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源城區

尋訪源城紅色印記 傳承偉大革命精神

2021-06-23 10:00:00 來源:河源日報


■各界人士在河源烈士陵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源城埔前鎮上村村紅色文化廣場

源城加大投入保護烈士紀念設施


源城區作為原東江縱隊的重要活動地區之一,涌現出一大批革命烈士,革命先烈們為我國的解放事業及解放后的經濟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與犧牲。為銘記革命英烈的豐功偉績,源城區主要設立了河源烈士陵園、源城區埔前鎮三角嶺革命紀念碑、源城區“七烈士”陵園、源城區革命烈士墓園等4處烈士紀念設施,并逐年加大資金投入,對其進行保護修繕。


河源革命烈士陵園


河源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源城區公園47號,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1989年10月,河源烈士陵園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重點保護單位,2000年5月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3月份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也是全省7個“國字號”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之一。園內建有河源市革命歷史革命烈士紀念館,該紀念館于2005年由市政府投資約500多萬元建設,2006年3月底如期完工并對外開放。該紀念館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35.5平方米,館內陳列河源市知名烈士資料、革命文物224件。


2005年以來,中宣部、國家民政部、國家審計署和省民政廳、省審計廳、省委宣傳部相關領導多次到河源烈士陵園調研指導,國家審計署、中宣部拍攝了電視專題紀錄片《阮嘯仙》和紅色歷史文化專題片《永遠的豐碑 紅色記憶》。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河源烈士陵園成為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在清明、七一、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節日的主要活動場所。同時,河源革命烈士陵園分別與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武警廣東省總隊、河職院以及市、區各中小學校等共136個單位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建單位”。據統計,2005年至2019年4月,河源革命烈士陵園共接待機關單位、團體學校等4768個,共有25萬人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1990年6月,成立源城區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負責管理革命烈士陵園。


2019年7月,源城區政府投資2196.2萬元,對河源革命烈士陵園進行修繕維護。一是對陵園內園建工程、綠化工程、廊架、公共廁所、陵園值班房等項目投資1220.2萬元進行修繕維護。目前,河源革命烈士陵園修繕維護工作已基本完成。二是對河源革命烈士陵園雕塑及紀念館布展計劃投資976萬元進行修繕維護,目前已經進入收尾驗收階段。


埔前鎮三角嶺革命紀念碑


源城區埔前鎮三角嶺革命紀念碑始建于1959年,占地10平方米、高9.4米。碑中記載了解放戰爭時期埔前三角嶺大會戰中犧牲的17位革命烈士及第一次國內戰爭至解放前犧牲的12位埔前籍英烈。1994年,因205國道擴建,三角嶺革命紀念碑搬遷至蓮塘嶺村勞白山(現今地址),增加了解放后在部隊服役期間犧牲的8位英烈。2018年初,源城區投入修繕維護資金130多萬元,對三角嶺革命紀念碑進行全面修繕,對周邊綠化等工程進行維護,進一步提升紀念碑莊嚴肅穆的環境。該紀念碑現由埔前鎮負責管理維護。


“七烈士”陵園


源城區七烈士陵園是為紀念1963年2月27日在東埔碉樓撲滅山火時犧牲的7位女職工而建設的,原址建在源城區雙下路口右側205國道旁的小山邊。1992年,因205國道擴建,市過境公路指揮部將紀念碑遷至源西街道辦事處瀝背自然村屬地。“七烈士”陵園屬源城區級重點保護紀念建筑物,現由源西街道辦負責管理維護。2020年,源城區委區政府投入700萬元對“七烈士”陵園進行升級改造,并列入當年度“民生實事”項目。


源城區革命烈士墓園


源城區革命烈士墓園是為加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建設管理和保護,推進烈士褒揚工作創新發展而建設的。該墓園位于源西街道新塘村麻石坑,于2014年動工建設,投資金額近100萬元,占地面積2600多平方米,建有墓帶153米、革命烈士墓位96座等,現由源西街道辦負責管理維護。


太平街1號:燃起源城紅色革命之火


從新豐江畔穿過一段商業步行街,就是太平街。太平街1號,就藏身在這個熙熙攘攘的熱鬧街市之中。說它“藏身”, 是因為在普通人眼中,它不過只是一棟最普通的居民樓、商鋪(綜合批發部)。太平街1號在什么地方,有著怎樣的風云歷史,許多人都不清楚。


太平街1號原是磚木結構,騎樓風格,與太平街其他房子一樣,在上世紀50年代被拆了重建。在粵贛湘邊縱隊老戰士張一中和楊雄的記憶里,它有著另外的模樣——太平街1號,在1938年至1939年時,是廣東抗日先鋒隊東江區隊、東江華僑服務團第五分團活動舊址,中共東江特委籌備會議舊址,源城第一個黨支部所在地。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夕,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抗先隊)東江區隊一行60余人在隊長譚家驅,副隊長林耀族、劉汝琛的帶領下從廣州出發,經過翁源、連平,歷時53天,行程1400公里,輾轉到達河源,在東江特委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9年1月下旬的一天,抗先隊在太平街1號亮出招牌:第四戰區動員會戰時工作隊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東江區隊河源辦事處。在太平街1號的80多天時間里,抗先隊舉辦了8期訓練班,向河源青年宣傳黨的政策,培養入黨對象。他們還分赴河源周邊的埔前、麻陂、古竹、錫場等地發動群眾。群眾紛紛加入抗先隊,部分地區鄉有鄉抗先隊部,村有村抗先隊部。河源境內抗先隊擁有隊員8500余人,發展黨員80多人。


1939年初,廣東省委撤銷東江臨時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饒衛華、饒彰風、尹林平3人來到河源,與河源抗先隊劉汝琛等人會合,一同住在太平街1號。他們一起開展東江特委的籌備工作。后因日機轟炸,尹林平等人遷到古竹繼續開展籌備工作。1939年8月,籌備會在古竹召開了第一次東江黨代會,宣布了省委關于取消中共東江臨時委員會并成立東江特別委員會的決定。


1939年4月,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第五分團一行33人在團長朱公拔的帶領下來到河源宣傳抗日救亡,在抗先隊的安排下住進了太平街1號。同月,在東江特委指示下,在“抗先隊”支部和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支部的基礎上,聯合成立了黨支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原河源縣城成立的第一個黨支部。


黨支部成立后,1939年11月,第五分團33名成員分成3個小組到黃村、船塘、泥金公開宣傳抗日救亡,開辦夜校、婦女會、青年會等,發展黨員。直至1948年國民黨瘋狂鎮壓、通緝共產黨員,他們才暫停公開宣傳而轉入地下,找到公開職業,隱蔽下來,繼續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太平街1號,當年熊熊燃起河源縣城紅色革命之火;今天,太平街上一片太平氣象,人們穿梭往來,享受著和平安樂的生活。


源城泥金抗先隊舊址:


開展抗日宣傳 喚醒民眾抗戰


位于源城區埔前鎮泥金村的抗日先鋒隊(下稱抗先隊)泥金鄉隊部舊址,是一座村民舊宅,在風云激蕩的抗日戰爭時期,它曾發揮了重要的宣傳抗戰的作用。


成立于1938年元旦的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自廣州戰事爆發后,該隊編為東西北3個區隊。廣州失守,東江區隊徒步至東江、河源、惠陽、博羅一帶,參加各地自衛團及游擊隊等政治訓練,動員民眾開展隨軍服務及救護等工作。


1938年12月底,抗先隊輾轉來到河源,一部分同志被分配到各區自衛團擔任政訓工作。河源城的十字街頭,出現了抗先流動宣傳隊,出演街頭劇,唱著悲涼凄愴的流亡曲,旁觀者以為他們是難民,于是很慷慨地把銅錢、紙幣都拋到地上救濟難民。這些錢被送到難民收容所。


在抗先隊的激勵下,1939年1月上旬,在太平街1號成立“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部東江辦事處”;3月,成立“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藍溪鄉隊部”;能溪、泥金、錫場、縣城等地抗先隊也相繼成立。


泥金鄉位于河源、紫金、博羅三縣交界處,當時有400多戶3000多人,人口集中,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抗先隊以演講、演劇、寫標語、畫漫畫、貼墻報等形式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先后吸收黃維初、黃平、劉華、陳影、黃建良、黃林甫、黃金明等人組建“抗日先鋒隊泥金鄉隊”,選出黃維初、黃平、劉華為負責人。抗先隊泥金鄉隊部建立起來后,積極發動進步青年農民參加抗日活動,激發了當地民眾抗日救國熱情。泥金鄉隊部很快就發展到幾百人,活動范圍擴展到紫金水東一帶。


1939年二三月間,林平、饒衛華、饒彰風來到河源城活動,籌建中共東江特委,還開辦了東江書店作為聯絡站。抗先隊東江區隊到達河源之后,就是在東江特委領導下開展工作的。


70多年過去了,泥金抗先隊舊址已年久失修,目前源城區已將其列入修繕計劃。


源城埔前鎮上村村:


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傳承英雄精神


沿著埔前鎮上村村的柏油村道行走,紅旗、紅色文化廣場、紅屋等紅色符號隨處可見,讓人感受到該村不一樣的紅色往事和后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埔前鎮上村村是革命先烈羅煥榮、戰斗英雄羅華盛、抗戰戰士巫進福的故鄉。2018年,該村被省委組織部定為首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試點村。上村村以革命先烈羅煥榮的紅色遺跡、紅色事跡為核心,打造了集羅煥榮故居、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旅游互動體驗區、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和革命烈士紀念館為一體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上村村黨支部也從中看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引導和扶持一批村民直接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如開辦農家樂、家庭農場、休閑農莊和經營鄉村民宿客棧等,以旅游經營收入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上村村將規劃建設紅色文化展示區、田園風光體驗區、風情風貌商業區、紅色歷史感悟區、紅色產品互動區等“五區”,打造特色木棉大道、紅色精品線路和綠色觀光線路“三路”,以及建設兩條濱水景觀休閑長廊。


為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上村村將積極參與由埔前鎮主導,市區黨史、史志部門共同參與的羅煥榮史料、實物的挖掘、搜集工作,編輯《羅煥榮史料》。上村村黨支部組織開展以“紅色旅游 美麗鄉村”為主題的墻繪活動,活動圍繞“歷史人文、紅色記憶、田園風光、家訓家風、十九大精神”五大板塊展開,希望以獨特的鄉村文化墻繪,讓村民更好地了解上村村紅色歷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紅色基因。


■組稿: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黃赟 攝影:本報記者 肖斌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