全區營造大抓招商、大搞工業的濃厚氛圍。
為了進一步聚焦重點,力爭全區主要經濟指標排在全市前列,源城區近期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一要狠抓GDP增長,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從生產角度狠抓三大產業增加值的提高,從支出角度狠抓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提高,從統計角度狠抓GDP核算的收集管理。二要狠抓項目建設,全力推進50個重點項目和新增債項目建設,精心籌備好經貿活動,力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簽約、動工、投產。三要狠抓工業發展,大力推進工業園三期擴園和低碳產業園、5G產業城規劃建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盡快落實項目供地,深入實施暖企脫困工程和主導產業培育計劃,全力推動工業企穩回升。四要狠抓消費提升,深入挖掘傳統行業消費潛力,暢旺新消費點,大力發展小店經濟和夜間經濟,力爭成為全省首批全國小店經濟試點城市。五要狠抓財稅收入,持續保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正增長的良好勢頭,通過狠抓稅源培育、強化稅收征管、開展清稅行動等措施,提高稅收收入。六要狠抓服務提升,深入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攻堅年”活動,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區領導掛鉤服務企業制度,采取“一企一策”措施加快協調解決企業困難。
專題組稿/攝影: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黃赟(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