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源城區

源城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提升城市品質和“首位度”

2022-10-12 17:23:38 來源:河源日報

f91108f9bfde83df8185f4047951abef_1012048_001_01_s.jpg

■堅基大型商圈 肖斌 攝

db9041b5e41b9732692c0a6669210665_1012048_001_02_s.jpg

■鱷湖公園夜景 資料圖片

3b62c7c646a39999d19b08171b0a1e57_1012048_001_03_s.jpg

■具有文化特色的綠道小巷 肖斌 攝

08792a30ae725f393689bf1d9662843e_1012048_001_04_s.jpg

■整治后的鱷湖公園一角 黃贊福 攝

16f8bd0d891e662fd64bc576f48366bb_1012048_001_05_s.jpg

■區政府大院門口的太陽廣場,成為周邊群眾休閑運動好去處。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近年來,源城區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推進城市功能提質,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上取得了較大突破。該區落實中心城區“1+6”空間規劃,全力配合市推動河源國家高新區開發及釣魚臺片區等重點項目建設,一批老舊小區、“三舊”改造項目扎實推進,鱷湖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不斷完善。以全省第二的歷史最好成績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深入推進,志愿服務常態化全面化,“智慧+”“黨建+”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城市環境更加干凈、整潔、有序,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組稿: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呂鵬 

通訊員 仝一

一個湖的變化,一座城的提升

去年國慶期間,源城區鱷湖公園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市民眼前,并作為一個全新的景點向市民開放。改造后的鱷湖公園,風光旖旎,白天湖面波光粼粼,藍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晚上人工霧氣繚繞,宛如仙境,不僅水生態得到了大改善,更復建了東門城樓、鳴鳳橋、青曲牌坊等景觀,大大提升了老城的“綠色顏值”。

鱷湖歷史悠久,位于古槎城中的上城,由明朝進士李燾主持開挖,可滿足城市蓄洪功能,是緩解城區內澇的重要載體。鱷湖公園由4個大湖及1個小湖面組成,湖中建有西門井、紅花橋、化容橋、鳴鳳橋、九曲橋,是城區的主要景點之一,也是河源“老八景”之一,是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之一。

隨著城市的發展,鱷湖周邊污水管網破損,導致生活污水滲漏至鱷湖,一度造成水體污染,尤其是夏季氣溫升高后,還會發出陣陣惡臭、滋生蚊蟲,給市民帶來極大困擾。

為全面改善鱷湖水質,給市民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休閑環境,2019年,源城區委、區政府下大決心,將鱷湖整治工程作為事關提升城市品質品位的重要抓手,對鱷湖公園進行徹底綜合整治,并納入2020年“十件民生實事”續建項目。項目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的工程便是水生態綜合整治工程,通過湖底清淤換填、西北門塘截污納管、引入新豐江活水補水、防洪排澇、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等方式,使整個鱷湖變為“活水”。 如今,原本渾濁不堪、垃圾漂浮的鱷湖經過系統抽補,水質得到了很大改善,湖底的淤泥、垃圾均被清理,鋪上鵝卵石,碧綠的湖面在微風吹拂下不時蕩起陣陣漣漪,讓人心曠神怡。

為鞏固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水生態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后,緊接著,源城區委、區政府對鱷湖的現有景觀進行改造,著力提升沿湖周邊景觀面貌。拆除部分水上構架橋,并結合河源本土文化,改造沿湖涉水岸線,精心策劃并打造了蓮花池廣場、湖濱棧道、九曲排青、維芳島、水下噴泉、月亮雕塑、水車等景觀,同時對原有的古榕夕照、東門古樓、西門井、紅花橋、鳴鳳橋牌坊、對歌臺等景觀進行復建修整,刷新老城區的“綠色顏值”,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玩、散步的綠色空間。

鱷湖的變化,是源城大力提升城市品質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源城區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補齊城市發展短板,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城市首位度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一是城市面貌有新變化。老城區空間形態、功能業態更新,生態修復、功能修補工作進一步完善,27個老舊小區已完成方案設計、立項等工作,老城“顏值”和功能品質不斷提升。一批城市綠道、小微綠地、口袋公園、社區公園完成升級改造,城市綠化率進一步提高,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都市氣息更加濃厚。扎實推進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四級“聯創”,全面開展市容秩序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城市“六亂”,城市面貌明顯好轉;有序推進垃圾分類,上城街道示范片區成果鞏固提升,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建設全面啟動。二是城市管理有新提升。推進“多中心、組團式”空間規劃布局,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加快完善,“三區兩帶”城市發展格局初步成型。智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大數據、5G等現代信息技術得到充分運用,智慧環衛管理平臺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智慧市政、智慧警務、智慧城管、智慧停車建設深入推進,區行政服務中心停車場加快建設,城市智能化、便捷化水平不斷提升。三是生態環境建設有新成效。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扎實推進,“三大保衛戰”取得新成效,全區地表水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新豐江水庫斷面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東江干流斷面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東埔河、三王壩河、金竹瀝河等水環境持續改善。空氣質量6項指標穩定達標,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7.4%,同比提升2.7個百分點,排名全省前列。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顯,固體廢物管理體系逐步完善,桉樹林改造穩步推進。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交辦案件高效辦理,細化分解為34項整改措施,逐項明確牽頭責任單位、整改目標、整改時限,有效確保整改工作見實見效。

推進“百街千巷”綜合整治 打造幸福和諧美麗源城

近年來,源城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緊緊圍繞《河源市實施都市經濟帶動和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戰略三年行動計劃》,全力實施“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著力加快推進城區擴容提質步伐,改善城區人居環境,打造美麗“新城”。

“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于2018年底啟動,堅持以“干凈、整潔、有序”為目標,整治了嘯仙中學門口、龍尾壩、新江三路等15個水浸點,打造具有客家風情的環城東路、長塘路、濱江大道等20條精品示范街,配合升級改造中心市場、公園市場等20個農貿市場周邊的1012條背街小巷,完善了道路排水排污設施110千米,整治了臨街商鋪廣告招牌1547處,更新了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建筑立面21.29萬平方米,規整了落地或爬山虎式的強弱電線等。經過大力整治,1047條街巷煥然一新,城區老街重煥活力,人民群眾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高度重視,

構建強有力的工作體系

該區成立了由區長擔任總指揮,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作現場指揮部,主要負責開展百街千巷和老舊小區改造調查摸底工作,編制和匯總百街千巷建設項目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名單和基本情況。制定了《河源市中心城區“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細化任務、倒排時限、壓實責任,構建起“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體系,形成“全區域統籌、多方面聯動、各領域協作”的工作格局,確保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多措并舉,著力推進街巷更新完善規劃設計

在提升改造城市基礎設施過程中,源城區突出民生需求,嚴格按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標準,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把社會建議、群眾意愿、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進來,并結合源城實際,不斷優化精品示范街綜合整治工程等規劃設計方案,使改造整治更加符合群眾期盼,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實施分類整治。對普通街巷,重點實施“三整、三改、五化”(整管線、整標識、整違章;改管網、改排污、改道路;綠化、亮化、凈化、美化、活化)。

對街巷原有破損路面、路緣石進行修復,道路通過鋪設瀝青“白改黑”等方式進行升級改造;因地制宜對古街巷進行保護修繕,充分挖掘街巷文化內涵,增設文化墻、宣傳長廊或特色小品,賦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增設社區便民服務廳、城市書屋、黨建活動室、志愿者服務中心等社會活動場所,加強基層黨建及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對示范街巷,在普通街巷綜合整治的基礎上,以社區為核心,在惠民生、補短板、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提升,通過建筑修繕、功能置換、產業注入,改造成宜居宜業的和諧社區,全方位對社區進行高要求的“三整、三改、五化”綜合整治。全面打造15分鐘生活圈、社區綜合治理示范區、文化街巷活化示范區。堅持黨建引領。

依托“黨建+”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員隊伍力量,全區黨員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到“百街千巷”綜合整治攻堅行動,加強巡查排查,狠抓各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的衛生整治,對亂堆亂放,地上、墻上和綠化帶內垃圾進行及時清理,清除雜草、淤泥、雜物,疏通溝渠、清除積水;提高日常衛生保潔水平,對在公共場所和綠化帶內亂種亂養、亂掛亂曬、亂貼亂寫、亂停亂放的行為進行勸導和清理,杜絕“臟亂差”現象。創新管理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已改造好的精品街強化管理,積極引進第三方運營,按照“企業想做,政府推動”的原則,創新打造城市新亮點、新名片。目前,正積極謀劃將老城竹園路及東北直街燈光夜市街打造成燈光夜市,成為太平古街東延伸段。

完善機制,

加強常態化管理和監督

該區建立了督查考核機制,制定考核標準,并組織市、區級有關單位、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對各鎮、街已驗收的項目進行現場抽查、打分考核,對考核優秀的進行通報表揚,對不合格的進行通報批評、嚴肅追責。建立長效治理機制。按照“以建促管,建管結合”的理念推進綜合整治工作,建立“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臺賬(如數據統計、工程圖冊、整治前后對比照片及影像等資料),做到“一巷一檔”;加強完成綜合整治后的各街各巷的后期管護,探索市場化管理等專業管理模式,對新竣工的“百街千巷”進行有計劃的維護,使市區背街小巷美觀、耐用、保持完好。

宣傳引導,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圍

源城區城建部門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開展新聞宣傳、社會宣傳,通過報紙、新聞、微信公眾號等中央及省、市、區屬各類媒體,廣泛宣傳“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作的意義,對綜合改造和服務提升、污水“零直排”和“廁所革命”等工作的經驗做法進行專題報道,營造人人關心整治、人人支持整治、人人參與整治的濃厚氛圍,共報道“百街千巷”整治工作20余篇。積極發揮工會、團委、婦聯等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和方式方法,通過開展進機關、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宣傳,提升群眾對整治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度,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自覺做到“門前三包”中的“戶清”標準,為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作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下一階段,源城區將堅持系統思維,持續抓好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為廣大市民打造更加現代化的城市環境。

    數字報
    Top